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京生 王浩
摘 要:姜太公,又稱“太公望”“師尚父”,為中國文化史中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周朝太師,齊國始封之君。文獻中關于姜太公的姓氏名號的記載比較繁雜,本文從姜太公的姓氏入手,通過分析“太公望”“師尚父”“姜太公”這三個流傳廣泛的名號,對姜太公姓氏名、字進行梳理辨析。
關鍵詞:姜太公;姓氏;名號
姜太公的姓氏,《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泵鞔_指出,姜太公為“四岳”之后,姜姓,呂氏。
關于姜姓的來歷,《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薄妒辣尽な闲掌吩疲骸把椎?,姜姓?!编嶉浴锻ㄖ尽な献迓浴芬嘣疲骸敖觅n,居于姜水故也。故曰因生以賜姓?!本J為姜姓是從炎帝一支發(fā)端而來?!秶Z·周語》又記載,共工之從孫四岳佐禹治水有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姜太公的祖先四岳是共工之從孫,共工為炎帝之后,則姜太公之遠祖為炎帝。大禹時,四岳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賜姜姓、呂氏。
商周以前,姓與氏是有區(qū)別的,姓與氏往往分言。《通鑒外紀》云:“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编嶉栽餮裕骸叭郧埃帐戏侄鵀槎耗凶臃Q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边@說明,姓表明血緣所自出,以別婚姻;氏明身份等級,以別貴賤;男子稱氏不稱姓,女子稱姓不稱氏。然《史記·齊太公世家》言太公“姓姜氏”,這是因為漢代姓與氏已開始逐漸合流,二者的區(qū)分不是很嚴格?!蹲髠鳌る[公八年》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胙之土”“命之氏”指的是以封邑為氏。姜亮夫先生曾言,“姓者,以生身之地言;氏者,以氏族徽識言?!薄肮手芤郧暗弁鯇⑾嘈彰?,多有兩稱,如舜曰有虞氏,姓姚;禹曰夏后氏,姓姒,此古代一人既有氏,又有姓,此證甚多,不遑枚舉?!敝燎亟y(tǒng)一六國后,廢止分封制,宗法制、姓氏制度受到很大沖擊。秦朝滅亡后,經過農民大起義和楚漢戰(zhàn)爭等社會大動亂,人們對原先姓氏的差別已不甚了解,故姓和氏的區(qū)別微乎其微,漸漸合二為一。《通志·氏族略》云:“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虞夏之際,姜太公先祖擔任四岳之官,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地。為區(qū)別于從姜姓中分離出來的其他分支,如申氏、紀氏、許氏、崔氏等,便以自己的封邑為氏,故《史記》說“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故姜太公在先秦典籍中被稱作呂尚、呂牙、呂望、呂太公,姜尚、姜牙、姜望等是名號是姓、氏合流后出現的。
文獻中關于姜太公的名號記載比較繁雜,如師尚父、太公尚、太公、太公渭、太公望、呂太公望、周望、姜望、呂望、師望、姜尚、姜公、姜牙、姜老、姜子牙、姜太公、呂尚、呂牙、呂渭、飛熊等。縱觀這些名號,可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由對姜太公的尊稱或官職加名或字組合而成,如太公望、師尚父、太公尚、呂太公望等;二是由姜太公為炎帝后裔的姓源加名或字組合而成,如姜尚、姜牙、姜子牙、姜太公、姜望等;三是由因先祖分封在呂地而得之氏加名或字組合而成,遵循商周以前姓、氏分言的習俗,即氏加名或字,如呂尚、呂望、呂牙等。
在眾多名號中,以“太公望”“師尚父”和“姜太公”三個名號流傳最為廣泛,影響較大,且牽涉到姜太公呂尚的名與字,爭議較大,特予以辨析。
“太公望”這一名號,見于《戰(zhàn)國策》《韓詩外傳》《史記》《說苑》等典籍中,其中,《史記·齊太公世家》敘之較詳。
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庇谑侵芪鞑C,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惫侍栔弧疤保d與俱歸,立為師。
《戰(zhàn)國策》:“太公望,齊之逐夫?!薄俄n詩外傳》:“太公望少為人婿,老而見去?!薄墩f苑·尊賢》:“太公望,故老婦之出夫也?!惫艁砦娜藢W者對于“太公望”這一名號的來歷爭議頗多,理解各異。對此,崔述《豐鎬考信錄》云:“《孟子》《春秋傳》皆稱為‘太公,果如《史記》之說,則太公乃王季,豈可去“望”而以太公稱之!蓋望,其名也;公,其爵也;太公,齊人之追號也。是時諸侯尚未有謚,而太公為齊始封君,故號之曰‘太公,猶亶父之號太王也。”俞樾《釋太公望》亦持類似觀點,“太公者,死而其子孫尊之之稱也”?!疤?,始封之君,又有大功,故尊之曰太公云爾?!薄捌浜筇锸洗旋R國,實始于田和,而謂之太公和,以后證前,益知太公為始祖之尊稱矣。是故太公望猶太公和也,望與和皆名也,太公望蓋名望,而字尚父,古人名字相配,尚者上也。故名望,字尚也。”此外,梁玉繩《史記志疑》卷十七亦云:“孟子曰‘太公望,則其名審矣?!惫誀c《史記札記》也認為“若‘太公望連名為稱,猶戴《記》之言‘王季歷‘文王昌” 。姜亮夫《楚辭通故》(第二輯)《呂望》一文中提到:“《史記·齊世家集解》引,按殷高宗夢得傅說,尊曰夢父。齊桓尊管夷吾曰仲父,乃至伊尹之稱阿衡,則夢、仲、尚皆由尊而名之,則變名其當為尚乎。子州支父之稱支父等,皆其類也。至《史記》所謂‘吾先君望子久矣。因名曰太公望。則亦非是。今得斷之曰太公,本名望,變名則曰尚爾?!薄疤?,特魯人尊其建國始祖有大功德于國于宗主國之稱耳”,皆認為“太公”之號是因其為齊之始封君,其后世子孫尊稱為“太公”;“望”是其名。我們認為這一觀點是符合歷史實際的,是正確的。
