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維柯
哼!作為一名劍客居然妄殺無辜,還狡辯是受武林盟主指使。人在江湖,不能持堅守白,不磷不緇,仗劍江湖何益!
春秋時期,至圣先師孔子在魯國政壇遭到排擠,隨后便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他們先后游歷衛(wèi)國、宋國,但沒被重用,在北上晉國的途中,發(fā)生了一件事,竟留下“不磷不緇”這一鮮活成語。
話說師徒正行走間,晉卿趙鞅家臣佛肸(音bìxī,時任中牟縣宰)的使者求見,說:“請夫子及高徒到中牟縣共事?!庇谑强鬃颖愦蛩闱巴心猜淠_。子路問孔子:“由(子路名)從您那兒受教,您曾講:‘不仁善的人只愛惜自己的身體,君子不應(yīng)該輔佐這種人?!F(xiàn)在佛肸據(jù)中牟作亂,您卻要投奔他,這怎么解釋?”
面對率真、似乎有些情緒的子路的質(zhì)問,孔子耐心勸道:“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如果真的堅硬,不會輕易被磨薄;如果真的潔白,不會隨便被染黑。我難道是葫蘆,只能看不能吃???
這便是成語“不磷不緇”的由來,意思是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
“不磷不緇”還關(guān)聯(lián)到另一段名人故事。相傳,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曾經(jīng)得到一塊硯臺,質(zhì)硬而色素,主人若有所思,便在上面題下硯銘:“持堅守白,不磷不緇。”以此表明自己堅貞的氣節(jié)。后來,這塊硯臺被一個叫謝枋得的南宋詩人得到,倍加珍惜,以此自勉;再后來,謝枋得把這心愛之物送給了好友文天祥,文天祥又在這塊硯臺上留下了自己的硯銘:“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币粔K硯石,一句圣人言錄,三位名人的故事,深入詮釋了“不磷不緇”這一成語的深刻內(nèi)涵。
成語“不磷不緇”,從結(jié)構(gòu)上看屬于兩個偏正短語構(gòu)成的并列復(fù)合短語,意為磨不薄,熏染不黑。從使用上看,通常在句中用作謂語或定語。從修辭學(xué)上看,這里使用了比喻,把一個人的品質(zhì)比喻成堅硬的石頭和不被沾染的絲織品。成語“不磷不緇”常常與“持堅守白”合用,來表現(xiàn)一個人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這與“出淤泥而不染”有相似之處。
初見“不磷不緇”,人們大都以為出自“坊間”?!熬l”很容易讓人想到“絲織品”(這里其實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被染黑”),“磷” 則容易讓人想到“礦物”(這里其實是動詞,意為“被磨薄”)。根據(jù)上面的內(nèi)容,當(dāng)然容易將此成語理解為“不開采礦石,不紡織絲織品”,形容一個人十分懶惰。倘若這樣去理解“不磷不緇”,就會貽笑大方。
我們知道,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短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要想深入理解它,非得求根溯源,明曉其出處不可。讀者在閱讀時,對成語切不可望文生義,主觀臆斷。
成語“不磷不緇”帶給我們的不僅有鮮活的語義,更有那種“不為環(huán)境所改變的”高尚情操。請看看古代仁人志士言錄:“不以窮變節(jié),不以賤易志”“履富貴不淫,處貧賤而不戚”“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由此看來,不磷不緇的精神對一個人來說至關(guān)重要,小而言之,管住自己,不為物欲所惑;大而言之,堅守氣節(jié)與大義,清白做人,干凈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