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夢杰
摘要:河南曲劇《榆樹孤宅》系由編劇孟華先生根據(jù)奧尼爾劇作《榆樹下的欲望》改編而成,跨文化的改編賦予這部劇以全新的面貌,以中國戲曲的表現(xiàn)形式把西方戲劇呈現(xiàn)在中國戲劇舞臺上。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曲劇《榆樹孤宅》對《榆樹下的欲望》的改編,首先從文本改編、舞臺呈現(xiàn)兩個方面探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在改編中的體現(xiàn),然后探討奧尼爾戲劇改編為地方戲曲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榆樹下的欲望》 改編 文本 舞臺呈現(xiàn)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2-0133-03
改編和演出西方戲劇在20世紀中國戲劇舞臺上占據(jù)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之后,還涌現(xiàn)出一大批把外國戲劇改編為中國戲曲的嘗試。1998 年,劇作家孟華先生將《榆樹下的欲望》改編為河南曲劇《榆樹孤宅》,由鄭州市曲劇團首演,該劇曾于2002年8月遠赴美國進行交流演出,并獲得海外觀眾的好評?!队軜涔抡吩谖谋靖木幒臀枧_呈現(xiàn)上都帶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充分體現(xiàn)了東西方戲劇美學的差異性。劇作家將奧尼爾戲劇改編為地方戲曲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既拓寬了中國戲曲藝術的表現(xiàn)領域,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
一、文本改編:“欲望”倫理化
東西方戲劇在敘事結構和審美規(guī)律上的差異性,要求劇作家在將奧尼爾戲劇改編為中國戲曲時,在保持奧尼爾戲劇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中國戲曲獨特的美學規(guī)律。孟華先生在將《榆樹下的欲望》改編為中國戲曲時,考慮到中國戲曲獨特的敘事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對原著中部分情節(jié)進行適當?shù)恼{整。在劇本創(chuàng)作時,唱詞和念白更加突出中原特色,在情節(jié)處理時使得“欲望”這一東西方悲劇母題更加倫理化,更易于中國戲曲觀眾接受。
劇作家孟華先生在將《榆樹下的欲望》改編為河南曲劇《榆樹孤宅》時,首先對人物姓名進行了改編。原著中的凱伯特改編為柯泰,他的三個兒子的名字分別改為柯虎、柯豹和柯龍,艾碧的名字則直接直譯為愛碧。其次,劇中對伊本的年齡也進行了改編。原著中伊本是二十五歲,與繼母艾碧相差十歲,《榆樹孤宅》中則變成了三十歲,而艾碧的年齡未變,這樣就縮小了伊本和愛碧之間的年齡差距。另外,為了能夠使傳統(tǒng)倫理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戲曲觀眾接受,作者對劇中人物關系和情節(jié)也做了一些微調?!队軜涔抡奉嵏擦嗽瓌≈械难夑P系,由愛碧交代出柯龍并非柯泰親生,這樣就使得柯龍和愛碧之間的母子亂倫變?yōu)橹皇菫榱藞髲屠^父對母親財產的掠奪,削弱其亂倫的罪惡,讓中國戲曲觀眾更容易接受?!队軜涔抡愤€把艾碧跑到伊本房中這一情節(jié),改為柯龍主動來到愛碧房中,這樣能讓觀眾更加客觀地對愛碧進行評價。劇中對于愛碧的性格刻化得更加飽滿,她的凄慘身世使觀眾同情,夫亡子喪的她只是想尋找一個容身之所。而伊本同樣遭受著父親對其精神和肉體上的壓榨而痛不欲生,相仿的年齡、相似的身世以及人類最原始的欲望促使一對男女互生情愫,并勇敢攜手走向未來。
二、舞臺呈現(xiàn):“欲望”詩意化
戲曲舞臺上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以美為其最高原則。在舞臺上呈現(xiàn)這部劇時,演員在準確把握人物的基礎之上,注重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榆樹孤宅》中的人物基本采用晚清裝扮,為符合原著中艾碧的豐滿形象,《榆樹孤宅》中愛碧身著改良后的清裝,更顯示其身材。演員在塑造劇中角色時,靈活的運用戲曲表演程式為人物服務,而不局限于角色行當。主演愛碧在劇中用青衣行當塑造,但又借鑒了一些潑辣旦的表演程式,柯泰雖是用老生行當來塑造,又借鑒了丑角的表演程式。通過對戲曲程式的靈活運用,使得劇中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該劇舞臺美術設計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戲曲以虛寫實的特色。舞臺上的布景和道具很簡單,雖非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桌二椅,導演也盡量使舞臺顯得空靈寫意,舞臺上道具非常精簡,充分發(fā)揮中國戲曲程式化表演的優(yōu)勢,實現(xiàn)中國戲曲以虛寫實的舞臺表現(xiàn)原則。該劇在舞臺呈現(xiàn)上,通過舞臺燈光的運用配合演員的表演實現(xiàn)舞臺時空的自由轉換,例如“偷情”一折中,一道追光打在愛碧和伊本身上,二人唱著“跟著來隨著走不要遲疑,新主人到新房點點東西,大銅鎖久不用一身銹氣,蜘蛛網(wǎng)滿屋掛層層密密……”[1]追光隨著演員的圓場走到靈臺前,通過唱、做既實現(xiàn)了舞臺時空的自由轉換,又對規(guī)定情境進行了烘托,使觀眾進入演員帶入的情境,真正實現(xiàn)了中國戲曲的“景隨人動”。劇中,當愛碧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兒子時,舞臺燈光變成了暗紅色,正好打在愛碧和搖籃上,既暗示著生命的毀滅,又對愛碧的內心進行了外化,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戲曲的寫意特點。
