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通訊作者) 賀偉婕 廣西師范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廣西桂林 541006
在當今社會中,自我控制能力已經(jīng)成為我們適應社會、不斷發(fā)展前進的基礎(chǔ)。我們每個人都無時無刻的面對著各種各樣的誘惑,也無時無刻的抵御著各種誘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只有成功抵御住各種誘惑,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擁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從生活中的小事(如起床)到行為習慣(沖動性消費)再到個人性格甚至是人生理想,自我控制能力都對其有很大的影響。
本研究綜合考慮特質(zhì)自我控制與狀態(tài)自我控制兩個變量,以自我控制(特質(zhì)性變量)和自我損耗(狀態(tài)性變量)為自變量,以日常行為中較為常見的反應抑制功能為因變量,試圖通過實驗的方法了解特質(zhì)性變量和狀態(tài)性變量對個體認知加工的影響,并且用交互作用的觀點,討論了自我控制與自我損耗對反應抑制的影響。為了驗證以上觀點,我們假設(shè)自我控制與自我損耗對反應抑制任務的影響存在著交互效應。
反應抑制的行為測量主要使用信號停止任務(Stopsignal task)和Go No-go 任務。Go No-go 任務通常包含有兩種刺激, 一種是高頻刺激(也稱Go 刺激,如字母“X”),另一種為低頻刺激(也稱No-go 刺激,如字母“Y”),要求被試對Go 刺激進行反應, 而對No-go 刺激不做反應。Stop-Signal 任務一般由兩個高頻刺激(Go 信號)和一個低頻刺激(Stop 信號)組成,是唯一能夠測量個體停止傾向性的范式(宋洪文,2015)。本研究中采用的是Go No-go 任務來探究自我控制與自我損耗對反應抑制功能的影響。
自我控制的測量從很早開始就存在,大多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進行測量,譚樹華,郭永玉等人(2008)在Tangney等人發(fā)表的自我控制量表的基礎(chǔ)上,針對國內(nèi)大學生做出了修訂,得出了信效度良好的《大學生自我控制量表》。本研究采用的就是該量表進行被試篩選。
自我損耗的概念是由Baumeister 等人(1998)最早提出的,他們描述了自我損耗的概念:為了完成某些事而付出了一定的意志努力后,個體在這方面的能力或意愿會暫時降低,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完成后續(xù)同樣需要意志努力的任務。
徐沙和鄭全全(2011)的研究也曾區(qū)分過特質(zhì)自我控制和狀態(tài)自我控制。前者強調(diào)自我控制的穩(wěn)定性和個體差異,后者則強調(diào)自我控制的情境性和波動性。早期研究者一致認為自我控制是一種穩(wěn)定的特質(zhì),會因不同個體而表現(xiàn)出差異。
相關(guān)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控制和自我損耗會影響頓悟問題解決能力和發(fā)散思維能力表現(xiàn)(劉淑芳,2015)。由此可見,自我控制和自我損耗都對我們?nèi)粘I钪懈鞣N自控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次實驗在重慶文理學院發(fā)放了500 份《大學生自我控制》問卷,回收后篩選出得分處于高低27%的被試,通過再次聯(lián)系得到進行愿意進行實驗的被試120 人,其中高自我控制組和低自我控制被試各60 人,排除無效被試18 人。本次實驗的有效被試有102 人,年齡在20.57±1.56 之間,其中男生27 人,女生75 人。所有被試均自愿參與實驗,并且可以隨時終止實驗,實驗結(jié)束后可以給予一些小禮品以示感謝。
本實驗為2×2 的被試間設(shè)計。自變量有自我控制水平(高、低)和自我損耗水平(高、低),因變量是自控任務的成績,本實驗采用Go No-go 實驗進行操作,因變量即為Go No-go實驗任務的反應時和正確率(錯誤率)。
2.3.1 自我控制量表
自我控制量表采用譚樹華和郭永玉 (2008)修訂的《自我控制量表》(SCS)作為篩選材料,SCS 總共包括22 個題目,其中除了第五、六、十一、十四、二十一題為正向計分題,其余均為反向積分。本次實驗中,整個問卷的信度為0.86,效度為0.87。
2.3.2 自我損耗材料
