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文艷
摘要:附紅細胞體是一種單細胞原生物,主要在動物血液中寄生,能夠游離于血漿中或者在紅細胞表面附著,可導致各種動物發(fā)生熱性、溶血性疾病,也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奶?;疾『蠹葧蛊涿谌榱繙p少、生育力降低,還會使其表現(xiàn)出嚴重的臨床癥狀,甚至發(fā)生死亡。該病比較容易反復,治療難度較大,應加以防治。
關鍵詞:奶牛;附紅細胞體病;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實驗室檢查;西藥治療;中藥治療;飼養(yǎng)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127-01
1 臨床癥狀
發(fā)病初期,病牛不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癥狀,只是食欲不振,增加飲水,雙眼流淚。隨著病程的進展,病牛體溫會升高至40.O~41.8℃,呈現(xiàn)稽留熱。呼吸加速,脈搏達到80~100次/min,瘤胃蠕動緩慢,先發(fā)生便秘,接著變成腹瀉,排出稀軟糞便或者混雜血液的水樣糞便。排尿量減少,且尿中也存在血液。嘴邊掛有線狀涎液,結膜蒼白,眼球外凸,反芻微弱或者完全停止,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廢絕。血液稀薄,心力衰竭,機體日漸消瘦,被毛焦枯、失去光澤,四肢無力,肌肉震顫,走動搖晃,流汗增大。發(fā)病后期,病牛體溫降低至正常水平,但皮溫不均,可視黏膜蒼白,發(fā)生黃疸,嚴重時只能夠臥地不起,甚至發(fā)生死亡。病程通常能夠持續(xù)10~15天左右。
2 剖檢變化
急性死亡的病牛,尸體營養(yǎng)狀況基本沒有變化,病程持續(xù)較長時尸體明顯消瘦,可視黏膜蒼白、黃染,部分會出現(xiàn)不同大小的暗紅色出血斑,尸僵明顯,血液如水樣稀薄,凝固不良,皮下組織浸潤有黃色膠體樣物質,腹腔和心包積水。肝臟發(fā)生腫大、變性,表面存在暗紅色出血點,呈針尖至米粒大小,切面可見皮質和髓質存在模糊界限。慢性死亡的病牛,肝臟呈棕黃色或者土黃色,也發(fā)生腫大變性,質地變脆。腎臟發(fā)生腫大,質地變軟,被膜上存暗紅色出血斑點,且大小不等,腎盂存在積水。膀胱黏膜發(fā)生黃染,并存在暗紅色出血點。膽囊擴張含有大量綠褐色的濃稠膽汁。黏膜存在暗紅色出血點。肺臟表面存在出血點,或者略微腫脹。心冠脂肪和心外膜由于出血被染黃。腦組織持續(xù)充血,腦室含有較多的脊髓液,個別腦實質會存在針尖大小的出血點。對消化道進行剖檢,可見食道及瘤胃漿膜面存在出血點;第三胃含有明顯干固的內(nèi)容物,且黏膜容易脫落;第四胃黏膜發(fā)生腫脹,并存在不同大小的出血斑,還形成高梁至蠶豆大小的潰瘍斑,其邊緣為紅色隆起.中間為灰色凹陷。
3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檢查。分別取患病奶牛以及健康奶牛的血液制成抗凝血,接著進行血沉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紅細胞計數(shù)。發(fā)現(xiàn)病牛的th血沉值為1.8—2.2 mL,每升含有1×l04—2×104個白細胞、2.5×l06~4.5×106個紅細胞;而健康牛1h血沉值為0.9—1.1 mL,每升含有7.5×l0 3—8.2×10 3個白細胞、5.5×l06—6.5×106個紅細胞。
鮮血壓片鏡檢法檢查。取一滴待檢血放在載玻片的中央,滴加等量的生理鹽水進行稀釋,放上蓋玻片后使用40倍顯微鏡對紅細胞形態(tài)進行觀察,同時檢查血漿、紅細胞表面以及紅細胞內(nèi)是否存在寄生蟲。病牛血壓片中超過80%的紅細胞表面附著有逗點狀、球狀的小體,少數(shù)呈短桿狀。紅細胞呈現(xiàn)不同的感染強度,通常超過8個,部分甚至在整個紅細胞表面布滿,導致紅細胞呈不規(guī)則形狀,如鋸齒狀、星狀、菠蘿狀、菜花狀等。而健康牛血壓片中只含有非常少的以上蟲體,且紅細胞呈現(xiàn)小強度的感染,多時只有2~4個。紅細胞通常呈雙面凹陷的圓盤狀,且具有變形性、可塑性。紅細胞呈彌散狀分布,不存在其他寄生蟲。
血涂片染色檢查。取待檢血制成涂片,分別進行姬姆薩染色、瑞氏染色后使用油鏡鏡檢,對紅細胞形態(tài)進行觀察,檢查血漿中、紅細胞表面以及紅細胞內(nèi)是否存在寄生蟲。檢查結果和鮮血壓片鏡檢結果相同,蟲體通過姬姆薩染色呈深藍色或者藍紫色,通過瑞氏染色呈紫紅色。
細菌學檢查。取待檢血分別在營養(yǎng)瓊脂、兔鮮血瓊脂上接種,放在37℃下進行24 h培養(yǎng),都沒有長出細菌。
4 防治措施
西藥治療。病??砂大w重肌肉注射10—15 mg/kg強力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取5—7 mg貝尼爾,添加適量注射用水配制成5%溶液后進行深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xù)使用3~5天。配合交替使用上述2種藥物,同時按每噸飲水加入500 g強力霉素、500 g小蘇打,連續(xù)飲用5天。如果患病幼牛體弱、貧血,可肌肉注射牲血素,同時靜脈注射高滲葡萄糖鹽水和維生素C等。
中藥治療。取40 g黨參、40 g炒白術、30 g當歸、40 g炙黃芪、30 g炙甘草、30 g麥門冬、30 g生地、30 g左右的生姜,還要添加少量的山楂、茵陳、青蒿,加水煎煮后給病牛灌服,每天l劑。
加強飼養(yǎng)管理。牛場最好采取自繁自養(yǎng),需要從外地引進種牛時必須經(jīng)過嚴格檢疫,且到場后至少進行1個月的隔離觀察,一切正常后才能夠混群飼養(yǎng)。確保環(huán)境衛(wèi)生,日常要加強消毒,尤其要注意對飼養(yǎng)用具、注射器械進行清潔、消毒,防止出現(xiàn)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