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申貴
摘要:為進一步推動對宋代詞人精神特征的研究,從宏觀的視角對宋詞文本進行整體解讀,分析了宋代詞人精神特征形成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以及詞風演變對詞人精神特征塑造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概括了宋代詞人精神特征的多重性表現(xiàn)。
關鍵詞:宋代;時代特征;詞人;精神特征
中圖分類號:I222.8=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8)07-0103-03
詞的風格是詞人精神特征的體現(xiàn)。過去關于對唐宋詞史上的風格流派有過不同的分類,后人一直比較推崇清人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提出的觀點:“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钡珜τ谒卧~的詞風學術界一直處于爭論之中,最終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定論。這一方面與宋代詞人是一個人數(shù)眾多的龐大群體,難以準確掌握每個詞人個性化精神特征有關;另一方面,由于時代的變幻更替,詞人命運的起落顛簸,詞風及詞人精神特征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對宋代詞人的精神特征更適合于進行整體的分析和把握。
1詞人精神特征產(chǎn)生的政治文化背景
宋代崇文抑武,奠定了宋代厚待知識分子的基礎。歷代皇帝謹守“不殺文人士大夫和言事者”[1]的國策,為文人參政議政營造了寬松氛圍。宋太祖曾告訴群臣“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保懹巍侗苁盥罚?。正是宋代諸多皇帝對文人的尊重,在朝做官的如蘇軾、范仲淹、歐陽修等眾多詞人才敢于抨擊朝政,不必擔心文字獄的迫害和政治上的株連。其次,宋初,社會經(jīng)濟繁榮,商業(yè)氣息濃厚,詞人們大都生活富足,愛以詩文、器物、書畫會友,他們喜交游及聚會。甚至很多詞人流連勾欄瓦肆,聲色犬馬,樂不思蜀。詞人們一方面通過詩詞文章舒緩壓力,“人間萬事何須問”[2]“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3],這些詞句都從側面反映了文人的閑適和自在。另一方面,由于宋王朝對外的軟弱無能,又讓詞人對朝廷不滿,特別是南宋時期,統(tǒng)治者茍安江南,歌舞升平,醉生夢死,使詞人們深感悲哀,詞人總體精神特征也因此變得憂患和失落。此外,宋代的儒、釋、道三家合一的多元文化,儒家的擔當盡責、道家的飄逸率真、佛家的自我解脫都在宋代完美交融,對詞人精神特征的塑造也有重要影響。
2詞風流變對詞人精神特征的影響
宋代初期,是社會文化的轉(zhuǎn)型期,宋代詞人在繼承唐代文風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晚唐五代詞風纖弱纏綿,詞人多“遣興娛賓”[4]、助酒應歌的“艷科”[5]之作,即便是傷時憂國之詞,也寫得哀怨深沉,缺少唐初中期的宏大氣魄與開闊境界。這一點可以從《花間集》得到反映?!痘ㄩg集》大都是寫美女與愛情的歌詞,《花間集·序》云:“則有綺筵工資,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芊芊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妖嬈之態(tài)?!睖赝ン逓椤盎ㄩg派”的鼻祖,詞風婉麗、辭藻秾艷。這種詞風傳統(tǒng)延及整個北宋詞壇。詞至宋初,肇始于柳永,詞風發(fā)生驟變。柳永用民間曲調(diào)入詞,擴大了詞境。北宋中期以后,蘇軾更是首開豪放一派,開始在詞中強烈表現(xiàn)個人的建功立業(yè)愿望和明確的愛國主題,一改過去宋詞多寫男情女愛和離愁別恨的狀況。南渡后,詞風和前期迥然不同。李清照是南宋詞壇的標志性人物。她提出“詞別是一家”[6](李清照:《詞論》),提倡詞守律,尚雅,主情致,被奉為“婉約詞宗”。與她一樣,國破家亡以及個人生活的悲慘情狀,很多詞人多寫傷時念舊,懷鄉(xiāng)悼亡之作。詞人筆下的內(nèi)容因此更貼近悲慘的現(xiàn)實生活,情感更沉郁憂憤。詞風也由清麗、明快轉(zhuǎn)為凄涼、低沉。
3宋代詞人的精神特征
3.1憂國憂民、心寄蒼生的濟世情懷
北宋政權建立后,軍事上長期飽受遼、西夏、金等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侵擾。靖康之變,金軍大舉南下,挾持了徽、欽二帝,更是奇恥大辱。家國之恨激起詞人們內(nèi)心無比的傷痛和難以自抑的愛國情懷。這壯志未酬的悲鳴自然流淌于詞人的筆下。陸游作為抗金將領,他在南鄭軍中曾和幕僚們登高興亭賞月,作了這首《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標題中的一個“望”字,淋漓盡致地表達詞人渴望勝利的心情。辛棄疾南歸后卻得不到朝廷重用,他心情憂郁,登上了京口北固亭,遙望著被金兵占領的祖國土地,滿腹感慨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痹~人自比雄才大略的孫權、金戈鐵馬的劉裕、老驥伏櫪的廉頗,表達自己收服中原、報效國家的堅強決心。此外,還有岳飛的《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情調(diào)激昂,慷慨壯烈,是反侵略戰(zhàn)爭的名篇?!敖鹆瓿巧衔鳂?,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相見歡】)。朱敦儒深沉的亡國之痛和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感人肺腑??傊?,在國家危亡之際,宋代詞人心寄蒼生,關懷時局,詮釋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濟世情懷。