自我損耗狀態(tài)采用劃字母任務來控制,讓兩組被試對同一篇英文文獻根據(jù)不同的要求劃去文中的字母“e”,本次實驗所用的英文材料題為“How avoid dying in a tsunami”,來源于經(jīng)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2005 年1 月1 日刊(方圓,2016)。
自我損耗狀態(tài)分為兩種水平:高損耗水平和低損耗水平。兩種水平所采用的英文材料相同,其中實驗組(高損耗水平)和控制組(低損耗水平)被試在英文材料第一頁要求完成的任務都相同,要求是劃去文中的所有英文字母“e”;控制組被試英文材料第二頁要求完成的任務與前面一致,而實驗組在第二頁的任務要求發(fā)生了改變,同樣是劃掉字母“e”,但需要更多的注意力,要求在劃掉“e”的同時注意在整個單詞中該字母“e”前后字母的類型,若字母“e”后面的字母和前面第二個字母為元音(a e i o u)則這個“e”不要劃掉。
兩種實驗材料后面均有一道心里資源損耗的評分題(1-7從一點損耗都沒有到損耗非常大),用于檢驗損耗的有效性。通過對被試損耗評分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發(fā)現(xiàn),p<0.05,即高低損耗組在資源損耗上差異顯著,證明了這種通過先建立習慣,然后再打破習慣從而達到控制自我損耗水平的任務的有效性。
2.3.3 反應抑制任務
反應抑制功能的測量采用的是Go No-go 范式,本次驗研究中,靶刺激為X,非靶刺激為Y。采用Exprime1.0 編寫,每次刺激出現(xiàn)之前,在屏幕中央出現(xiàn)一個“+”,持續(xù)時間200ms,隨后出現(xiàn)目標刺激,如果是X,要求被試按“H”鍵,如果是Y,要求被試不按任何鍵,目標刺激持續(xù)時間800ms。接著是一個空屏,持續(xù)時間1000ms。本次實驗中,X 和Y 各100 個,隨機呈現(xiàn)。
通過spss18.0 對收集來的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得出相應的結(jié)果。
多因素方差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我控制能力的主效應顯著,f=2.284,p<0.001, 2p=0.023,自我損耗的主效應也顯 著,f=2.178,p<0.001, 2p=0.022, 其 交 互 效 應 顯 著,f=8.003,p<0.05, 2p=0.075(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3-1)。簡單效應檢驗結(jié)果顯示,在低自我損耗狀態(tài)下,高自控能力被試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低自控能力的被試(P<0.05),在高自控能力的被試中,低損耗水平的被試在正確率上顯著高于高損耗水平的被試(p<0.05),其余條件下,沒有發(fā)現(xiàn)顯著性差異(p>0.05)。
表3-1 不同實驗條件下Go No-go 反應的反應時與正確率(錯誤率)
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于高自控能力的被試而言,低損耗水平的被試的正確反應率要顯著高于高損耗水平的被試,這點與自我損耗模型的解釋一致,即低損耗水平的被試所消耗的心理資源低于高損耗水平的被試。而對于低損耗水平的被試,高自控者的正確反應率要顯著高于低自控者,該結(jié)果與特質(zhì)自我控制理論也相符,即高自控水平的被試在任務中表現(xiàn)優(yōu)于低自控水平的被試。這個結(jié)果支持了我們的實驗假設(shè)。
不同條件下被試的反應時和錯誤率不存在差異。這可能是由于本次實驗任務過于簡單的緣故,導致無論在哪種條件下,被試做出反應的時間大致一致。在Go No-go 實驗中,錯誤率這個變量是最能反映反應抑制功能強弱的標準,自我控制與自我損耗在這個標準下的差異不顯著是否意味著自我控制與自我損耗對反應抑制不存在影響,這與我們所認同的現(xiàn)實相反,而在對目標刺激做出正確反應的條件下,自我控制與自我損耗的交互效應顯著,剛好證明了自我控制和自我損耗會在某些方面對反應抑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在本次實驗中,造成這一效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實驗時間太長,過程過于乏味所引起的消極情緒和疲勞感導致的,也可能由于自變量的操縱方法不同導致的,這些有待進一步研究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