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月 趙秀敏
“一公里資源”解讀
自2013年開始研究“生活實踐”課程起,我園在“生活實踐”課程中持續(xù)探索,從最初的理論構建到逐步開展課程實踐。生活實踐課程給予幼兒的是具有現(xiàn)場感、真實性、操作性的多元化課程內容,這些內容真正來源于幼兒的真實生活,又回到幼兒每一天的生活中去。
“一公里”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們日常接觸的地方。以幼兒園為圓心,一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圓內的大千世界都是我們的教育資源?!耙还镔Y源”主要包含以下幾類。
第一,園內資源。幼兒園是孩子們每日生活的地方,是教育資源的中心點,利用園內資源開展教育,取材簡單,還能對學習進行持續(xù)評價。園內核心資源主要有自然資源、成品玩具和人的資源。這些資源觸手可及,也是利用率最高的資源。
第二,園外資源。孩子們常接觸的園外資源主要是指幼兒園附近的社會資源。以東大街園為例,走出園門便是飯店、建設銀行、順天府超市等社區(qū)資源。把社區(qū)資源引導到課程之中,課程的豐富性便增加了。
第三,走進來的資源。除了一公里范圍內的固定資源,時不時還會有一些令人驚喜的資源走進我們的“一公里”范圍內。例如,特殊時期巡邏的警察、來園參觀的老師、被人騎到門口的小黃車等。
第四,共同經驗的資源?!耙还铩背丝臻g上的概念,還可以延伸為孩子們共同熟悉的事物、共同參與過的活動、共同去過的地方等。例如,孩子們愛去的汽車博物館、歡樂水魔方等。
與孩子緊密相關的“吃穿用住行”都在“一公里資源”范圍內,簡而言之就是“源于生活”的課程資源。
“一公里資源”生活實踐課程內容
“一公里資源”生活實踐課程主要包含“生活禮儀”“生活技能”“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創(chuàng)意”“自然生活”五大部分內容。
生活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涉及穿著、舉止、溝通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生活禮儀活動,讓幼兒愿意與人交往,懂得基本的交往禮儀,遵守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懂得在不同的場合懂得穿不同的服飾,以示對別人的尊敬;在交往中,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現(xiàn)。主要通過開展幼兒園接待活動、節(jié)日主題教育活動、每日來園離園禮貌、餐桌禮儀等活動實現(xiàn)。
生活技能是指幼兒服務于生活、服務他人的技術和能力,包括簡單的物品制作、修理園所物品、購物等。孩子們在學會某項技能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探究具體事物,解決實際問題,嘗試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在敲擊釘子的時候,了解釘子長度和木板厚度的關系;在用裱花器擠壓糊狀食物時發(fā)現(xiàn)線條形狀和用力大小的關系等。
生活發(fā)現(xiàn)主要是指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現(xiàn)象、問題或者特別之處。孩子們在探究和發(fā)現(xiàn)中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并了解原因,比如在玩沙子時發(fā)現(xiàn)黑色磁沙等。
生活創(chuàng)意主要是指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進行創(chuàng)意表現(xiàn),比如玩轉紙箱、繪制沙畫、壘磚蓋房等。孩子們能用生活中常見的工具、材料等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同時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制作活動。
自然生活是指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自然現(xiàn)象,感受自然之美。光滑圓潤的石頭、千姿百態(tài)的樹木、刮風下雨、草長鶯飛等都是大自然賦予平凡生活的小美好。親近自然,體驗大自然和生活的關系,能讓孩子在能力發(fā)展的同時,自然滋生珍愛環(huán)境、保護自然的情感。
