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佳
(吉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21)
輸電線路是傳輸電能的“高速公路”,我國目前輸電距離最長的±800kV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酒湖線全長2383km,輸電線路穿梭于崇山峻嶺之間,線路運行海拔最高超過1900m,線路所經過的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多變,氣候條件復雜,輸電線路極易遭受到雷電侵襲。與此同時,雷電產生的強大電流會沿輸電線路侵入到系統(tǒng)變電所和重要的用電負荷部門,對人員和電氣設備產生巨大的威脅。因此,對線路的防雷保護應該予以十分充分的重視。
雷擊線路時,其絕緣尚不至于發(fā)生閃絡的最大電流幅值或能引起絕緣閃絡的最小雷電流幅值(kA)。當耐雷水平高于雷電流擊于線路時是不會發(fā)生閃絡現(xiàn)象的;而當耐雷水平低于雷電流擊于線路時就會發(fā)生閃絡現(xiàn)象的。
每百公里線路、40雷電日,由于雷擊引起的開斷數(shù)(重合成功也算一次),稱為該線路的雷擊跳閘率。
1.1.1 雷擊桿塔塔頂時的耐雷水平的計算
計算公式如下:
I=U/[(1-k)b(R+L/2.6)+(1-k)h/2.6]
(1)
式中,b—設計通常長度檔距的線路桿塔所取的分流系數(shù)值,見表1;U—絕緣子串的50%沖擊閃絡電壓;L—單位桿塔電感;R—桿塔接地電阻;k—電暈下的耦合系數(shù)。
表1 分流系數(shù)表
在線路的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通常會降低桿塔接地電阻R,以及提高耦合系數(shù)k這兩種方法提高輸電線路的耐雷水平。
1.1.2 雷擊避雷線檔距中央時
假如雷擊避雷線檔距中央時,雷擊點的阻抗為z/2,雷電流為Iz=iL/(1+zb/2z0)。計算收到雷擊位置的電壓為uA=iz×zb/2=iLz0zb/(2z0+zb),電壓波uA從遭受雷擊的位置沿著避雷線向最近的桿塔運動,在經過L/2vb時間(L為兩桿塔之間的距離,vb為雷電流在避雷線中傳播的速度)后到達最近的桿塔;又由于桿塔接地,將會產生相反的反射波回到雷擊的位置,再次經過L/2vb時間,假如雷電流還未達幅值2×(L/2vb),則雷擊點的電位自負反射波到達之時開始下降,故雷擊點的最高電位將出現(xiàn)在t=2×(L/2/vb)時刻。
雷電流假如是斜角波iL=at,雷擊點電位為:
UA=a×(/vb)×[(z0×zb)/(2z0+zb)]
(2)
考慮到避雷線和導線產生的耦合作用,會產生耦合電壓KuA,所以避雷線遭受雷擊的位置,與導線間的空氣間隙s上所承受的最大電壓Us=UA(1-k),由此可以推斷,空氣間隙s上的電壓的高與低,與耦合系數(shù)k,雷電流陡度a以及檔距長度L是相關聯(lián)的。故當電壓超過空氣間隙s的放電電壓時,空氣間隙會被過電壓擊穿而發(fā)生短路事故。
1.1.3 繞擊時的過電壓和耐雷水平
當輸電線路裝有避雷線時,雷電也有可能繞過避雷線而擊中線路。在這樣的情況下,線路上的絕緣子串會發(fā)生閃絡。
電氣幾何模型的特征參數(shù)如圖1所示。
圖1 電氣幾何模型的特征參數(shù)圖
臨界擊距rsc:是線路能承受繞擊雷能力的擊距。當臨界擊距rsc大于擊距時,是不會發(fā)生絕緣子串的閃絡。繞擊耐雷水平計算式:
IFO=2×(CFO)/Z
(3)
式中,CFO—線路發(fā)生臨界閃絡電壓值,Uso%,kV;Z—線路導線阻抗,Ω。
最大擊距rsmax:這是由桿塔幾何尺寸及地形決定的一個擊距。當rsmax小于擊距時,不會發(fā)生繞擊相導線。計算rsmax的公式如下:
(4)
暴露弧線和屏蔽弧線:一個擊距為r的先導頭到達弧線ab的位置時,先導將對導線閃絡;當先導頭到達弧線be時,將對屏蔽線產生閃絡;當先導頭到達弧線ad時,將對地面閃絡。故稱弧線be為屏蔽弧線,把弧線ab叫做暴露弧線。
臨界保護角θsc:指的是桿塔的外形尺寸與絕緣性能達到所要求的水平時,rsmax≤rsc暴露弧線降為零,繞擊跳閘將不會發(fā)生。
