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約瑟難題”,是由在胚胎生物化學領域的研究者李約瑟博士提出的,主要關注思考近代科學卻在歐洲興起而沒有在中國發(fā)展起來的原因等諸多問題。李約瑟獻身于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成為國際上最知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
關鍵詞:李約瑟問題;科學技術文明史
1937年,已經在胚胎生物化學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李約瑟博士,認識了三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此后,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和感情,并獻身于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成為國際上最知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對中國古代科技了解愈多、研究愈深,就愈在腦海中產生這樣揮之不去的問題:為什么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中國能有這么多科技成果,在總體上超過歐洲,近代科學卻在歐洲興起而沒有在中國發(fā)展起來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一、簡述《科學技術文明史》
《科學技術文明史》一書講述得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的成就,全書從先秦時代到明清,包括儒家、墨家,佛學思想,也包括數學、氣象等科學知識進行全面的描寫,徹底的研究和描述了中華民族近二千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事實,本文全文貫穿中國古代歷史與歐洲同時期的比較,本書肯定了中國古代科技對歷史上巨大的作用,并且李約瑟認為在工業(yè)革命之前幾千年,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是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的,本書對科技史普及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關于李約瑟
對于李約瑟對于中國的影響,首先是在科學技術史上,他是公認的鼻祖式的人物,他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科學發(fā)展歷史全面描述的人,第一次向世人勾勒出了一副中國古代科技史的宏圖,其次是他提出疑問為何中國科技發(fā)展在領先于世界時卻突然在近代被西方超越,也被被稱為“李約瑟難題”,為何在新技術出現(xiàn)之前幾千年中國能夠遠遠領先于世界,但是在明清以后中國的科學技術落后于世界,第三個是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幾千年,為何第一個全面描述中國科學史的是個國外學者,而不是出自中國人之手。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并沒有知識單純的描寫中國古代技術歷史,而是以同時期與歐洲的科學技術與文化背景作比較為主線,比如在說到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儀器時也提到了同時期的拜占庭“阿拉伯自鳴水鐘”,在說到中國古代的星名圖時,李約瑟也提到了古希臘的占星術的十二宮;這樣的描述特點首先能夠向我們更為全面的展示我們的技術和西方技術,而不僅是像其他一般以井底之蛙的眼光看待技術發(fā)展史,其次技術和文明背景的比較能夠更好的向我們解釋“李約瑟難題”并不是偶然產生的,它有其歷史必然性,而我讀完書后就關于“李約瑟難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三、中西方科技發(fā)展背景區(qū)別
由于中國與西方古代科學史在歷史背景和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不同,所以走的是兩條不同的路,從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等方面進行對比。
(一)首先是經濟基礎,中國古代長期維持著封建制度,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經濟上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tài),使得工商業(yè)發(fā)展不足,既沒有在科技上提出革新的要求,也沒有發(fā)展出新的階級力量推動科技發(fā)展,而古希臘科技傳統(tǒng)產生于希臘城邦制奴隸制初期,各城邦沒有統(tǒng)一意志,思想活躍,民主的氣氛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發(fā)展,形成的良好的科技傳統(tǒng)對后來科學發(fā)展有極大促進作用。
(二)從政治體制來看,中國古代是封建專制體制,對科學技術的政策控制直接影響了科技傳統(tǒng)發(fā)展。例如政府將天文、農學、算術、地理等學科納入官辦,嚴格控制。其控制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其統(tǒng)治需要,而不是用于生產發(fā)展,使得科學傳統(tǒng)缺乏對自然哲學的深入探索和思考。
(三)西方科學精神重視科學理性,并發(fā)展出抽象概念、邏輯推理等近代科學特征,同時結合了理論與實驗和科學與技術的雙動力模式,使得科學成就得以保存和發(fā)展,從而導致近代科學從其科學技術結構內部得以產生;而中國則忽視了理論與實驗和科學與技術的互動作用,單純的重視技術,從而束縛了科技的發(fā)展。
四、“李約瑟難題”的歷史必然性
如果嚴格的來審題,李約瑟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通過同時期中西方科學技術史的比較而言,中國的科學技術并不是像人們口中所說的如此領先,首先是在科學技術上同時期中西方均有各自的成就和發(fā)展,例如上文提到的天文觀測儀器,其次是中西方在科學發(fā)展史上實際上走的是兩條線,無論是在政治制度還是文化發(fā)展來說都是不同的方向,不是同一個方向的何來領先之說呢,其次是對于科學技術發(fā)達的理解,就拿盛唐來說,國力繁盛毋庸置疑,但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并沒有具體的標準,也沒有考量的標準,因此李約瑟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中國古代科學發(fā)展和西方相比本身是兩個不同的發(fā)展方向,如果單純的用來比較是不嚴謹的,李約瑟對于古代科技史的推廣和發(fā)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第一次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發(fā)展,通過對于中西方不同的科技發(fā)展方向和所處的不同的背景,中國近代的科技落后也就顯得不那么難以接受,中西方的科技發(fā)展不同是歷史必然性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楊澤波.從從坎陷論的視角看李約瑟難題[J].哲學研究,2013(10).
[2]桂質亮.李約瑟難題究竟問什么?[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7(6).
作者簡介:
周楊(1987年—),男,云南綏江人,碩士,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研究方向:科學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