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船”飛往國際空間站的想象圖
印度為自己的載人飛船起了一個名字叫做gaganyaan,翻譯過來就是“天空之船”的意思,我們在下文中就簡稱它為“天船”。
對于“天船”的基本數(shù)字,維基百科的描述有著一定的矛盾之處。按照它給出的數(shù)字,“天船”是一種發(fā)射質量7800千克的飛行器,其中也包括了服務艙。維基百科在數(shù)據(jù)表中將它描述為一種可以載3人飛行7天的飛船,但在另外一處又稱它類似于美國“水星”飛船,而“水星”飛船只能載兩人。至于返回艙和服務艙各自的質量是多少,文獻給出的數(shù)字存在著矛盾。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目前尚未發(fā)布關于“天船”的精確設計參數(shù),但是在2014年進行的“載人艙氣動再入試驗器”(CARE)試驗中,用來實施回收技術試驗的飛船發(fā)射質量為3735千克。從內部結構照片來看,船內的座椅、儀表、氣瓶、電氣設備等都還沒有安裝,因此實際飛行的“天船”返回艙質量恐怕增加很多。但是“天船”的外部尺寸應該是確定下來了:高2.7米、大底直徑3.1米。它采用了美國式的設計風格,外殼為圓臺型,而不是“聯(lián)盟”和“神舟”的鐘型。所以,它的內部空間不會太大,載兩人這個數(shù)字可能是比較可靠的。
2017年,印度國家科學院先進研究所的三位科研人員在國際宇航聯(lián)合會上發(fā)表論文,討論了載人航天在政治和技術上對印度的意義,文中稱印度考慮“發(fā)射一種能載兩人的飛船進入低地球軌道并且安全返回地球”。
維基百科推測“天船”返回艙內部容積2.88立方米。相比之下,俄羅斯早期的“聯(lián)盟”飛船內部容積為4立方米,中國“神舟”飛船更是達到了6立方米。印度如果僅僅是為了突破載人航天技術,不追求世界領先,選擇這樣的低配小飛船方案也是明智的選擇。
以印度的航天工業(yè)基礎,只要給夠錢,造出載人飛船來還是有希望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來看一看撥款的問題。2008年批準項目的時候,印度政府為“天船”撥出了1000萬美元作為啟動資金。當時考慮用7年時間實現(xiàn)載人飛行,總投資30億美元。在印度的第11個五年計劃中,計劃委員會為載人航天安排了10億美元的預算。
不過在莫迪宣布2022年這個節(jié)點后,ISRO又表示,整個載人航天計劃的開支不會超過14.3億美元。然而這個數(shù)字可能有點樂觀了,載人航天在技術發(fā)展早期不是一件可以能省就省的事情。如果因為缺錢而跳過某些必要的步驟,可能會導致災難性事故,進而帶來更大的浪費。從“天船”現(xiàn)有的飛行計劃來看,這種風險還是不小的。
▲ “天船”的零高度救生試驗取得成功
“天船”的研制并不是近期才開展的。早在2006年,印度空間研究機構就以“軌道飛行器”的名義提出了方案。2008年,ISRO完成了基本設計,提交給印度政府申請資金。2009年2月,載人航天計劃的撥款案得到了批準,但印度政界對它的支持度卻不高,所以撥款額度很有限。當時曾經計劃,要在2013年進行第一次不載人試飛,但因為經費問題而沒有實現(xiàn),推遲1年后才實施了一次亞軌道飛行,代號為CARE。
2014年的亞軌道飛行也是GSLV MARKIII火箭的首次飛行,其實已經揭示了印度載人航天的基本方案,但當時“天船”的設計還遠沒有完成。
首先看飛行過程。GSLV MARKIII火箭攜帶CARE從薩迪什·達萬基地起飛后,飛行了5分鐘,抵達了距離地面126公里的位置,并且在這個高度釋放了CARE。CARE樣船隨后再入大氣層,通過100牛頓推力的甲基肼-四氧化二氮燃料發(fā)動機控制逐步減速,降落到80公里的高度。然后發(fā)動機關閉,CARE靠氣動減速繼續(xù)下降。其間靠飛船表面敷設的碳酚醛樹脂和所謂的“中密度燒蝕材料”來實現(xiàn)熱防護,據(jù)說表面溫度一度達到1600攝氏度。在進入黑障之前,CARE下傳了有關飛行數(shù)據(jù)。這是因為ISRO擔心,如果回收失敗,這些數(shù)據(jù)就丟失了。不過他們擔心的事情并沒有發(fā)生,CARE在距離地面15.4公里的高度把速度降低到了馬赫數(shù)0.8。它拋掉傘艙蓋,打開了降落傘,成功降落在孟加拉灣,并且成功回收,
對印度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飛船的軌道進入、分離、再入系統(tǒng)得到了驗證,艙段分離、熱防護系統(tǒng)、氣動減速、降落傘、濺落流程、水上浮囊等分系統(tǒng)也正常工作。應該說,僅僅就CARE試驗來說,干得還不錯。
