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平
摘要 和兩優(yōu)1號在靈川縣種植表現株型較緊湊,苗期叢生,分蘗力強,穗大粒多,抗性好,米質優(yōu)。2017年在潭下鎮(zhèn)河邊村中稻連片種植3.34 hm2,平均產量9 647 kg/hm2,最高產量9 863 kg/hm2。本文介紹了和兩優(yōu)1號的特征特性,總結了其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水稻;和兩優(yōu)1號;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3-0023-01
和兩優(yōu)1號是廣西恒茂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用和620S×丙4114(揚稻6號/蜀恢527)雜交選配的雜交一季稻組合(桂審稻2014029號)。廣西審定意見及適種范圍是可在高寒山區(qū)稻作區(qū)海拔800 m以下地區(qū)、桂北稻作區(qū)作中稻,桂南稻作區(qū)作晚稻種植,應注意稻瘟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可在桂中稻作區(qū)的賀州市、河池市、柳州市轄區(qū)范圍作早稻或中稻種植。2016年在潭下鎮(zhèn)黃田村試種,產量達9 732 kg/hm2, 2017年潭下鎮(zhèn)河邊村中稻連片種植3.34 hm2,表現出株型較緊湊、苗期叢生、分蘗力強、穗大粒多、抗性好、產量高、米質優(yōu)等特點?,F將該組合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和兩優(yōu)1號屬感溫秈型兩系雜交水稻,2011年參加桂北和高寒山區(qū)中稻組初試,5個試點平均產量7 795.5 kg/hm2,較對照中浙優(yōu)1號增產3.55%;2012年續(xù)試,5個試點平均產量8 910 kg/hm2,較對照中浙優(yōu)1號增產9.66%;2年試驗平均產量8 352.75 kg/hm2,較對照中浙優(yōu)1號增產6.61%。2013年中稻生產試驗平均8 757 kg/hm2,較對照中浙優(yōu)1號增產9.78%;晚稻參加感光組生產試驗平均7 581 kg/hm2,較對照博優(yōu)253增產5.35%。2017年在潭下鎮(zhèn)河邊村中稻連片種植3.34 hm2,全生育期135 d,株高116 cm,有效穗數為273萬穗/hm2,每穗總粒數176.9粒,穗實粒數149.1粒,結實率84.3%,千粒重23.7 g,粒長9.1 mm,粒型長寬比3.4;平均產量9 647 kg/hm2,最高產量9 863 kg/hm2;株型較緊湊,苗期叢生,分蘗力強,繁茂性好,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熟期轉色好,抗性好,米質優(yōu)。
2 高產栽培技術
和兩優(yōu)1號是水稻審定品種,增產潛力顯著,要充分發(fā)揮該品種的高產性能,必須抓住培肥秧床、培育嫩壯秧、適時移栽、施足基肥、早追肥、管好水分、及時預防病蟲害等要點,才有可能獲得較高產量[1]。
2.1 適時播種,培育多蘗嫩壯秧
和兩優(yōu)1號在靈川縣作中稻種植,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后即可播種,在5月5日前結束,8月下旬至9月下旬成熟;也可作一季晚稻用種,最遲在6月15日前播種,10月中旬成熟,生育期縮短為122 d,也可獲得高產,米質更優(yōu)。播種可采用編織隔層育秧技術,浸種前必須經過選種,剔除不飽滿種子,篩選后用種量為15.00~18.75 kg/hm2。播種前30 d漚制秧田,施用45%含氯復合肥600 kg/hm2,腐熟、細碎農家肥22.5~30.0 t/hm2,犁耙均勻,田間保持淺水,播種前用未覆膜的編織布覆蓋在平整的秧廂上,鋪上3~4 cm厚的泥漿,泥漿不宜過稀,沉降后即可播種。播種時用旱育保姆拌和催好芽的稻種,每5.25 kg旱育保姆拌18.75~22.5 kg干稻種;或在1葉1心時,用15%多效唑500倍液675 kg/hm2均勻噴施苗床。播種后加強秧苗管理,出苗后及時通風煉苗,提高秧苗抗逆性;秧苗期注意及時防治稻象甲;在2.5~3.0葉時,可適當噴施1次可殺得+葉面肥,預防爛秧及補充養(yǎng)分;移栽前噴施氯蟲苯甲酰胺、吡蚜酮及毒氟磷,預防水稻蟲害及水稻矮縮病[2]。
