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
摘 要:教育關系到民族的未來,關系到國家的希望。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來自教師潛移默化的教育,所有的教學改革都離不開課堂,所以必須提升教師素養(yǎng),優(yōu)化課堂教學,才能給予學生引領和示范。
關鍵詞:素養(yǎng);課堂;激情
斯普朗格認為,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我們應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教師和學生的課堂生活質量,使師生在課堂文化的浸潤中共同成長。
一、提升教師政治素養(yǎng),為課堂注入教育的激情
葉圣陶認為,教師素養(yǎng)最根本的一條是高度的責任感。教師要有堅定的信念、強烈的愛國心和公民所具有的道德要求,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梁實秋記錄了自己在清華大學聽梁啟超的一次講課,梁啟超先生在課堂上講到《桃花扇》時,由大明王朝的滅亡,想到戊戌變法的失敗,他為國家悲,為民族悲,為百姓悲,“悲從中來,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講到杜甫因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壓抑在心頭的陰霾終于煙消云散,感同身受,在課堂上他“又張口大笑了”。梁啟超把喜怒哀樂在課堂上富有激情地呈現出來,課堂中洋溢著一種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喚醒了學生心靈。梁啟超所具有的政治素養(yǎng),包括內心的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等都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一個對祖國有深厚情感的人,才能教育學生具有愛國精神;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感的教師,才能教育學生具有擔當意識。當今的教師要學習梁啟超先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政治素養(yǎng),給課堂注入教育激情,因為教育關系到民族的未來,關系到國家的希望。
二、提升教師業(yè)務素養(yǎng),給學生帶來精神的培育
在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不可否認,研究和開發(fā)教學模式有利于將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教學模式對于教師有著直接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在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有可操作性,但一些教師沒有掌握這些教學模式的精髓,有的課堂存在“有溫度沒深度”“有熱度沒效度”的現象。程紅兵說:“課堂教學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就只是知識的位移、技能的訓練和應試的準備。有文化的課,應該是目中有人、心中有數、手中有法的課?!弊鳛橐幻處熞欢ú灰谡n堂上熱衷于花拳繡腿的展示,不要害怕“冷場”去追求所謂的“課堂氣氛”,使得課堂有好課之形而無好課之神。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不能虛擬化、抽象化,而在一節(jié)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上。作為一名執(zhí)教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角色的細微變化,什么時候是引導者,什么時候是合作者,應該采用哪種教學策略,建立一種怎樣的現代師生關系,達到一種怎樣的課堂效果,在開放自主的探究學習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而不是無效的合作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其實在影響課堂生活質量的因素中,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具有豐厚的學識,高超的教學能力,可以滿足學生在課堂上渴望求知的熱忱,教師也將會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改革中,具有強大育人功能的語文學科,課堂教育教學的實踐要從學科中心轉向育人中心,要從追求分數轉到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能力,就必須具有良好的業(yè)務修養(yǎng)。
三、提升教師文化素養(yǎng),讓教學汲取傳統(tǒng)的智慧
語文教育的意義就是改造國民精神,培養(yǎng)人文主義精神。人文精神主要強調用人類積累的智慧經驗、文化精神等人文科學的成果培養(yǎng)人。一名語文教師直接體現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方式莫過于在課堂上行走,有人曾問柏拉圖什么是學校,柏拉圖說一個老師和幾個學生在樹下聊天,這就是學校?!墩撜Z》中的侍座章是唯一一篇有故事、有情節(jié)、有性格的篇章,其中蘊含的教育教學思想至今都閃爍著傳統(tǒng)文化的光輝??鬃釉谡勗挄r首先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打開了平等對話和深入交流的閘門。在每個學生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后,他對學生的評價充滿了愛意、理解和尊重。侍座章回答了什么是學校,什么是教育,怎樣做老師的繁復問題。當代教育改革日新月異,新的理念和新的實踐操作不斷涌現,但回首之間,我們看到圣人之教的光芒依然那么耀眼。所以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從兩千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這種先進的師生關系定位,在現代新課程改革中仍然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我們在新課改中提出,教師在課堂上的定位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們尊重學生的思想和個性,師生處在一個同樣的平臺和高度上對話,以對話的教育理念為支撐,以構建充滿生命活力、充滿人文情懷、閃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長氣息的人本主義生態(tài)課堂為載體,本著對話的精神,基于對話的視野,在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從而有效地組織學生學習,促進學生成長。
在今天這個價值多元且混雜,信息靈便且蕪雜,崇尚自我卻又極易從流的時代,需要借助語文文化洗凈我們的心靈,借助語文去創(chuàng)造、呵護、滋養(yǎng)人類未來美好而嶄新的集體記憶,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就要先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優(yōu)化課堂教學, 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地為自己的生命賦予積極向上的意義。
參考文獻:
祁小蕓.閱讀教學與對話理論:兼論葉圣陶的閱讀對話觀[J].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12(2).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