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芳
【摘要】:憑借《黃土地》、《孩子王》、《霸王別姬》等杰作,陳凱歌成為了一位大師級的導演,但是從影20多年的時間也讓他經(jīng)歷了2003年《無極》票房口碑的滑鐵盧,這位電影大師也背負起盛名所帶來的傷害。盡管對于陳凱歌來說第一次魔幻現(xiàn)實題材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但依然沒有改變陳凱歌宏大而魔幻的世界觀,于是改編自徐浩峰的《道士下山》在2015年問世,講的是道士何安下下山體驗七情六欲、江湖險惡的過程中悟道的故事。何安下,無處安放的自己,一個被遺棄在道觀的孤嬰,自幼在道觀生活。成年后被師傅趕下山謀生,無奈漂泊于塵世中的他,每每看到比自己厲害的人物,就堅定而執(zhí)著地拜此人為師。每一聲“師父”,都表達了他對“安”的執(zhí)念,也暗示著尋找內(nèi)在父母與自我的線索。陳凱歌將何安下的奇異經(jīng)歷與上山下山、出世入世、道教佛教精神進行了融合,展現(xiàn)的是個人在大千世界中的自我完善與成長過程。影片通過用喜劇式的夸張風格來淡化沉重暗黑的故事內(nèi)核,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一絲悲涼。本文將從故事結構、人物形象、視聽風格、主題哲思等方面分析影片,力圖闡釋陳凱歌對于世間愛恨情仇和生命終極意義的哲理思考。
【關鍵詞】:陳凱歌 道士下山 人物形象 畫面造型 出世與入世
人物形象方面:
一個剛下山什么都不懂的小道士,如同剛出生的孩子,懷著赤子之心。他先遇到了西醫(yī)崔道寧,拜在的崔醫(yī)生的門下,在醫(yī)館里感受到師傅的關愛,人間的溫暖,讓他的心向善靠攏。師娘與崔道融偷情的行為傷害了他,他本來想向師傅隱瞞真相以保護師傅,結果師傅不但知道了,還被毒死。他悲憤難平,大膽殺人,此時他的內(nèi)心惡已經(jīng)萌生。后來又目睹善良的趙心川被師傅彭乾吾暗算殺害,再被彭七子引誘誤食毒心。中毒后他顯露出內(nèi)心對師娘的覬覦以及偷盜的欲望,直到周西宇及時將他打醒并幫他解了“惡之毒”。周西宇的武功讓他艷羨,于是他拜周為師,后來周西宇被彭七子不慎開槍打死。何安下遵守周西宇的遺囑找查老板,與查老板一起為周西宇報仇,最后何安下跟隨查老板又回到山上繼續(xù)修煉。
整部影片表面是以何安下為主角串聯(lián)全片,實際何安下卻是游離于所有事件之外的看客。他始終都是以一個孤獨的旁觀者身份無法融入別人的生活,也就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意義。他在最初猶如一張白紙,是成人外表下的孩童,隨著融入江湖,他對內(nèi)心的七情六欲從懵懂的憧憬、本能的追尋。在崔道寧、崔道融和玉珍的三角情感中何安下雖然殺死了道融和玉珍,表面上是為了替師傅報仇,實際上是他對師娘玉珍的情欲嫉妒在作祟,這才是他內(nèi)心的真聲,這也就是他在湖底看到沉船背后是巨大石雕佛像時的恐懼。他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欲念的恐怖力量,而導演在這里只是做了點化,后面的吃毒心、道觀偷錢也只是戲謔、荒誕的進行了表現(xiàn),到最后實現(xiàn)取舍后的放下。 影片對于何安下這個角色內(nèi)在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的處理并不連貫,還沒有完成“見自己”就開始淹沒在“見眾生”中,這大大削弱了觀眾的移情作用。影片也就只將何安下作為各種江湖事件的串聯(lián)人物,再現(xiàn)江湖里的人心欲念、善惡罪孽、俠義精神和武學道義。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信息量太大,反而有種過猶不及的含混繁雜、走馬觀花之感。在我看來王寶強的扮演是影片很大的敗筆,他扮演的何安下帶著明顯的傻根氣,他的蠢直和夸張的面部表情并沒有詮釋出何安下這個角色應有的深度。缺失人物和情節(jié)的細膩、飽滿度。導演想要說的很多,想要給世人更多的哲學思考,但這些引入通常都是通過人物對白直接呈現(xiàn),沒有引發(fā)觀眾感悟,說教意味太重了。劇情與劇情之間存在很強的斷裂感,而情感的展現(xiàn)也并不完備。