可問題也就在這里,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其他必要分系統(tǒng)——包括推進艙在內——全都不存在?;蛟S是因為結構分系統(tǒng)的設計還沒有最終完成,CARE用鋁合金梁構成了一個內外兩層的框架,內層框架的頂部設計了一個收納空間,用來容納降落傘包。在傘包下方是一個環(huán)形的電子設備安裝板,裝有300多個傳感器。
從飛船體積和人體尺寸的對比來看,CARE的內部空間很有限,哪怕僅有現(xiàn)在的這些設備,也很難坐進兩個人。再把飛船的其他必要分系統(tǒng)裝進去,恐怕就會把內部空間完全塞滿,沒有地方安排航天員和他們的座椅了??偛荒茏寖擅教靻T施展瑜伽術,卡在設備的縫隙里熬過這空間飛行的7天吧。
或許,ISRO打算先用這個結構來完成回收技術驗證,然后再重新設計飛船結構,去掉內層框架,并且重新布置所有的分系統(tǒng),給兩名航天員留下能生存7天的空間。ISRO也需要尋找更好的材料和工藝來制造降落傘,大幅度壓縮它們的體積。CARE一共有兩套降落傘,各自包括三副傘:直徑2.3米的引導傘、直徑6.2米的減速傘和直徑31米的主傘。從內部結構照片上看,這些降落傘收納起來以后,所占的內部空間體積比例要比“神舟”“聯(lián)盟”的傘包體積占比大得多,改進余地還是很大的。但“天船”的降落傘艙蓋設置在錐頂正中,而不是“神舟”那樣安裝在頂部側面,這就給艙內空間構造設定了一個不算太理想的邊界條件。
但“天船”有一個優(yōu)勢,它的預定著陸場設置在海上,因此就不需要設計著陸緩沖發(fā)動機和防熱大底。只要設計體積相對比較小的浮囊就可以了。
▲ “天船”的示意圖,與LVM3試驗的尺寸似乎有些不符
▲ CARE模擬飛船試驗回收取得成功
2018年7月5日,“天船”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試驗:逃逸救生。這是為了預防在發(fā)射過程中,火箭在較低高度發(fā)生故障,為航天員逃離火箭而設置的分系統(tǒng)。試驗在地面零高度進行,逃逸塔點火,把整套系統(tǒng)帶入高空,再拋掉整流罩,飛船返回艙分離后開傘著陸。
“天船”的這次試驗中,模擬飛船、整流罩和逃逸塔總質量達到了12.6噸。當?shù)貢r間早上7點,逃逸塔點火,7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帶著飛船直沖天空,抵達了大約2.7公里的高度。根據(jù)傳感器發(fā)回的數(shù)據(jù),飛行中的過載并沒有超過安全極限。259秒后,模擬飛船緩緩降落在孟加拉灣附近。ISRO派出3艘船只將它拖回。
從上面的描述來看,“天船”的研制基本上還是很順利的,特別是7月5日的這一次。當然,這些成果對真正的載人飛行來說還遠遠不夠。絕大多數(shù)分系統(tǒng)還沒有經歷過空間飛行,甚至沒有地面試驗的消息傳出。
另外,2014年CARE飛行中,飛船是頭下腳上,倒立著安裝在運載火箭適配器上的。這樣,在飛船分離之后,可以立刻進入返回姿態(tài)。但實際載人飛行當中,當飛船要返回地面的時候,必須先進行調姿,然后再實現(xiàn)返回艙和推進艙分離。這項技術,ISRO還沒有實施過空間飛行,哪怕類似的試驗也不曾做過。另外,CARE飛行的高度只有126公里,與火箭分離時速度只有5327米/秒。但“天船”的設計軌道高度是400公里,中間這200多公里的落差不僅僅意味著勢能變化,更意味著巨大的速度增量。換言之,如果把CARE從400公里高度、以7.9公里/秒的第一宇宙速度再入,氣動加熱要嚴重得多,減速需求也高得多?,F(xiàn)在這套系統(tǒng)能不能工作還是個未知數(shù)。
可以打個比方,如果以ISRO現(xiàn)在掌握的技術,要在2022年實現(xiàn)第一次載人飛行,就相當于讓一個初中生直接去考研究生,跨度實在大了一些。我們并不知道ISRO是如何向印度政府描述研制進展的,但是很顯然,印度政府就此擁有了充分的信心。根據(jù)GSLV MARKIII的發(fā)射計劃,到2022年第一次載人飛行之前,不會再安排不載人的飛行試驗了?;蛟S,印度可以直接從俄羅斯進口缺少的分系統(tǒng),包括環(huán)控和生保系統(tǒng)、航天服、先進的降落傘等等。這樣或許會有效加快研制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