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 盧 斌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受其影響,各中職院校的課堂教學方式也正在由傳統(tǒng)教學向信息化教學轉變。本文闡述了基于“三段遞進式”的中職汽修專業(yè)技能教學課堂。而如何將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教學中,并利用信息化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資源和更多交互形式,是教學中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三段遞進式”的教學課堂重構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將其分為課前學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學習等3個主要階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學習,還關注學生在課前、課后的學習情況,力求達到做足課前、做實課中和做優(yōu)課后;利用信息化等手段為學生充實課堂教學資源,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以學生為本,采用師生互動的學習模式,注重教學過程,形成可視、多樣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建構新知,實現平等交流和自主互動的教學效果。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fā)展的前景。”
新技術催生新挑戰(zhàn),信息化教學模式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在信息化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協(xié)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在現有的中職汽修專業(yè)教學中,教師雖然或多或少地利用了信息技術手段,但“以學生為主體”的信息化教學內涵沒有深入到教師的內心,因此,中職汽修專業(yè)信息化教學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更高水平推進。
以中職汽修專業(yè)《汽車發(fā)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中的“活塞環(huán)間隙測量”技能任務為例,該任務既是對活塞環(huán)理論知識的升華,又是高二年級學生參加的汽車維修工(中級)技能考試的必考項目之一,是活塞連桿組拆裝與檢測中的重要任務,同時還是汽修專業(yè)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汽車維修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必備的技能之一。
本教學任務實踐性較強,而教材的理論性也很強,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依據“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yè)教育理念,緊貼“互聯網+”思維,借助移動教學平臺、微課、問卷星、視頻和螢石云視頻監(jiān)控等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驅動,以情境激趣,以資源促學,讓學生多形式、分梯度、錯時空、多場地、有針對性地學習,同時課堂強調規(guī)范,重視職業(yè)素養(yǎng)的形成。
教學采用小班化分組教學,分成4個小組,進行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更有趣、更有競爭性。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可借助信息化工具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整個教學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即課前學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學習,開展遞進式教學,力求做到“做足課前,做實課中,做足課后”的教學理念。
為了實現課堂的翻轉,教師在新課前2周制作好教學資源包,并將工作任務書、微課、“問卷星”課前測試題、操作視頻等學習資源上傳至云平臺,在檢測臺架上張貼操作演示二維碼。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有目的性地對工作任務進行預習,同時能自學簡單的理論知識和檢測步驟,最終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在課前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完成工作任務書中的“課前準備”和“計劃”,教師通過批閱工作任務書,能夠發(fā)現學生對該任務的認識及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設計出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開展工作任務的學習。
信息化教學模式打破了學生以往只能在教室學習的模式,學生借助信息通訊工具可在圖書館、寢室、實訓
基地等多種環(huán)境下進行自主學習。遇到問題后可在學習資源中尋求解決方案或通過在線咨詢的方式獲取知識;還可在網上預約完成初步的實際操作項目,并將操作視頻上傳至云平臺。
以“活塞環(huán)間隙測量”為例,依托云平臺、課前學習二維碼、問卷星測試平臺讓學生開展課前自主學習,帶著疑問進入課堂,實現做足課前的教學理念。相關二維碼見表1所列。
3.2.1 引入案例,導出任務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情,用教師親身經歷的汽車故障案例刺激學生的神經,使學生明確本堂課內容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思考,同時也引出本課任務。
以“活塞環(huán)間隙測量”為例,情境引入案例為一輛上汽大眾途觀車進入維修車間,客戶反映該車出現機油消耗嚴重,加速無力,排氣管冒藍煙等故障現象,維修人員更換活塞環(huán)后,車輛恢復正常。再配合實際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強烈興趣,并讓其認識到所學知識的用處。
3.2.2 微課展示,修訂計劃
通過微課展示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再結合收集到的資料,經小組討論再到集體討論,最終確定測量方案。學生從“做什么”到最后形成“怎么做”的成果,由始至終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起著主體的作用,而教師則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討論學習,實現了課堂的翻轉。如此設計不但實現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而且讓學生逐漸意識到集體智慧的強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表1 各平臺二維碼
為了規(guī)范學生的操作流程,通過操作步驟排序、檢測步驟競賽等形式完成活塞環(huán)間隙的測量流程,瞬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為下一步的實際操作做了鋪墊。小組競賽的引入,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的時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3.2.3 分組實踐,過關測量
