摘 要:利用博克圖1988-2017年的降水資料分析了近30年來的降水變化趨勢。結(jié)果表明:博克圖地區(qū)近30年(1988年-2017年),降水量呈波動(dòng)緩慢下降趨勢;降水量季節(jié)分配不均,四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差距很大,近30年春季平均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2.4%,夏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9.6%,秋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6.0%,冬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雨季比較集中,旱季比較明顯。
關(guān)鍵詞:降水量;四季;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和方法:利用博克圖氣象站1988-2017年地面氣象降水量觀測資料,利用線性趨勢分析法分析近30年降水量變化、生長期降水量變化、季節(jié)變化趨勢特點(diǎn)。本文春季是指3-5月,夏季(生長期)是6-8月,秋季是9-11月,冬季是12月至次年2月。
1 年降水量及生長期降水量變化分析
1.1 年降水量變化特點(diǎn)分析
近30年降水量變化曲線(下圖左)呈波動(dòng)緩慢下降趨勢,但下降趨勢并不明顯,下降傾向率為7.7mm/10年。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為479.2mm,各年降水量值上下浮動(dòng),30年中共有14年年降水量值大于30年年平均降水量值,30年中最大年降水量為750.4mm(1998年),最小年降水量為224.2mm(2007年)。
1.2 生長期降水量變化分析
近30年生長期(6-8月份)降水量變化曲線(下圖右)也呈波動(dòng)緩慢下降趨勢,下降傾向率為15.9mm/10年。近30年生長期平均降水量為333.5mm,30年中生長期最大降水量為588.5mm(1998年),最小為127.5mm(2007年)。
2 季降水量變化分析
近30年春季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略)呈波動(dòng)緩慢上升趨勢,上升趨勢不明顯,上升傾向率為5.0mm/10年。近30年春季平均降水量為59.4mm,占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12.4%,30年中春季最大降水量為111.6mm(1988年和2005年),春季最小降水量為12.4mm(1992年)。
夏季與生長期時(shí)間統(tǒng)計(jì)時(shí)間相同,因此近30年夏季降水量變化與近30年生長期降水量變化相同,占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69.6%。
近30年秋季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略)呈波動(dòng)緩慢上升趨勢,上升趨勢不明顯,上升傾向率為1.8mm/10年。近30年秋季平均降水量為76.5mm,占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16.0%,30年中秋季最大降水量為196.6mm(2016年),秋季最小降水量為7.4mm(2007年)。
近30年冬季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略)呈波動(dòng)緩慢上升趨勢,上升趨勢不明顯,上升傾向率為1.3mm/10年。近30年冬季平均降水量為9.8mm,占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2%,30年中冬季最大降水量為19.8mm(2010年),冬季最小降水量為2.6mm(2011年)。
3 小結(jié)
(1)近30年年降水量呈波動(dòng)緩慢下降趨勢,但下降趨勢不明顯,下降傾向率為7.7mm/10年,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為479.2m。
(2)近30年生長期(6-8月)降水量變化曲線呈波動(dòng)緩慢下降趨勢,下降傾向率為15.9mm/10年,與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基本相同,近30年夏季平均降水量為333.5mm,占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69.6%。
(3)夏季即為生長期,結(jié)論相同,因此除夏季以外春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變化曲線均呈波動(dòng)緩慢上升趨勢,上升趨勢不明顯,上升傾向率分別為5.0mm/10年、1.8mm/10年和1.3mm/10年,近30年春季、秋季和冬季平均降水量分別為59.4mm、76.5mm和9.8mm,占近3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比例分別為12.4%、16.0%和2%。
(4)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博克圖地區(qū)雨季比較集中,旱季比較明顯,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生長期),因此夏季(生長期)降水量的變化對(duì)全年的降水量的變化起決定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xiàn):
[1]張鈺,姜秀萍,高榮,賀俊艷.開魯縣1954-2011年降水日數(shù)及降水量變化分析[J].內(nèi)蒙古氣象,2014.1:15-18.
[2]江志紅,丁裕國.近40年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區(qū)域性特征[J].南京氣象院學(xué)報(bào),1994.3.17(1):73-18.
作者簡介:楊君,男,工程師,函授于通化師范學(xué)院計(jì)算機(jī)科學(xué)與技術(shù)專業(yè)本科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