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莉 唐倩林 彭迎春
(吉首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一科 湖南 吉首 416000)
鼻咽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放射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法,調強放療5年生存率高達80%左右[1]。射線在殺滅腫瘤的同時,對正常組織也有損傷,照射野內皮膚損傷的發(fā)生率達90%以上[2]。放射性皮炎主要表現為紅斑、瘙癢、干性脫皮、糜爛、水皰等,嚴重者導致患者放棄治療。目前缺乏對放射性皮炎防治的標準方案。膚疾散具有消炎殺菌、止癢等功效,我科將其用于防治放射性皮炎,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科收治的初治鼻咽癌患者100例。納入標準:(1)經病理確診為鼻咽癌;(2)采用調強放療,每次照射劑量為2.12~2.24Gy,每天1次,每周5次,放射治療次數30~33次;(3)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已接受過放療者;(2)有慢性或感染性皮膚炎者。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中位年齡45歲。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中位年齡4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分期、放療劑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指導患者保持放射野皮膚干燥、清潔,穿著寬松的純棉衣物。照射野皮膚禁用堿性肥皂擦洗,勿在皮膚上涂酒精、碘酒等,勿暴曬。放療期間,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的食物,患者易產生急躁、焦慮的情緒,做好患者心理疏導,增強患者抗病信心。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放療開始即使用膚疾散,均勻撲擦在放療野的皮膚上,每天3~4次,直至放療結束后1周。
放射性皮炎分級標準采用美國放療腫瘤學研究組(RTOG)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級標準:0級:皮膚無變化;I級:皮膚出現濾泡樣暗紅色紅斑、脫發(fā)、干性脫皮、出汗減少;Ⅱ級:皮膚觸痛性、鮮色紅斑,片狀濕性脫皮、中度水腫;Ⅲ級:皮膚皺褶以外部位有濕性脫皮融合或凹陷性水腫出現;Ⅳ級:皮膚潰瘍,出血,壞死。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正態(tài)近似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42%(21/50)的患者發(fā)生了放射性皮炎;對照組為80%(40/50)。研究組有19例(38.0%)患者出現I~Ⅱ級放射性皮炎,對照組有30例(60.0%);Ⅲ~Ⅳ級的發(fā)生率研究組為2例(4.0%),對照組為10例(20.0%)。研究組放射性皮炎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分級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放療結束時兩組患者放射性皮炎發(fā)生率比較 [n(%)]
研究組患者出現放射性皮炎的時間明顯晚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現放射性皮炎的時間比較(n)
由于鼻咽部特殊的位置,放療成為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放射治療通過電離輻射使組織產生大量自由基,使DNA雙鏈斷裂及損傷,導致基底層細胞分裂增殖受阻,從而減少向表皮層的遷移,角化明顯減少[3]。在放療初期,受照局部釋放組織胺類物質,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瘙癢和皮膚紅斑。高劑量的放療會引起濕性脫皮甚至潰瘍、壞死。汗腺和皮脂腺的破壞引起皮膚干燥、萎縮和纖維化造成皮膚彈性喪失。目前,防治放射性皮炎的藥物很多,但療效欠佳。如何防治放射性皮炎,減輕患者痛苦是醫(yī)護人員的重要工作。
膚疾散的主要成份為氯霉素、爐甘石、滑石粉、冰片等。氯霉素為廣譜抗菌藥,可防止繼發(fā)感染,促使創(chuàng)面結痂、組織新生愈合,且氯霉素粉劑不被機體吸收,可避免造血系統(tǒng)不良損傷;爐甘石有收斂止癢的作用,使局部干燥減少細菌繁殖;滑石粉對組織無刺激,可保持皮膚光滑,減少皮膚與衣服之間的磨擦;冰片有清涼止癢作用,可減輕病人的刺癢感,避免患者搔抓引起皮膚破損。
本研究顯示,使用膚疾散的研究組患者放射性皮炎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出現的時間晚于對照組,且分級程度輕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膚疾散可提高皮膚對電離輻射的耐受程度,減輕皮膚損傷,保證放療順利進行。膚疾散價格低廉,應用方便,治療中無痛苦,無毒副作用,為防治放射性皮膚損傷的有效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