“一公里資源”生活課程實施途徑
在開展“一公里資源”生活課程活動時,我們按照“資源識別——資源轉化——資源融合”3個步驟實施。
◆ 資源識別
一公里資源圈內的資源很多,教師必須對資源進行識別、判斷、分析,與幼兒園一日生活整合。幼兒的興趣是選擇課程資源的重要依據(jù),當幼兒專注于某一事物之時,那么此“物”便有可能是資源載體。表達、觀察、行動、作品都是幼兒表達興趣的語言,教師需通過仔細觀察幼兒在班級和園所里的行為表現(xiàn)、班級微信群的談論話題、父母朋友圈的幼兒動態(tài)等,發(fā)現(xiàn)幼兒興趣的源頭。例如,幼兒園有客人來,孩子們拉著客人喋喋不休介紹自己喜歡的玩具,此時“客人”就是幼兒感興趣的資源;后勤師傅挪開水井蓋灌溉花草時,幼兒總會蹲下來專注井蓋下的世界,此時“井蓋”就是興趣資源……
◆ 資源轉化
感知到幼兒對資源的興趣后,活動內容和形式應依據(jù)關注人數(shù)、興趣持續(xù)時間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來進行篩選和轉化。全班幼兒都關注的“問題”,且持續(xù)時間長,可以生成班級主題活動;部分幼兒有興趣,樂意參與,可以以活動區(qū)的形式開展;個別幼兒有興趣,可以給予材料支持或者個性化的指導。
在“一公里資源”生活實踐課程中,我們依據(jù)資源存在的時間長短、出現(xiàn)的頻次及與幼兒生活聯(lián)系的實際價值,通過“由高到低”和“由靜到動”兩種方式,將其轉化為課程資源。
由高到低的轉化是指將“高結構化、高目標化、高程序化”的資源轉化為適合幼兒學習的資源。一方面是指增加生活中常見的低結構材料補充在幼兒園戶外或室內,例如紙杯、木棍、可樂罐等;另一方面是指讓高模式化的空間變得好玩,例如,在玩具架上安裝輪子,幼兒可以把玩具架擺在任意的位置,然后組合成封閉性空間來玩等。
由靜到動的轉化是指也將從前“熟視無睹”的資源,如園所中的樹木、園外社區(qū)資源、文化資源等。此類資源隨時間變化不顯著,卻真實存在于幼兒每日接觸的生活之中,讓這些資源得以挖掘和利用,這需要課程實施者的智慧,以多元化的途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放式的引導實現(xiàn)“靜動”轉化。
◆ 資源融合
固有思維容易造成資源價值和用途單一化,在生活實踐課程中我們采用整合化的理念來探究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同一資源的不同價值。首先,把資源的內在價值進行梳理歸納,打破領域價值觀,探究資源的綜合整體價值。如,廢舊自行車投放在區(qū)域中,能促進幼兒科學探索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需要思考如何積極利用幼兒園內外的人力資源、課程資源,支持幼兒生發(fā)出藝術、社會、語言、健康等不同領域的活動內容。其次,注重資源利用的融合,將園所周邊的飯店、超市、銀行、博物館等作為幼兒園延伸的“人的資源”“文化資源”,積極調動這些延伸資源,擴展幼兒生活課程內容。
開展“一公里資源”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需避免“消極等待”資源的到來,和幼兒一起探索各種資源的可能性,積極通過識別、轉化、融合的方式不斷擴大和豐富課程資源。
“一公里資源”生活課程教育評價
“一公里資源”課程的探索過程中,作為實施者和研究者,園所每兩個月便會進行階段性回顧,反思活動中的幼兒發(fā)展、教師進步和家長改變。通過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綜合評價反思主題活動。其中,過程性評價通過參與者分享課程故事的形式進行;結果性評價通常通過對教師的主題活動方案設計、教師提供的材料和場地支持、幼兒在活動中的“留痕”(記錄表、圖畫、視頻等)等活動中較為顯性的內容進行評價。
在“一公里資源”生活實踐課程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需要用“勤勞的雙手”和專業(yè)的能力去發(fā)現(xiàn)、重構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讓幼兒的活動和學習變得更有挑戰(zhàn)性,活動的任務、材料、空間、時間不再一成不變,讓課程現(xiàn)場變成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嘗試的場所,讓幼兒的生活充滿真切的探究和成長的歡樂,這才是教育和課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