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小玉,劉小真,梁偉新,黃尚書,馮偉兆,賴勇強,朱明章,李志宏,黃啟順,何家明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qū)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528500)
廣東佛山市高明地區(qū)處于南方,山地丘陵較多,屬蛇咬傷多發(fā)地區(qū),以青竹蛇、五步蛇、蝰蛇等較為常見。毒蛇咬傷后毒液進入人體后通過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迅速擴散,引起局部或全身炎性反應(yīng),損傷人體多個系統(tǒng),嚴重者出現(xiàn)全身炎癥反應(yīng)綜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據(jù)報道,蛇咬傷病死率為3%~5%,致殘率為25%~30%[2]。毒蛇咬傷后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對治療對策及預后尤為重要[3]。目前國內(nèi)外有研究認為血栓彈力圖[4]、凝血功能指標[5]、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清乳酸脫氫酶[6]對判斷病情具有重要的作用。尋找一些早期、客觀的指標衡量毒蛇咬傷的嚴重程度對協(xié)助評估病情,作出更迅速、準確的處置具有重要意義。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是一個新的炎癥指標,在多種疾病預后及疾病嚴重程度的預測方面得到廣泛的關(guān)注和重視[7-9]。白細胞計數(shù)(WBC)是臨床上常用的炎癥指標。本研究主要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探討NLR、WBC對毒蛇咬傷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24例毒蛇咬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診斷明確,有蛇咬外傷史,發(fā)病時間不超過24 h者。排除標準:蛇種不明確、其他昆蟲動物咬傷者、有惡性腫瘤病史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長期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者、長期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藥物、資料不全者。
1.2分組 依據(jù)《毒蛇咬傷的臨床分型及嚴重程度評分標準(修訂稿)》分為危重型組、重型組和輕型組[10]:根據(jù)局部傷口、意識,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肝腎功能、胃腸道功能、凝血系統(tǒng)的癥狀及檢驗值賦予0~3分,參考多臟器功能衰竭診斷標準,按評分計算,1個或1個以上臟器損傷為1分,評為輕型,納入輕型組;1個或1個以上臟器較嚴重損傷為2分,評為重型,納入重型組;1個或1個以上臟器嚴重損傷為3分,評為危重型,納入危重型組;每個臟器損傷評分不相加,若臟器損傷評分不同以高分為標準。危重型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齡27~73歲,平均(47.50±14.26)歲;蝰蛇咬傷5例,竹葉青蛇咬傷3例,眼鏡蛇咬傷3例,眼鏡王蛇咬傷3例,五步蛇咬傷6例。重型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齡22~67歲,平均(49.19±15.27)歲;蝰蛇咬傷2例,竹葉青蛇咬傷6例,眼鏡蛇咬傷1例,眼鏡王蛇咬傷2例,五步蛇咬傷10例。輕型組83例,男51例,女32例;年齡3~78歲,平均(44.12±16.72)歲;蝰蛇咬傷11例,竹葉青蛇咬傷33例,眼鏡蛇咬傷5例,眼鏡王蛇咬傷1例,五步蛇咬傷33例。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蛇種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急診抽血檢測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生化、肝功能、心肌酶。比較各組的住院天數(shù)、住院病死率、WBC及NLR。血常規(guī)檢查應(yīng)用Sysmex XN-10五分類血球計數(shù)儀。WBC參考范圍:(3.5~9.5)×109/L;中性粒細胞參考范圍:(1.8~6.3)×109/L;淋巴細胞參考范圍:(1.1~3.2)×109/L。毒蛇咬傷嚴重程度的預測從預測危(重)型患者和危重型患者兩方面進行ROC曲線分析。危(重)型患者包括危重型患者及重型患者。
2.1各組住院天數(shù)、住院病死率、WBC及NLR比較 危重型組、重型組毒蛇咬傷患者住院天數(shù)多于輕型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危重型組死亡3例,包括眼睛王蛇咬傷2例,蝰蛇咬傷1例。3組間的NLR、WBC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危重型組NLR、WBC高于重型組、輕型組,重型組NLR、WBC高于輕型組。見表1。
表1 3組住院天數(shù)、住院病死率、WBC及NLR比較
圖1 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的ROC曲線
2.2NLR、WBC預測毒蛇咬傷嚴重程度的ROC曲線 (1)ROC曲線分析NLR、WBC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嚴重程度的結(jié)果顯示,NLR曲線下面積為0.785(95%CI:0.636~0.933,P=0.000),WBC曲線下面積為0.705(95%CI:0.659~0.934,P=0.000)。見圖1、表2。(2)ROC曲線分析NLR、WBC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嚴重程度的結(jié)果顯示,NLR曲線下面積為0.702(95%CI:0.593~0.811,P=0.000),WBC曲線下面積為0.797(95%CI:0.595~0.814,P=0.000)。見圖2、表3。
圖2 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的ROC曲線
表2 各指標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的價值分析
表3 各指標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的價值分析
廣東佛山市高明地區(qū)夏季多發(fā)毒蛇咬傷,毒蛇咬傷后病情嚴重程度主要與蛇種、毒量、受傷方式、傷者體質(zhì)和是否及時處理等密切相關(guān)。毒蛇咬傷后毒液進入人體后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炎性反應(yīng)。血常規(guī)檢驗簡單快速,WBC、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等是臨床常用的炎癥指標。白細胞在組織中大量聚集、活化從而釋放大量炎癥介質(zhì)造成細胞和組織損傷。但白細胞個體差異較大且容易受運動、精神等多因素的影響[11],各種毒蛇咬傷均可引起WBC水平升高[12]。有研究報道,WBC是炎癥和組織損傷觀察的常用指標并有較好的敏感性[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輕型毒蛇咬傷患者WBC并無明顯升高,而危重型和重型患者WBC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WBC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ROC曲線下面積為0.705,具有較好預測意義,cut off值為11.400×109/L;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ROC曲線下面積為0.797,也具有較好預測意義,cut off值為10.525×109/L。
NLR數(shù)值明顯升高是炎性反應(yīng)后中性粒細胞升高、淋巴細胞降低的細胞間不平衡狀態(tài)表現(xiàn)[14]。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炎癥發(fā)生時受趨化因子的作用聚集引起微循環(huán)障礙并通過活化產(chǎn)生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造成組織的進一步損傷[15]。據(jù)研究顯示,NLR充當炎癥指標被認為在預測急性胰腺炎[16]、急性闌尾炎[17]等嚴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3組NLR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危重型組>重型組>輕型組,毒蛇咬傷愈嚴重,NLR升高愈明顯。NLR對預測毒蛇咬傷的嚴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NLR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ROC曲線下面積為0.702,最佳cut off值為6.675,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ROC曲線下面積為0.785,cut off值為8.635。
NLR與WBC預測毒蛇咬傷嚴重程度的靈敏度均不高,但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靈敏度(70.0%、75.0%)高于預測危(重)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LR與WBC預測的特異度高,尤其預測危重型毒蛇咬傷,NLR(92.8%)特異度高于WBC(81.9%)。說明WBC受個體差異及其他因素影響較大,而NLR在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NLR、WBC可作為預測毒蛇咬傷的嚴重程度的有用指標,且該項檢測快速、有效,成本和操作難度也相對較低,可結(jié)合病史、癥狀、體征等對病情及預后作快速的初步判斷,優(yōu)化診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