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斌武
【中圖分類號】G62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4-0273-02
作家林清玄在《如果麥子沒有考驗》中記敘一件寓言故事:農(nóng)夫向上帝祈禱,祈求風調(diào)雨順,企盼今年不要有大風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蟲害,上帝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第二年,農(nóng)夫的田地果然結(jié)出許多麥穗,由于沒有任何狂風暴雨、烈日與災害,麥穗比平常多了一倍。農(nóng)夫興奮不已,歡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但到了收成的時刻,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農(nóng)夫的麥穗里竟然沒有結(jié)出一粒麥子。農(nóng)夫找到了上帝,問道:“仁慈的上帝,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錯了?”上帝說:“我沒有搞錯任何事情,一旦避開了所有的考驗,麥子就變得無能了。對于一粒麥子,努力奮斗是不可避免的,風雨是需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蟲是必要的,它們可以喚醒麥子內(nèi)在的靈魂;人的靈魂也和麥子的靈魂相同,如果沒有任何考驗,人也只是一個空殼罷了。
林先生的這篇寓言使我想起了現(xiàn)在我們對少年兒童的教育問題。
你看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至小學家長們幾乎呵護著孩子們衣不沾土:不讓孩子們摸爬滾打,夏天不讓孩子們在小河里游,不讓孩子野外玩,不讓孩子雪地里或冒雨走,不讓孩子……孩子在學校稍有創(chuàng)傷,就找老師和學校的麻煩,孩子不慎在校園里摔倒致輕傷,動輒申訴巨額賠款或者鬧到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擔心安全風險,把一些單雙杠、吊環(huán)等體育器材平日用鐵鏈鎖住。體育課老師更是不敢安排較高強度對抗性的訓練,體育老師甚至巴不得天下雨,好讓孩子們在教室里安安靜靜寫作業(yè),這樣百分之百沒有安全風險。孩子們向往的春游、秋游等遠足活動都不敢奢望了,原因是老師們怕發(fā)生安全風險——出了安全問題家長會鬧事??!
現(xiàn)在家長們抱怨孩子們處心積慮偷時間沉湎于手機中,誠然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世界對求知欲、好奇心旺盛的未成年人,有著魔力一般的吸引力。可是長期在室內(nèi)“囚禁”慣了的未成年人,盡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們還有多少興趣和能力在這方寸之外獲得成就感?
時下的中國娃,已經(jīng)不再缺乏身體生長發(fā)育必須的營養(yǎng),可是在溫室里澆灌生長的“苗苗”們,他們的運動活力能有幾許?肢體長期禁錮不會影響到大腦的創(chuàng)造活力嗎?如此的運動土壤里,怎能誕生國際一流的足球和籃球運動員?
大約近三十年來,是中國經(jīng)濟和綜合國力騰飛的三十年,這三十年的勞動主力軍是六零后和七零后,他們的少年兒童時期常常是餓著肚子的。他們一放下書包,就出門勞動,逮野兔、上樹掏鳥蛋、懸崖上探古洞、夏天泡河里嬉戲、玩戰(zhàn)爭游戲…長期放野狀態(tài)長大的孩子,是他們推動了祖國三十余年高速前進的車輪。
我們看看文化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國家,人家是怎么教養(yǎng)孩子的。以下是收集各種資訊摘取的,雖不全面,亦可管中窺豹:
一、日本人的育兒經(jīng)
1.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zhì),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點。日本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怕冷,多運動”的思想。無論冬夏體育課,一律要求孩子穿短T恤和短褲。有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鍛練洗冷水浴,以此來鍛煉孩子的體質(zhì)和意志。
2.重視教育孩子吃苦耐勞日本人注重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讓孩子們從小就去經(jīng)歷磨難和挫折。日本幼兒園都有“遠足”鍛煉課,即保育員帶孩子不坐車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園游玩。小學高年級和中學每年都舉辦“田園學?!?、“海島學校”、“森林學?!?,讓孩子了解農(nóng)村生活的同時,經(jīng)風雨見世面。