崔道寧是何安下遇到的第一個師父,他本是一個修道之人,被紅塵愛欲迷了眼轉入塵世。他自知一切都為幻境也知道不能長久,因此他放縱著自己對太太玉珍的愛,努力的守著當下。道融,自私是他最大的特點,哥哥的錢,不屑卻很貪婪。被寵壞的孩子根本沒有對與不對,有的只是想要和占有,他只愛自己。所以,即便占有任何,也并不能帶給他快樂
影像造型方面:
陳凱歌在人物在扮相和造型也有刻意為之的設計,而夸張怪異的造型都是人物內(nèi)里的外化。片中的崔道寧、崔道融、彭乾吾、彭七子等人代表著“入世”,他們的著裝與造型多夸張、華麗,具有表現(xiàn)主義的特征。與之相反,周西宇、查老板、老和尚和老道長則是“避世”和“出世”的代表,他們的著裝多素雅、簡潔。而何安下的造型卻在出入之間轉換的過程。
其中導演最特別的心思是發(fā)型與人物性格的關系。尤其是道寧道榮兄弟的發(fā)型設計,頗具象征意味,范偉飾演道寧他的地中海謝頂與道融的超高殺馬特發(fā)頂?shù)膹娏覍Ρ?,不止指射出了二人在男性能力上的強弱對比,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崔家兄弟兩人的性格互補,并將人物性格內(nèi)核也鏟成了兩半。一半是道寧的平和與包容,另一半是道融的尖銳與乖戾。而對于玉珍而言,她在愛情和生活也在二者身上各自殘缺。道寧與道融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令她完全地滿足。玉珍既是兄弟二人間矛盾的根源,又是兩者間感情的橋梁。
影片的深層意義:
師父讓何安下下山就是要他去體驗紅塵人世,就如我們每個人都要來到世間經(jīng)受試煉。何安下是生來就被扔在山上的,在山上純真的環(huán)境中修的是行,他的“道”并沒有經(jīng)過檢驗。他需要進入塵世中,才能真正的出世。下過山的人再上山可能更能夠領會山的意義是什么,這是人成長中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善念也好,完善的個人也罷,最終都體現(xiàn)在正常人的生活中,這一寬廣的胸懷與狀態(tài)、就向大自然一樣,容納得下世間萬事萬物。
陳凱歌試圖通過《道士下山》表達他對人生的理解,也是他將古典文化理念與現(xiàn)實世俗煙火的結合,影片雖沒有表現(xiàn)出它應有的深刻,但也讓我們看到了陳凱歌的誠意與思考?;仡欔悇P歌本人的經(jīng)歷,他的人生本身也是一個“道士下山”的隱喻。
【參考文獻】
【1】[美]戈弗雷·切希爾、徐建生譯.漫長的歸途—— 記陳凱歌[J].世界電影動態(tài),1992(10):41-43.
【2】李奕明.非敘事性的結構特點[J].當代電影,1988 (02):30-33.
【3】倪震.新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之路[A].酈蘇元、胡克、楊 遠嬰主編[C].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9.
【4】 陳墨.少年的詩章——對陳凱歌電影的一種解讀 [J].當代電影,2006(01):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