2.2 適齡移栽,合理密植
移栽嫩壯秧有利于返青早、分蘗快、有效分蘗形成早且多,夯實穗大粒多的堅實基礎。犁耙田后施入基肥耥平,泥漿沉降0.5~1.0 d后,開好四周排水溝,溝深20~30 cm,開好廂溝,分廂種植,廂面寬4~5 m,溝寬40 cm、深15~20 cm,實行廂壟式栽培。為避免福壽螺危害造成缺苗斷行,開好溝后撒施殺螺劑,即可帶土插秧。通過比較,插秧較拋秧增產效果明顯,縮短直立時間,秧苗生長快,促進低位分蘗,株行距均勻,每蔸禾苗形成比較合適的分蘗群體;拋秧則因株行距不均勻導致每蔸分蘗差異大,造成分蘗、穗實粒數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整體的結實率。因此,移栽時最好選擇插植,選擇在陰天、晴天下午或者是陰雨天插植,對秧苗傷害小,插后生長快。移栽秧齡15~18 d,葉齡為4.0~4.5葉,以每苗帶1個分蘗為最好,每蔸2苗,插植規(guī)格20.0 cm×24.0 cm[3]。
2.3 配方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根據水稻需肥特點,在施肥上要做到一般田前重、中輕、后補,肥田前重、中補、后控。前重,要重施底肥和返青肥,輕施穗肥,補施粒肥。按照靈川縣水稻田土樣化驗結果,施肥方案采取耙田前施腐熟農家肥15.0~18.5 t/hm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氨180 kg/hm2、氯化鉀120 kg/hm2,或施含氯復合肥(15-15-15)450 kg/hm2、尿素75 kg/hm2作基肥,可增施硫酸鋅22.5 kg/hm2;移栽后約7 d第1次追肥,用尿素150 kg/hm2、氯化鉀120 kg/hm2混合撒施;移栽后15~20 d第2次追肥,用尿素75 kg/hm2、氯化鉀37.5 kg/hm2混合撒施;當幼穗Ⅲ、Ⅳ期時,看苗施穗肥,可補施尿素、氯化鉀各30~45 kg/hm2。施肥時保持淺水層,一般3 d左右自然落干,根據天氣情況灌(下轉第33頁)
(上接第23頁)
水施肥[4]。
2.4 科學管水,避免長期積水或過度缺水
犁耙后田面保持淺水,在移栽時要求無水層(土壤水分處于飽和狀態(tài),除腳印外看不到水層)。在整個水稻生長期間,除水分敏感的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用藥施肥時采用跑馬水灌溉外,一般以無水層或濕潤灌溉為主,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根系活力。當莖蘗數達穗數苗的90%左右開始多次輕擱田,以控制高峰苗。生育后期干濕交替,收獲前7 d排水露田。抓住晴好天氣收割,以防連續(xù)陰雨天不利收割,造成減產。
2.5 及時防治病蟲鼠害
移栽后第7天左右結合第1次追肥混合撒施移栽田除草劑,在苗期以及移栽后10 d內用藥防治稻象甲,移栽后10、20、30 d以及幼穗分化期分別用藥防治稻飛虱及水稻矮縮病。靈川縣中稻全生育期內主要有稻紋枯病、稻瘟病、稻縱卷葉螟、水稻螟蟲、稻飛虱,近年來稻曲病發(fā)生較重,在水稻破口期、抽穗20%、齊穗期必須用75%三環(huán)唑、苯甲·丙環(huán)唑防治稻瘟病、稻紋枯病、稻曲病及其他病蟲害。后期稻飛虱對產量影響極大,水稻群體密閉,必須用足藥液,提高防治效果。孕穗期至成熟期在田埂及田間投放滅鼠毒鉺或誘鼠竹筒,嚴控鼠害[5]。
3 參考文獻
[1] 羅瓊,王昆,許靖波,等.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14,28(1):86-91.
[2] 黃自聰.水稻機插秧的優(yōu)勢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3(3):34-35.
[3] 薛亞光,楊建昌.水稻超高產生理特性與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9(6):8-12.
[4] 張耗,杜永,楊建昌.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J].中國農學通報,2007(8):136-140.
[5] 陸崇敬,秦建桂,李運慶.Y兩優(yōu)087在靈川縣的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2(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