3.2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隱者情懷
不少北宋詞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將禪帶入詞作中,詞融入了禪理、禪趣、禪味,表現(xiàn)出一種寄情山水、隨緣任運、自然空靈的生活情趣。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被嚴刑拷打,后入獄,“詬辱通宵不忍聞(蘇頌:《元豐己未三院東閣作·元豐戊午夏予尹京治陳》),他用佛道來解脫,展現(xiàn)他苦樂隨緣、開朗達觀的文人風骨。蘇軾無論在杭州任通判,還是在密州任知府,始終都有“灰心聊伴小乘禪”(宋孝宗《乙宮陳朝檜全文》)之意和“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人閻萬事非?!保ㄌK軾《和子由四首 送春》)的超脫,獲得對生命和是非的感悟。黃庭堅一生命途多舛,曾兩遭貶謫,然其佛學造詣過人,他用禪宗偈頌化解困厄。《贈嗣直弟頌十首》是他人生感悟的詩性表達:“困來一覺睡,妙絕更通神”(其九);“往日非今日,今年似去年。九關多虎豹,聊作地行仙”(其十)。南宋著名詞人張孝祥在官場中幾經(jīng)起伏沉浮,內(nèi)心潛伏巨大痛苦,但他能夠排遣不良情緒,實現(xiàn)自我的頓悟和超越。他寫道:“功名富貴,本來無意,何況如今?!保ā读仪唷罚﹨⒍U學佛、寄情山水作為宋代一種文化需要、社會需要,也是宋代詞人用來消解人生磨難和厄運,解脫痛苦的工具。詞人參禪學佛、寄情山水的隨緣任性的生活志趣與淡泊情懷,也使宋詞的意境變得空靈、幽遠。
3.3迷戀聲色、耽于享樂的風流情懷
宋代城市繁榮,“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市民也崇尚奢靡的風氣,縱情享樂,不少詞人風流蘊藉甚至生活頹廢。文人士子也發(fā)出“太平也,且歡娛,不惜金尊頻倒”(蔡挺《喜遷鶯》)的感嘆。歌妓歌舞和宴樂之狀,也就自然成為宋代詞人所寫的內(nèi)容。南宋《復雅歌詞序》中感慨道:“人人歆艷,咀味于朋游尊俎之間,以此為相樂。”歌樓妓館的繁華都市,多情詞人柳永自然為其所吸引而沉醉其中。“戀帝里,金谷園林,平康巷陌,觸處繁華,連目疏狂,未嘗輕負,寸心雙眼?!保ā讹L歸云》)其《鶴沖天》也寫道:“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贝罅肯闫G綿軟之詞,反映出詞人沉湎酒色,在感官的刺激中享受醇美人生的樂趣?!懊饨倘艘婃?,朝云暮雨?!保馈睹韵梢げ胚^笄年》)“車流水,馬游龍,萬家行樂醉醒中。何須更待元宵到,夜夜蓮燈十里紅。”(宋)晁端禮:《鷓鴣天·閬苑瑤臺路暗通》,更是寫出了近乎赤裸裸的艷情觀。就連愛國詞人辛棄疾也有“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保ā肚嘤癜浮ぴΑ罚┑拿榔G詞句。韋莊的《江城子》更有露骨的描寫:“恩重嬌多情易傷,漏更長,解鴛鴦。朱唇未動,先覺口脂香。緩揭繡衾抽浩腕,移鳳枕,枕檀郎?!弊砣牖▍?,花薰蝶舞的青春游樂經(jīng)歷讓他留戀回味。
3.4蘊藉凄婉,纏綿悱惻的兒女情懷
迄今最為多情的人恐怕算宋代詞人了。宋初中期,社會開放,很多詞人寫出了纏綿悱惻的戀情詞。無論是秦觀“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鵲橋仙》),還是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都是如此。眾多的詞人筆下情何其多,情何其濃,幾乎有泛濫之勢!柳永寫過“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雨霖鈴·寒蟬凄切》)。陸游的《釵頭鳳》詞,寫自己和唐婉的愛情,更是一篇風流千古的佳作,“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姜夔與合肥琵琶女的愛情,更多是把相思回憶作為戀情詞的主要內(nèi)容,如偶然看到梅花開放,會想起當年與戀人共賞江梅,“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江梅引·人間離別易多時》),繾綣情深,感人肺腑。宋詞中到處都可讀到或香艷熱烈、或凄麗怨悱的戀情詞篇。詞人或大膽率真或細膩柔美,沒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躲躲閃閃、羞羞答答之態(tài),今人嘆為觀止。
3.5悲傷凄楚、哀怨絕望的悲劇情懷
宋詞人的悲傷情懷繼承了花間詞的婉轉(zhuǎn)纏綿,比任何時候都要豐富。這種抒情基調(diào),主要來源于晚唐及宋代社會所產(chǎn)生或潛伏著的矛盾與危機。歐陽修的《秋聲賦》寫道:“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乎中,必搖其精?!北娝苤瑫邕_豪放的詞人蘇軾,也發(fā)出了“人間如夢”的悲鳴;他的“小舟從此逝,滄海寄余生?!保ā杜R江仙》)“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wěn),約相將去?!保ā端堃鳌罚?,“古往今來誰不老。牛山何必更沾衣?!保ā抖L波·重陽》)等等,都給人一種隱隱的悲傷之感。詞人晏殊,生逢太平盛世,在手捧金樽玉鐘時,亦發(fā)出“無可奈何花落去”(《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的喟嘆。歌宴酒席雖得一時的快樂逍遙,可浸在詞人骨髓里的悲觀情緒卻是深沉的。即使在謳歌愛情與青春的詞篇中,也少有歡樂明快,多是刻骨悲傷。