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媽
自從我上班之后,外公外婆從廣州來到深圳,承擔起了買菜做飯、放學接送三三的重任,風雨無阻。轉(zhuǎn)眼間,女兒上了中學,我選擇做一個自由職業(yè)者,外公外婆終于獲得“解放”在老家種花逗貓,彈琴學畫,頤養(yǎng)天年。
女兒跟外公外婆感情很深,但隨著她年紀漸長,有時也會在上學路上向我“投訴”對外公外婆的不滿,因為他們可能會要求她穿某件衣服,或者催她學習、寫作業(yè),讓她覺得干預太多。我們開玩笑地說:“有一種冷,叫外婆覺得冷?!倍夤馄庞袝r也會跟我“嘮叨”:孩子不能吃太多生冷食品,不能對孩子太過放任自由,要向“虎媽”學習,孩子以后要有出息必須怎樣怎樣,云云。一面是為人父母,一面是為人子女,我當然只能充當兩邊的潤滑劑,盡量少讓外公外婆知道學校的各種安排,對于學習“報喜不報憂”,免得他們擔心,另一方面安撫女兒,讓她知道外公外婆的苦心。
跟長輩住在一起的爸爸媽媽想必大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老人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教育理念不一致,經(jīng)常發(fā)生爭執(zhí)甚至家庭糾紛。我們小區(qū)曾經(jīng)有一對夫婦,因為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對兒媳的育兒理念不滿,最終竟然攛掇兒子跟兒媳離婚。說起來好像是故事,其實這樣的故事可能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老人覺得:你都是我們拉扯大的,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我們的經(jīng)驗就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真理!而子女卻覺得:時代不同了,以前的老黃歷沒辦法適應今天的新形勢,過去的育兒經(jīng)驗更不能放到今天生搬硬套。事實也是如此,現(xiàn)在孩子們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huán)境,與物資匱乏年代不可同日而語。身為新時代的爸爸媽媽,我們也要想出各種新辦法來應對新問題。更何況,無論孫輩與老人的感情再好,老人們幫助孩子的愿望再強烈,孩子終究是父母的孩子,教育孩子的責任也應該由父母自己承擔。我曾經(jīng)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中國媽媽應邀去美國鄰居家做客,在餐桌上,美國媽媽責備孩子坐姿不端正,影響他人用餐,而登門拜訪的爺爺奶奶卻毫不理會,只顧得稱贊一桌子美味佳肴。這位媽媽非常不理解,身為爺爺奶奶怎能任由兒媳這樣說孩子呢?為什么不幫孩子辯護兩句?這恰恰是美國家庭內(nèi)人際關系的真實寫照:無論再親密的關系,也要保持適當?shù)木嚯x感,分清各人應當承擔的責任。也許在生活照料方面,年輕的父母需要老人幫忙,爺爺奶奶的協(xié)助能為年輕的家庭減輕很多負擔,但老人有老人的立場和自由,孩子也有孩子的義務與責任,雖然老一輩養(yǎng)育了我們,但教育下一代的接力棒必須代代相傳,交給我們承擔。
論語中曾寫道: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意思就是:“當今的孝子,只要能夠供養(yǎng)父母就行了??墒蔷退闳R,都能得到飼養(yǎng)。假如不孝敬父母的話,那供養(yǎng)父母和飼養(yǎng)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但對父母的孝敬并非愚孝愚忠,應該有智慧地孝敬父母。假如老人不能接受新時代的教育觀,首要任務既非說服他們,更不該是為了孝順而對老人言聽計從,耽誤子女終身。身為父母,我們應該承擔起自己的教育責任,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廣泛的興趣,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身為子女,我們可以幫助老人找到和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在老年大學呼朋引伴,學習一門新的技能,讓他們的注意力更多放在享受生活中,而不是為子女甚至孫輩再勞神費心。
期待有這樣的一天,女兒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周游世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有自己的樂趣與生活,年節(jié)之時,合家團聚,每個人都能分享自己的生活喜悅,這才是真正的天倫之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