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鵬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經(jīng)常在某個長假去自己或者配偶的家鄉(xiāng)的話,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家鄉(xiāng)親戚節(jié)日聚會的餐飲水平遠高于一線城市的普通公司人聚會。這是不是有點超出人的想象?
“十一”期間我去了老婆的故鄉(xiāng),那是個中國西南部的巨型城市。它距離大海非常遙遠,所以那里海鮮的價格也要高于上海和北京,但是我們被邀請的若干次親人聚會基本都是海鮮大餐。我記錄了其中一次的菜譜:清蒸石斑魚、粉絲鮑魚(5頭鮑)、清蒸大閘蟹、三文魚以及甜蝦魚生大拼盤、醬爆香螺、辣炒皇帝蟹、雞公煲、紅燜羊肉、各色時蔬,以及茅臺酒、各色葡萄酒和啤酒。參加聚會的人大約10個左右。我簡單計算了一下,這一餐的價格,即使是在市場購買后自加工也需要4000元左右,而這大概是所有聚餐的平均水平。
一個關(guān)注人們怎么花錢的人,他的一些特殊之處大概就在于此—我覺得自己當時的狀態(tài)是,肉身在頻頻舉杯敬酒、大吃大嚼,然后靈魂在餐桌的上方按照超市的單價在按計算器。
我不知道其他生活在北京、上海的公司人是怎么做這件事的,反正我身邊的人很少有花這么多錢做一次節(jié)日聚餐的,特別是請的都是親戚的時候。
我看到有的媒體因此做了關(guān)于節(jié)日聚餐水平比較的專題,他們的結(jié)論是:那些在一線城市的公司人要承擔(dān)更高的房價,上班更累,日常生活質(zhì)量也遠不如那些更低線的城市。
有這種看法大概是由于他們對一線和二三線城市人們生活消費權(quán)重的分配差異不了解。實際上,在更低線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他們在禮儀性活動中的消費比重要高于一線城市。我所說的禮儀活動,一般是指過年消費、親戚聚餐還有婚禮花費。而一線城市中生活的人們普遍更加實際,他們的禮儀性活動花銷權(quán)重小,更愿意把錢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日常工作午餐的花費、下班后娛樂消遣的消費。當然,這也基于一線城市中的公司人收入要高于低線的城市。
為什么在非一線城市中禮儀性花費會更多?這很可能和一個局域社會的熟人化程度有關(guān)。在一個充滿了“熟人”的城市中,如果某人掌握某種社會資源,那么其熟人圈子中的友善者將會更多獲益。而普遍的社會規(guī)則是,獲益者不應(yīng)通過貨幣化的方式來反饋資源輸出者,他們更傾向于用自己的資源和對方交換,以及通過禮儀性活動以一定頻率來整合資源。
在一線城市中,外來移民占比更高,他們通過競價市場獲得資源。相對于競價市場,禮儀性活動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價值是比較低的。所以,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公司人,對于和同事娛樂性聚餐的熱情要比和親戚聚會的熱情高得多。
一線城市中的公司人和低線城市中的公司人在遇到生活中的難題時,解決問題的思路是有很大差別的。在一線城市中,人們更傾向于先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尋找有沒有解決問題的公司或者市場,之后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產(chǎn)品;在低線城市中,人們傾向于先從親戚和朋友關(guān)系中尋找所謂的“熟人”,看是不是可以通過“熟人”來解決問題。這兩種解決方案并不存在哪個更先進的問題。形成原因是在非一線城市,某些服務(wù)市場完善程度很糟糕或者根本不存在;而在一線城市,熟人解決問題的效率和通過市場解決問題的效率是一樣的,人們無法從中套利。
公平來講,一線城市公司人過節(jié)受到家鄉(xiāng)人民款待是占了熟人社會的便宜。這是因為家鄉(xiāng)人民把這些一線城市生活者看成熟人,但是這些熟人基本不能帶給家鄉(xiāng)人民滿意的一線城市資源回報。我就曾經(jīng)替親戚排過協(xié)和醫(yī)院的專家號,結(jié)果是雙輸?shù)摹覂龈忻傲?,號也沒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