《榆樹孤宅》這部跨文化改編而來的作品在舞臺呈現(xiàn)上,充分運用中國戲曲表演的程式化特點,為舞臺表演提供了無限可能。河南曲劇《榆樹孤宅》在呈現(xiàn)“迎娶愛碧”這一情節(jié)時,把原著中乘坐馬車改編為坐花轎來到田莊,愛碧和轎夫的程式化舞蹈動作,既精簡了道具的使用,又使這部劇的表演更具有藝術美感。同時,在表現(xiàn)愛碧和伊本“偷情”一折時,也采用程式化的戲曲舞蹈動作,使舞臺呈現(xiàn)更加詩意化。第三幕中,為呈現(xiàn)孩子滿月擺酒宴時的熱鬧景象,借鑒了中國的民間雜耍技藝,如雜耍、變臉、噴火等雜技表演,使該劇的舞臺呈現(xiàn)更加中國化。
中國戲曲長于抒情,人物內心復雜情緒一般都通過演員的唱、念、水袖、甩發(fā)等外化出來,“殺子”一則作為全劇中沖突最為激烈的場面,如何外化愛碧復雜的內心活動,是主創(chuàng)團隊應當思考的問題。愛碧的扮演者張?zhí)m珍在談到這一折的表演時說:“照以往我習慣以較大的幅度來表演, 而這次卻不是這樣。在準備這場戲的時候, 我尋找在唱詞中的視象要對著誰, 我心里是什么樣的情緒和感受, 在這些演唱中, 我要讓觀眾得到的又是什么,我做了精心的準備”[2]。張?zhí)m珍首先從內心對人物感情進行把握,其次又根據(jù)劇中的規(guī)定情境思考如何把愛碧的內心世界傳達給觀眾。她把孩子抱在懷中,時而對著觀眾訴說,時而對著孩子傾訴,把一個母親親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前強烈的內心活動用較舒緩的抒情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皩嵵竿麣q月如斯常延續(xù),怎料到嬌兒生來有天敵”[3],她不得不在親生兒子和愛人之間做出艱難抉擇,這種撕心裂肺的痛楚和無助通過其抒情的演唱引發(fā)觀眾的共鳴。
該劇由已故著名作曲家潘永長先生作曲,作曲家靈活運用河南曲劇的曲牌,使唱腔更好的為人物服務。另外,作曲家還通過伴唱來渲染規(guī)定情境,當殺害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還得不到柯龍理解時,愛碧呈現(xiàn)出一種癡呆的狀態(tài),愛碧推著嬰兒車在舞臺上走著圓場,伴唱唱到:“乖呀乖,娃呀娃,剛剛落地就走啦,哎呀呀就走啦。嬌兒臉蛋美如畫,好漂亮好清雅。嬌兒體膚似凝蠟,好嬌嫩好光滑。嬌兒沉睡不說話,死一般的靜,死一般的啞。嬌兒陰司去告媽媽,好狠心的娘,好狠心的媽”[4]。通過伴唱外化出愛碧內心情感的波動,配合人物的癡瘋狀態(tài),把愛碧這一女性形象塑造得更加豐滿。
三、《榆樹下的欲望》戲曲改編的時代意義
任何創(chuàng)新都會有一定的阻力,《榆樹孤宅》在改編上演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队軜湎碌挠愤@部劇中忤逆不孝、母子亂倫、殺子等情節(jié),和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倫理都是相悖的,因此該劇在改編上演的過程中阻力相當大。該劇在團隊二次創(chuàng)作中不斷的對文本和舞臺呈現(xiàn)進行調整以后,最終才得以上演,并在戲曲界引起轟動。該劇曾于2002年遠赴奧尼爾的故鄉(xiāng),在美國五大洲的演出都獲得了成功,向世界展現(xiàn)了中華戲曲藝術的魅力,擴大了中國戲曲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的影響力。
《榆樹孤宅》的改編上演,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首先,《榆樹孤宅》的改編也為中國戲曲改編外國戲劇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劇作家在把外國戲劇改編為中國戲曲時,應把其放在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中重新審視,并根據(jù)中國戲曲的敘事結構和美學規(guī)律對其進行改編,用中國戲曲的表現(xiàn)形式演繹外國故事。其次,為河南戲曲培養(yǎng)了一批青年觀眾。社會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青年人們適應了快節(jié)奏的社會生活,對傳統(tǒng)的戲曲演出缺乏耐心去慢慢欣賞?!队軜涔抡返母木幇褌鹘y(tǒng)戲曲中未曾出現(xiàn)過的故事搬演到戲曲舞臺上,戲劇情節(jié)更接緊湊、戲劇沖突更加激烈,使青年觀眾更易于接受。同時,《榆樹孤宅》對《榆樹下的欲望》的改編,拓寬了戲曲藝術的表現(xiàn)領域,也讓世界觀眾領略了河南曲劇藝術的魅力,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
四、結語
河南曲劇《榆樹孤宅》對《榆樹下的欲望》的改編,成功運用了中國戲曲的表現(xiàn)形式演繹外國戲劇故事,既拓寬了中國戲曲的表現(xiàn)領域,又擴大了中國戲曲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的影響力,為我國戲曲藝術的未來探索了一條合理道路。由于中西戲劇在美學規(guī)律和表現(xiàn)形式上的巨大差異,劇作家進行跨文化改編時,需要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礎之上,把其改編為一個符合中國戲曲美學規(guī)律和觀眾審美習慣的中國戲曲故事,這將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參考文獻:
[1][3][4]孟華.榆樹孤宅[J].劇本,2006,(10).
[2]張?zhí)m珍.我演艾碧[J].中國戲劇,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