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根濤
摘要:跟傳統(tǒng)的語文教材相比,部編教材更加注重學生讀書習慣的培養(yǎng),尤其強調要大力拓展語文的課外閱讀空間,以實現(xiàn)由老師教讀到學會自讀進而掌握自主閱讀的方法,以此來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是建立在老師的正確讀書方法指導以及大量閱讀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同時鼓勵他們多讀書,進而提高他們的自讀能力。
關鍵詞:部編教材;語文教學;自讀方法;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9129(2018)15-0226-02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books, the Ministry textbook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reading habits, especially to expand the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pace of Chinese, so as to realize the method from teachers' teaching to self-reading and master self-read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ing. Students'self-reading ability is based on teachers' correct guidance of reading methods and a large number of reading.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students the correct reading methods in Chinese teaching, and encourage them to read more book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self-reading ability.
Keywords: textbooks compiled by ministry;Chinese teaching;self-reading method;teaching research
凡事在摸清了它的基本規(guī)律之后,做起來就容易得多了,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吃透"部編版語文教材,抓住閱讀這一教學重點。我結合這幾次觀摩的七年級語文課,講課的老師毫無例外地選擇了自讀課文作為公開課的教學載體。這應該可以算作是對部編教材中心思想的解讀與嘗試。從其結果來看,教師們都明確地把握住了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但是,教學過程中也反映出教師對自讀課與教讀課的具體操作辦法仍然不夠明確,以致于教學中沒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自讀課的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就簡要地談一談個人對自瀆課文的教學思考。
1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學習自主性
現(xiàn)在的語文教材大部分都把課文分成了精讀和略讀兩個大的部分,不過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普遍沒有領會到這樣編排的用意,不管"略讀"還是"精讀"都予以精細的講解。部編教材的一項重要的改進,就是讓"精讀"更名成"教讀","略讀"變成了"自讀"。如此明確地加以區(qū)分,其目的無非是想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中過于依賴教師精細講解的不良狀況,同時課型的劃分也就愈發(fā)明確。而在我所觀摩的幾堂語文課里面,授課教師普遍都是照著精讀課文的處理辦法來講解自讀課文的。學生在教師的"良苦用心"下,雖然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但是課堂的開放性以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都沒能夠體現(xiàn)出來。在自讀課文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提前了解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對那些已經掌握了的知識,或者學生通過自學能夠處理的問題,教師不必再把它們作為核心的教學內容。
2 正確解讀文本,明確編者意圖
教材單元的確定,要么根據(jù)文本主題的同質化,要么注重對同一閱讀方法和能力的訓練與培養(yǎng),才能把不同的文章整合到單元中來。即便是單篇閱讀,也應該充分考慮編者選編的意圖,深挖文本的教學價值。而部編教材的自讀課文,編者無論在單元提示中,還是在課后的閱讀提示里,都對文本的主題特征、閱讀方法進行了提示與指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充分研讀此部分內容,才能在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教材的編寫價值。在《金色花》與《荷葉母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都著力于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注重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授課老師緊扣《金色花》以兒童的視角表達出對母親的依戀,極具童心、童真、童趣。另一位老師以聯(lián)想為切點,引導學生抓住荷葉、紅蓮這些物象,聯(lián)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兩篇文章的授課老師都研讀了單元提示與閱讀提示,緊扣學生能力訓練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利用旁批,學會自讀
部編教材在自讀課文中都留有三分之一的空白,在那里進行了一定的旁批。就旁批的類型而言,可以分為點評式旁批、提問式旁批和拓展式旁批。這是教材的一個創(chuàng)新之處。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認識并區(qū)分這些旁批的類型;另一方面要選擇其中的一些例子進行分析,引導學生自己掌握并運用旁批來進行閱讀實踐。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四堂課中對這個內容都重視不夠,有的沒有引導學生關注旁批,有的只是引導學生對部分語言表達進行了旁批。但這都遠遠不夠,比如我們常常讓孩子做的關于語言表達效果的點評式旁批,這只是旁批中很少的一部分,甚至是點評式旁批中的一個點。比如對點評式批注的教學,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當引導孩子充分認識點評式批注的方法:其核心就是進行評價與鑒賞,讀者可以從內容的安排與設置、寫作技法的運用與效果、人物的形象特征與情感、作品的主題思想等角度,從不同方面進行批注。教師甚至可以引導學生把點評式批注換成提問式批注,把提問式批注換成點評式批注。因此,對于自讀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批注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的具體呈現(xiàn)。
4 重視同類文體的比較閱讀
自讀課強調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由教師引導到由學生自主閱讀的轉變,有助于學生自主建構閱讀方案,形成閱讀能力。自讀課文,學生運用在教讀中獲得的閱讀經驗,自主閱讀,進一步強化閱讀方法,沉淀為自主閱讀的閱讀能力。從教師的整體設計來看,我們的教學關注了單篇閱讀的深入解讀,甚至有的時候嚼得過細、嚼得過碎,讓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毫無營養(yǎng)。反過來看看,我們精雕細琢地講了無數(shù)文章的閱讀,到頭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上不去,究其原因又在何處呢?筆者認為應該是我們過分關注了單篇、單點的教學,學生不能將知識形成系統(tǒng),構成網絡,自然就沒有辦法進行綜合運用。因此,我們在單篇閱讀的時候要考慮群文閱讀,要考慮同類文體的一般方法的指導,學生最終才能舉一反三,由此及彼。
總之,一節(jié)高質量的自讀課,必然包含教師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同時要注意引導,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自讀方法。相信只要我們遇到問題肯鉆研,勤于思考并總結經驗和教訓,一定能提高語文自讀課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6.
[2]溫儒敏.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七個創(chuàng)新點[J].小學語文,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