如蘇軾的《江城子》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鼻赜^慨嘆“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表現(xiàn)對青春年少的無限眷戀和對人生無奈的嘆息。陸游的“錯、錯、錯”和“莫、莫、莫”(《釵頭鳳》)表達了對愛情破碎的悵恨和命途多舛的喟嘆。李清照晚年孤寓江南,夫死家破、飄泊流落之憂痛,匯聚成深邃沉郁的詠梅曲。“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xù)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保ā豆卵銉骸罚┧胃咦诮ㄑ壮跄辏鹑饲终紦P州,燒殺搶掠,揚州變得破敗不堪。姜夔的代表作《揚州慢》寫了“市塵盡薺麥,號角吹宵寒”,昔日繁華的揚州的空蕩凄涼,激起他無盡的“黍離之悲”。辛棄疾也在《小重山旋至離歌唱未成》中自比廉頗,感嘆“相如老,漢殿知舊名”。國仇家恨消磨了詞人的大好年華,青春和理想消遁無形,他只能在山水中消磨人生,悲哀至極!總之,宋詞中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無論是“獨倚望江樓”(溫庭筠《夢江南·千萬恨》)的癡情女子,還是“懶起畫蛾眉”(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的寂寞婦人,以及“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的孤苦者等眾多的人物形象,都是詞人形象的化身。
4結束語
宋代是中國文人展示心靈世界最充分最細膩的時代。宋詞這種高度細膩與成熟的文學形式,更以抒情見長,它能夠自由地表現(xiàn)詞人豐滿的情感和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等精神特征。宋詞文本折射出來的詞人的精神特征與宋王朝當時所處的政治背景、經(jīng)濟條件關系密切。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處于宋代不同時期的詞人由于自己的個性特征及多種原因,寫下了風格和內(nèi)容迥異的作品。應該指出的是,詞人精神特征因時代境況、詞人個性等方面的因素有時是比較單純地出現(xiàn)的,但更多時候則往往是錯綜復雜的,甚至是矛盾呈現(xiàn)的。宋代詞人的精神特征的多重性,勾勒了宋詞發(fā)展的一條清晰的思想及情感脈絡。關于宋代詞人個性化的精神特征的研究文章很多,但是對于宋代詞人整體的精神特征的把握,總體來說,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本文著重對宋代詞人憂國憂民、關注蒼生的濟世情懷,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隱者情懷,迷戀聲色、耽于享樂的風流情懷,哀怨凄婉,纏綿悱惻的兒女情懷、消極避世、哀怨傷感的悲劇情懷做了一個總的概括與分析,旨在為研究者了解宋代詞人的整體形象提供參考。本文試圖在浩如煙海的卷帙中,剝繭抽絲,勾畫宋代詞人入世的向上、出世的豁達、失敗的頹廢與迷茫等精神特征的全貌,把握宋代時代特征和詞人精神特征形成之間的關聯(lián)。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文的同時,能夠在對宋代詞人的精神特征的理解中關照現(xiàn)實,對世事和自我的價值進行思考。
參考文獻:
[1][清]王夫之.宋論[M].北京:中華書局,1964.
[2][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3][宋]柳永.鶴沖天[Z].
[4]薛泉.娛賓遣興的詞體觀念與宋人詞選的興盛[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1):61—64.
[5]胡云翼.宋詞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10.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ci poets 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article makes an overal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try texts of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analyzes the tim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forming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ci poet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role of ci style evolution plays in shaping the ci poets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and on this basis, summarizes the multiple performances of Song Dynasty poets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the Song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ci poets;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責任編輯:陳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