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靜
摘 要 青龍滿族自治縣是著名的塞外滿鄉(xiāng),地域遼闊,野生、半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青龍縣地處燕山東麓,境內山巒起伏,地形多樣,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長,小氣候環(huán)境豐富,具備各類中藥材生長的氣候條件。平均氣溫8.9℃,年降水量715毫米,常年蒸發(fā)量1429.3毫米,空氣相對濕度59%,年無霜期162天。多樣的地形地貌和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縣中藥材產業(yè)發(fā)展,尤其是打造綠色無公害中藥材品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條件。
關鍵詞 丹參;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
1 丹參形態(tài)特征及生長習性
丹參為雙子葉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別名紫丹參、血參等。株高30-70 cm;根肉質、肥厚、有分枝,外皮朱紅色,內黃白色;莖方形,被長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對生,小葉3-7 片,卵圓形,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均被有長柔毛;輪傘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淺紫色或白色,唇形;小堅果4 個,橢圓形,成熟時灰黑色[1]。以根入藥含丹參酮,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鎮(zhèn)靜安神、涼血消癰等功效。各種果園、林地、荒山、荒坡均可播種,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丹參喜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土壤肥沃的環(huán)境,在年平均氣溫17.1℃、相對濕度77%的條件下生長發(fā)育良好。氣溫為-5℃時,莖葉受凍害 [1];生育期若氣溫低,光照不足,則植株發(fā)育不良,幼苗生長慢。干旱天氣對丹參生長有較大影響,出苗期若土壤干燥常常造成缺苗,同時怕水澇,積水容易引起爛根。丹參為深根植物,要求土層深厚,質地疏松,以保水排水都良好的壤土為好;過黏或過沙的土壤均不宜栽種,沙土易受干旱,毛須根多;黏土排水不良,易爛根,而且挖根費工。土壤酸堿度呈中性至微堿性、微酸性均可栽培。
2 栽培方法
2.1 整地
整地時,先施基肥,將土壤深翻30cm以上,每畝施腐熟肥或廄肥1500~2000kg,播種前耙細整平,作成連溝寬約1.5米左右的平畦。
2.2 繁殖方法
丹參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分根繁殖、扦插繁殖和種子繁殖三種方式,我縣主要采取分根繁殖方式。
2.2.1 分根繁殖:
作種用的根條應選擇直徑1厘米左右、粗壯色紅、無腐爛、發(fā)育充實的一年生側根為好,不宜選用老根或細根作種。
栽種期多在2~3月份,也可在11月份收獲時栽種。栽種時按行距30~45厘米,株距25~30厘米挖穴,穴深約3~5厘米,穴內施入豬糞尿約每畝1500~2000千克,將選好的根條剪成5~7厘米長的根段,邊剪邊栽,原來的上端要保持向上,直立栽種,每穴栽1~2段,注意上下端不要倒置,否則不發(fā)芽,栽后覆平土,注意不要覆土過厚,否則影響出苗。
2.2.2 扦插繁殖:
在6~7月份選取生長健壯的地上莖,剪成10~17厘米小段,剪去下部葉片,上部葉剪去1/2。隨剪隨插,不能久放,以免干枯影響出苗率。在已做好的畦上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將插條順溝斜插埋入7厘米,地上留3~7厘米。插后澆水保濕,適當遮陰。一般15天左右能生根。待根長至3厘米左右即可移植于田間[2]。
2.2.3 種子繁殖:
可育苗移栽或直播。育苗:丹參種子很小,發(fā)芽率在70%左右,溫度達到18~22℃并且有足夠濕度時,播種后15天左右即可出苗,但是出苗不齊,故多采用育苗移栽法。于3月份在苗床播種,條播,覆土0.5-1厘米,播后稍加鎮(zhèn)壓,澆水,蓋草保濕,出苗整齊,不然土板結不易出苗。直播:于4月中旬條播和穴播,行株距同分根法,每穴播種子5~10粒,條播溝深1~3厘米,覆土后稍鎮(zhèn)壓,每畝播種量0.5千克左右,如遇干旱,播前先澆透水,播后15天左右出苗,苗高7厘米時可行間苗。
2.3 田間管理
2.3.1 中耕除草:
用分根法栽種時,經常因蓋土過厚而妨礙出苗,因此在4月份幼苗開始出土后,進行查苗,查看有無因表土板結或蓋土太厚而不出苗的,一旦發(fā)現(xiàn),可將穴土松開。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于5月份苗高10~13厘米時進行。6月份進行第二次,8月份進行第三次。最好采用人工除草,人工除草既能保證秧苗不收農藥損害,又能改善土壤環(huán)境保濕保墑。[2]
2.3.2 施肥:
施肥是提高丹參藥材產量的有效途徑,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每畝施腐熟糞肥1000~2000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或餅肥25~50千克均可,重施第三次追肥,促進根部生長。
2.3.3 排灌:
丹參忌積水,在雨季注意排水,防止水澇,以免爛根。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干旱,要特別注意灌水或澆水,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保證幼苗正常生長。
2.3.4 摘花:
為保證養(yǎng)分集中于根部生長,開花期除準備收獲種子的植株外,其余的丹參花序全部摘除,時間宜早不宜遲[2]。
2.4 病蟲害及其防治
丹參生長過程較短,一般選地得當,病蟲害不太嚴重。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葉斑病、根結線蟲病等,蟲害主要有銀文夜蛾、棉鈴蟲、蚜蟲等。病害防治主要注意控制種植密度、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濕度;忌連作,與禾谷類作物輪作種植;增施磷肥、鉀肥增強抗病性;適時噴施殺菌藥物。蟲害防治主要使用殺蟲類藥物進行噴霧防治[2]。
2.4.1 根腐病:
高溫多雨季節(jié)易發(fā)病,根部發(fā)黑,地上部枯萎。防治方法:病重地區(qū)忌連作;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種植,雨季注意排水;發(fā)病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植株根部。
2.4.2 銀文夜蛾:
屬鱗翅目夜蛾科,幼蟲咬食葉片,主要在夏秋季發(fā)生。防治方法:在幼齡期噴施90%敵百蟲原藥8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7天1次。
2.4.3 棉鈴蟲:
又名鉆心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幼蟲危害蕾、花、果、影響種子產量。留種田要特別注意防治。防治方法:現(xiàn)蕾期開始噴灑50%磷胺乳油1500倍液,或25%殺蟲脒水劑500倍液防治。
參考文獻:
[1]劉忠藺.古藺山區(qū)丹參栽培技術探析.園藝種業(yè)2018(04)61-62
[2]張龍.丹參高產栽培技術.糧經作物2018(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