姜太公又稱為師尚父。《詩經·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薄妒酚洝R太公世家》:“九年,欲修文王業(yè),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后至者斬!遂至盟津?!眲⑾蛞詾閹熒懈甘菐熤?、尚之、父之之意。而崔述認為,師是官名,尚父是字,“‘師尚父者,連官與字而稱之者也,猶所謂保奭、史佚也”。有學者認為,尚父并非呂望的字,而是君主尊禮大臣的稱號。《詩經》毛亨傳云:“師,大師也。尚父,可尚可父。”鄭玄箋:“尚父,呂望也。尊稱焉?!薄缎绿茣す觾x傳》:“德宗嗣位,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賜號‘尚父?!贝送?,還有亞父、仲父等尊號,也是君主對大臣的尊稱。除此之外,蘇軾以為,“阿衡伊尹之號,猶曰師尚父云爾,師其官也,尚父其號也”。
周代“師”的情形比較復雜。三公之首輔的太師、掌教化的師氏、任衛(wèi)戍的師氏、管音樂的太師等都可稱師。考呂尚的事功,顯然以武功居多,如輔文王滅密須、黎、崇等;佐武王伐紂;受成王“五侯九伯,女實征之”的冊命等,均可說明呂尚所任“師”職應是軍職。“師尚父”應是軍職加字式的稱號,“尚”為其字。西周銅器銘文“師毛父”“師和父”“師俗父”等稱號,亦可支持這一看法。
對于姜太公的名與字,由上文辨析,我們認為“望”應為其名,“尚”為其字。不過在諸多典籍中曾出現呂牙、姜牙、姜子牙,故一部分學者認為姜太公名牙,另一部分認為字牙。譙周《古史考》說:“(太公望)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彼抉R貞對譙周之說作了進一步解釋:“按,后文王得之渭濱,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號太公望。蓋牙是字,尚是其名?!睂Υ?,清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云:“‘牙之名,‘尚父之官,皆不見于經傳,蓋由不知望之即名,尚父之即尚,而妄為之說者也。”對此,近人姜亮夫在《楚辭通故》中說“太公之名,或曰望,或曰尚,漢以后又別出牙,或子牙?!堵肥贰酚衷啤?,注引《符子》‘方外作太公渭。然秦以前則以望、尚兩文為限,則牙、涓等,又出漢人附會,可不必論?!苯练蛳壬搜暂^審。近年來發(fā)現的戰(zhàn)國竹書對姜太公的記載,如郭店楚簡《窮達以時》、清華簡一《耆夜》、上博簡九《古公見太公望》等,均未出現“牙”之稱。呂牙、姜牙、姜子牙等應實為后人因為寫作之需,編造附會而成。
“姜太公”這一名號在民間流傳較廣,但出現時間較晚??赡苁敲鞔院蟛砰_始的。顧家相分析其原因說:“后世忽稱姜太公,皆誤于《封神演義》。其實起古人于九原之下而問之,并不知姜太公其人也。今則三尺童子,皆知姜太公,積重難返矣!”“試思‘太公之上若須冠一‘姜字,則仲尼當稱‘子夫子,孟子當稱‘姬夫子矣!”因而,“姜太公”這一名號只能從“俗”,并非其實。
綜上,我們認為姜太公為姜姓,呂氏,名“望”,字“尚”。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劉曉東,等校點.二十五別史[M].濟南:齊魯書社,2000.
[4][宋]鄭樵撰.王樹民校點,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宋]劉恕.資治通鑒外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宋]鄭樵撰.王樹民校點.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5.
[8]李夢生.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清]梁玉繩.史記志疑(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宋]鄭樵撰.王樹民校點.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2]何建章.戰(zhàn)國策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3][漢]韓嬰.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4][清]郭嵩燾.史記札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15]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5.
[17][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8][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9]郭化若.今譯新編 孫子兵法[M].北京:中華書局,1964.
作者簡介:畢京生,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生;王浩,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