當rsmax=rsc時,θsc=θg+arcsin(1-y/rsc)-arcsinC/2,
式中,θsc即稱臨界保護角,通常是把線路設計的保護角與臨界保護角,作對比性的分析,從而做出相應的結論。
通過仿真計算與分析,以110kV及220kV各3種不同外形尺寸的桿塔模型,得出輸電線路耐雷水平與雷擊跳閘率是計算結果為:
110kV輸電線路,單回線路,具有雙避雷線,其耐雷水平高于只有單避雷線的線路,高39.7%~48.3%;同樣具有雙避雷線的輸電線路,雙回線路的耐雷水平要低于單回線路,低13.4%~11.6%;220kV輸電線路,杯型塔的耐雷水平均高于鋼筋混凝土單桿和雙回塔,分別高21.8%~16.6%和13.5%~8.4%。
一條線路的雷擊跳閘次數(shù)與線路長度、雷電日的多少、以及防雷措施的好壞有關,為了分析比較二條線路防雷措施的好壞,故引入了雷擊跳閘率的概念。
在雷電過電壓的情況下,線路絕緣發(fā)生閃絡,然后從沖擊閃絡轉化為穩(wěn)定的工頻電弧,引起線路跳閘。
具體的計算如下(討論的都是有避雷線的線路)。
1.2.1 雷擊桿塔時的跳閘率
每百公里線路、40雷電日,落雷次數(shù)為N=0.28(b+4hb)次,其中hb為避雷線對地平均高度。假設擊中桿塔的概率為n,則每百公里線路每年雷擊桿塔次數(shù)為0.28(b+4hb)n次;,假設I1和P1分別為:雷擊桿塔時的耐雷水、雷電流幅值超過I1的概率,r為建弧率,則百公里線路每年雷擊桿塔的跳閘次數(shù)n1=0.28(b+4hb)n×r×P1。
建弧率以η表示,可按下式計算:
η=4.5E0.75-14(%)
(5)
對于中性點直接接地系統(tǒng)有:
(6)
對于中性點非直接接地系統(tǒng)有:
E=U/2l
(7)
式中,E—絕緣子串的平均運行電壓梯度。
其中擊桿率按地形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取值,具體見表2。
表2 擊桿率表
1.2.2 繞擊跳閘率
設繞擊率為Pa,百公里線路每年繞擊次數(shù)為0.28(b+4hb)Pa,假設I2和P2分別為:繞擊時的耐雷水平雷電流幅值超過I2的概率,則每百公里線路每年的繞擊跳閘次數(shù)為:
n2=0.28(b+4hb)r×Pa×P2
(8)
1.2.3 線路雷擊跳閘率
當避雷線和導線的空氣間隙距離s,在檔距的中央處時,滿足式s=0.012L+1,則雷擊避雷線檔距中央一般不會發(fā)生擊穿事故,故其跳閘率可視為0。因此,線路雷擊跳閘率:
n=n1+n2=0.28(b+4hb)r(gP1+PaP2)
(9)
經過計算結果比較,得出以下的結論:
110kV單回輸電線路,為門型鋼筋混凝土雙桿塔,雷擊跳閘率山區(qū)比平原高66.7%;220kV單回輸電線路,杯形鐵塔,雷擊跳閘率山區(qū)比平原高73.2%。
各電壓等級下參數(shù)的取值見表3。
表3 各電壓等級參數(shù)表
桿塔的沖擊接地電阻為7Ω時,擊桿率為1/4時,程序運行的結果見表4。
表4 運算結果1
桿塔的沖擊接地電阻為7Ω時,擊桿率為1/3時,程序運行的結果見表5。
表5 運算結果2
桿塔的沖擊接地電阻為7Ω時,擊桿率為1/6時,程序運行的結果見表6。
表6 運算結果3
通過上面的表格中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耐雷水平隨輸電線路電壓等級的升高而增加;線路總的雷擊跳閘率隨著桿塔接地沖擊電阻的增大相應增大。同一電壓等級下,雷擊桿塔時的雷擊跳閘率隨著擊桿率的增大而相應增大,線路總跳閘率也相應的增加。另外,研究發(fā)現(xiàn)桿塔的沖擊接地電阻的增大,同一電壓等級下,線路雷擊跳閘率相應增加。
耐雷水平越高,線路的耐雷性能好,雷擊跳閘率越小,線路的耐雷性能相對也較好。通過研究桿塔沖擊接地電阻與跳閘率的關系表明,隨著桿塔沖擊接地電阻的增大,跳閘率也響應的增大;輸電線路電壓等級越高,耐雷水平也相應地增大。圍繞耐雷水平和雷擊跳閘率兩項指標的仿真計算,將直接影響對輸電線路的設計方案,從而在設計過程中提供極其重要的設計依據和意義。在眾多的仿真計算中往往都忽略了輸電線路運行中工頻電壓的影響,工頻電壓的影響在仿真計算中會給計算結果帶來誤差,越是電壓等級高的線路誤差越大,這是在未來的研究中亟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