大多數(shù)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做家務(wù),整理房間,做飯,買東西。上學,家長從不接送。外出時也是自己背著包。念大學,學費家長出,生活費得自己打工賺取。這樣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3.重視培養(yǎng)孩子國家觀念日本家長和教師經(jīng)常教育孩子,自己的國家資源稀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奮斗,才能使國家得以富強,才能使自己得以生存。因此,每個人都要以國家為重,為國家多做貢獻。這樣,日本孩子從小就在心中對國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冬季穿短褲進行耐寒訓練,用“持久走大會”見證成長日本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便要接受冬季耐寒訓練。從進入冬季開始,他們便要開始殘酷的耐寒訓練,利用課余時間,換上短袖的“跑步服”,操場上運動。寒假一過,“持久走大會”便開始了。跑完全程的孩子,會得到一張證書,日本媽媽對此格外珍視,她們用此記錄孩子的成長。與中國媽媽相比,日本的媽媽不會給孩子穿太厚的衣服,她們認為,寒冷的天氣會培養(yǎng)出孩子健康的體魄和頑強的毅力。(2)大膽的戶外活動,鍛煉毅力和膽識。與中國相比,日本的幼兒活動更.大膽。在這里,沒有家長在乎孩子的小傷小碰,那是一種鍛煉;老師也不用因為活動有危險而不讓孩子嘗試,相反,他們鼓勵孩子去大膽的嘗試。用美咲媽媽的話說:“讓她去嘗試吧,受傷了她才知道疼是怎樣的體驗”。在中國,你絕對看不到,也根本不會相信,在嚴寒的冬天里,家長或?qū)W校會讓孩子光著上身,穿著短褲,在操場上跑步,然而在日本就有這樣的幼兒園,每天都以這種方式讓孩子鍛煉身體。
二、俄羅斯地廣人稀,孩子有很多時間親近自然,而父母也經(jīng)常帶孩子進行野炊、爬山等戶外活動,這樣便為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打下了基礎(chǔ)。甚至于在一些地區(qū),孩子從8歲起就要接受軍事訓練,急救、搏斗、野外生存和射擊,都是必須學習的課程,也難怪俄羅斯人會被譽為“戰(zhàn)斗民族”了。反觀許多中國娃,8歲大概正是被父母、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寵愛的時候,像溫室里的花朵一般,一點小傷小病都會被當作家庭大事處理。至于軍事訓練,雖然我們也有,但那也要等到高中或是大學了。
三、德國人“再富也要窮孩子”到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qū)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加深對社會、對人生的了解。這是當今每個德國城市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項必修課。在德國,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利用假期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接受鍛煉。這項活動的目的既不是出國旅游,也不是勤工儉學,而是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耐勞和適應(yīng)社會的生活能力?;顒拥囊磺匈M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實的自己掏錢“買苦吃”。
眾所周知,德國屬于世界發(fā)達國家之一,人民生活較為富裕。然而,富裕的德國人卻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他們的理由是,嬌慣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大后會很難適應(yīng)社會,免不了要吃虧走彎路。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與其讓他們那時面對挫折惶惑無助,還不如讓他們從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比照國外教育文化發(fā)達國家,我們的家庭教育理念確實應(yīng)該改變。
筆者建議事實以下措施:
一、成立家庭教育協(xié)會(至少是縣域規(guī)模的),這個協(xié)會應(yīng)該是以部分專門的教研員、各級班主任、家長代表(非教師)為骨干,組織研討家庭教育的理論、方法、課例等。編著針對家長的教材。
二、以家庭教育協(xié)會為依托,讓家長會不再是班主任隨意的發(fā)揮為主,不再僅僅局限于就事說事,不再是喋喋不休的向家長們念叨“一個大學生會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而是變成有宗旨有計劃,內(nèi)容方法別開生面的家長課堂。
三、對抗性的體育課及學校組織的遠足等活動,國家應(yīng)立法細化界定責任范疇,保護學校和老師的正當權(quán)益,不能受點輕傷就讓家長把學校鬧翻,讓體育老師放下包袱。
四、媒體針對學校的報道要核實事實,弄清真相,不可聽到風就是雨,觀點要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