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瑩瑩,湯建民,王豐云,楊雁華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內科,河南鄭州 450014
冠心病的共同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AS),炎癥不僅貫穿于AS起始和進展,在斑塊形成、破裂/糜爛甚至血栓形成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及中性粒細胞作為炎癥細胞參與AS整個過程。近來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比值(LMR)作為新的炎癥指標被提出,已有研究示其是STEMI冠狀動脈(冠脈)無復流及全因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1-2]。而LMR與NSTEACS患者冠脈Gensini評分及預后關系的研究較少。該研究納入2014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NSTEACS患者共245例,旨在探討NSTEACS患者LMR與冠脈Gensini積分及PCI術后不良預后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于該院心內科接受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PCI)的NSTEACS患者245例,年齡33~83歲,包括NSTEMI 91例,UA 154例。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2016年發(fā)布的NSTEACS診療指南。另選冠脈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52例為對照組,年齡36~79歲,其中男36例,女16例。兩組間男性比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年齡、高血壓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煙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試驗進行前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 :陳舊性心肌梗死,既往行冠脈旁路搭橋術或PCI術,合并瓣膜性心臟病、嚴重心力衰竭等,肝腎功能不全,近期外傷、手術病史,合并甲狀腺疾病、卒中、感染性疾病、慢性炎癥性疾病、腫瘤及免疫性疾病等。
收集患者臨床基線資料及心臟彩超結果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值。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完成血常規(guī)、肝腎功、血脂、血糖、C反應蛋白(CRP)等常規(guī)生化檢查。計算入院時淋巴細胞計數(shù)與單核細胞計數(shù)比值(LMR)及GRACE風險評分。術中冠脈血管根據(jù)AHA分段標準分為15段,采用Gensini積分法定量評估冠脈狹窄程度,根據(jù)血管病變情況確定支架置入個數(shù)。
記錄患者1年隨訪期內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的發(fā)生情況。MACCE定義為嚴重心力衰竭、再發(fā)心肌梗死、靶血管血運重建、惡性心律失常、腦卒中/腦缺血及心源性死亡。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定量資料服從正態(tài)分布或經(jīng)對數(shù)轉換后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服從偏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M(Q1,Q3)表示。相關性分別用Spearman及Pearson相關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MACCE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用于評估LMR對MACCE的預測價值。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間男性、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及血脂異常的比例,年齡、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血尿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余指標組間比較見表1。
Spearman相關分析示LMR與Gensini積分呈負相關 (r=-0.323,P<0.01);Pearson 相關分析示 LMR 與GRACE 評分呈負相關(r=-0.411,P<0.01)。
隨訪期間共發(fā)生MACCE 52例,占隨訪總人數(shù)的21.1%,無失訪病例。將年齡、性別、高血壓史、糖尿病史、 吸煙史、BMI、eGFR、LVEF、Gensini評分、GRACE評分、CRP、LMR及血尿酸入帶入多因素Cox回歸模型,結果顯示LMR是預測NSTEACS患者PCI術后1年MACCE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子,見表2。ROC曲線示LMR預測MACCE的曲線下面積為0.717(95%CI:0.639~0.795,P<0.001);界點是 3.65, 此時敏感度為61.5%,特異度為78.8%。
表1 UA組、NSTEMI組和對照組臨床項目的比較(±s)
表1 UA組、NSTEMI組和對照組臨床項目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P<0.05;#:與 UA 組比,P<0.05。
項目 對照組(n=52)UA組(n=154)HDL-C/(mmol/L)白細胞/(×109/L)中性粒細胞/(×109/L)淋巴細胞/(×109/L)單核細胞/(×109/L)LMR 1.12±0.25 6.26±1.49 3.67±1.20 2.06±0.53 0.33±0.11 6.88±2.43 1.10±0.32(6.87±1.72)*(4.47±1.56)*(1.81±0.52)*(0.39±0.14)*(5.12±1.85)*NSTEMI組(n=91)F值 P值(1.00±0.30)*#(8.87.±1.83)*#(6.33±1.74)*#(1.78±0.59)*(0.45±0.16)*#(4.42±1.92)*#3.850 52.342 60.412 4.902 12.042 25.739 0.022<0.001<0.001 0.008<0.001<0.001
表2 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研究報道炎癥指標與ACS病情及預后相關,而目前國內關于炎癥指標LMR與冠心病預后關系的研究很少。炎癥細胞、炎癥因子、蛋白酶、凝血因子等相互作用促使冠脈斑塊不穩(wěn)定性增加并導致局部斑塊破裂、急性血栓形成[3],造成心肌組織由于血液供應急劇減少、中斷而發(fā)生缺血缺氧性損傷或壞死,即為UA或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機制。單核細胞作為先天性免疫細胞,參與從AS形成至斑塊破裂的整個過程。陳潔霞等[4]報道冠脈不穩(wěn)定斑塊中單核細胞聚集增加、吞脂及黏附纖維蛋白原的能力增強,循環(huán)單核細胞升高與冠脈斑塊的形成及進展有關。淋巴細胞參與機體炎癥反應,并在ACS的病理生理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顯示淋巴細胞計數(shù)減少可獨立預測ACS患者死亡率[5-6]。目前淋巴細胞在心血管不良預后中作用機制的研究較少,可能與機體應激狀態(tài)下皮質醇、兒茶酚胺釋放增多引起的淋巴細胞凋亡增加有關。AMI中機體免疫系統(tǒng)調節(jié)失控引起的調節(jié)性T淋巴細胞減少降低了其對細胞因子、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的促炎作用的抑制,促使缺血部位炎癥反應加劇,并導致微血管阻塞、心肌梗死面積擴大,進而產(chǎn)生不良結局[7]。LMR是聯(lián)合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兩種代表機體炎癥狀態(tài)的新炎癥指標,已有文獻報道與ISR等有關[8]。
Ji等[9]報道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比值(MLR)與冠心病患者Syntax評分呈正相關(r=0.437,P<0.001),而訪研究采用Gensini評分評估冠脈病變,發(fā)現(xiàn)其與NSTEACS患者LMR呈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為-0.323,這與Ji等結果一致。Wang等[10]研究示LMR是STEMI急診PCI術后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OR:1.239,95%CI:1.125~1.347,P<0.001),ROC 曲線下面積為0.762,截斷值為2.62。而該研究對245例NSTEACS患者PCI術后進行1年的隨訪,發(fā)現(xiàn)LMR可作為獨立預測NSTEACS患者遠期發(fā)生MACCE的指標,其中ROC曲線下面積為0.717,界點為3.65。
綜上所述,LMR與NSTEACS患者Gensini評分及PCI術后MACCE具有相關性,可用于指導臨床醫(yī)生盡早對高風險患者進行有效的干預,從而減少MACCE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