將整個任務細分成一個競賽、三個子活動,猶如游戲闖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微課、維修手冊等資源使操作步驟序化,利用瑩石云視頻監(jiān)控全程攝像機錄技能操作流程,便于課后復盤。教師及時批改工單,實現了教師評價,在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體現了反饋的及時性原則。用“四工位法”對每個學生進行分工,有操作員、協(xié)助員、記錄員和評分員,明確職責,讓每個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都有任務。而教師巡視全場,利用希沃授課助手APP記錄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用電腦同屏投出,并給予一定的指導。下面以“活塞環(huán)間隙測量”為例進行闡述。
圖1 問卷星二維碼
(1)知識競賽。掃描二維碼,完成“活塞環(huán)間隙測量”技能課中的在線測試。學生通過掃描問卷星二維碼(圖1)進入測試頁面錄入答題結果,提交測試卷。隨后教師公布答案,由學生自行對答錯的試題進行鞏固,并規(guī)范工量具的選用。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公共平臺即時掌握學習數據,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同時進一步鞏固學生在實施任務前對測量的步驟、注意事項和檢測工量具選用情況。
(2)活動一:活塞環(huán)端隙的測量(圖2)。學生動手測量活塞環(huán)端隙,要求完成任務卡上活動一的任務,按照每小組4人進行實操,4人各司其職。認為已經掌握測量方法的學生先當“操作員”進行操作;“輔助記錄員”將剛才制定的操作步驟報給“操作員”并將測量出的數據反饋到問卷星系統(tǒng)中,“評分員”則按照評分標準進行打分,“過程拍攝員”則手持平板電腦記錄“操作員”課堂實際檢測視頻。學生完成活塞環(huán)端隙測量,并上交工作任務卡給教師批改。
利用螢石云視頻監(jiān)控軟件,將活塞環(huán)端隙測量過程投影到大屏幕,方便所有同學清晰觀看,為準確檢測起到關鍵作用,從而化解了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3)活動二:活塞環(huán)側隙的測量(圖3)?;顒右贿^關的小組則進入活動二,此時小組成員崗位輪換,“操作員”變?yōu)椤斑^程拍攝員”,“輔助記錄員”成為“操作員”,“評分員”變?yōu)椤拜o助記錄員”,“過程拍攝員”成為“評分員”;并要求完成活動二上的任務卡,查閱標準數值,對測量數據進行分析。
崗位的輪換,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情做,體現出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不同崗位,學生扮演的角色不同,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4)活動三:活塞環(huán)背隙的測量(圖4)。同樣的,完成活動二任務的小組崗位輪換后進入活動三,假如還沒掌握活塞環(huán)背隙測量的同學,可以觀看微課,掌握背隙計算方式:活塞環(huán)槽的深度與活塞環(huán)(氣環(huán))的徑向寬度的差值,從而突破難點。總結學生在檢測過程中出現的共性的問題,利用希沃授課助手APP同屏投出,并進行指導。
圖2 活塞環(huán)端隙測量任務卡(截屏)
圖3 活塞環(huán)側隙測量任務卡(截屏)
圖4 活塞環(huán)背隙測量任務卡(截屏)
利用微課、視頻監(jiān)控等信息化手段,讓教學難點可視化,反復學習,從而進一步突破了教學難點。
3.2.4 歸納總結,交流評價
強調過程和多元化評價,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進行評價,肯定學生嘗試的結果,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同時鼓勵全體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提高評價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通過比較自評、互評及師評之間存在的差異,可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積累經驗。
3.2.5 布置作業(yè),整理工位
布置個性化作業(yè),引導學生課后學習,既關注了所有學生成長,又提供了學生進步的平臺,對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可給予一定的虛擬貨幣——“汽修幣”作為獎勵。學生可以使用“汽修幣”邀請教師對其進行專項指導,鞏固知識和技能,學習新技能。這對表現一般的學生也能起到一種激勵作用,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努力。
工位的整理是對汽車維修人員的基本要求,這里強調整理工位,可讓整個教學過程形成體系,與實際維修作業(yè)形成對照,讓學生養(yǎng)成有始有終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課堂教學完畢后,整個教學項目還沒有最終結束。為了實現做優(yōu)課后,應圍繞課后作業(yè)開展學習。教師將考核信息及課堂存在的問題通過云平臺進行反饋,發(fā)布“二維碼”作業(yè),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一步鞏固知識和技能,并拓展知識面;通過查看課中的評價表和操作視頻進行反思學習,進一步認清自己的優(yōu)勢和弱勢。教師要跟蹤學生的課后學習情況,對學習任務單和課后作業(yè)進行及時批改,通過交流平臺反饋問題,并指導下一個任務的學習,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另外,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繼續(xù)開放中職技能大賽平臺,提高技能水平,培養(yǎng)學生工匠精神,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競賽中。
將課堂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3大部分,延伸了課堂的長度;分組實踐過程中有4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小步子、有梯度的設計,挖掘了課堂的深度;問卷星、螢石云視頻監(jiān)控、平板電腦等手段的應用,保證了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整個學習注重過程,強調規(guī)范,注重素養(yǎng)。
采用工作任務驅動,以檢測活塞環(huán)間隙為主線,采用問卷星、微課、瑩石云視頻監(jiān)控等多種信息化手段讓教學問題聚焦,讓技能操作留痕,讓操作步驟有序化,讓規(guī)范標準清晰化,讓操作經驗共享,學生學在其中,用在其中。
結合現代學生特點,開展體驗式的多元學習型課堂,與同伴競技、利用信息化手段呼應學生學習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有興趣,就能提高,就會出彩。
三段遞進式的課堂教學是適應現代中職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拓寬了課堂的長度,實現了課堂的翻轉。隨著教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教學模式在各科教學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相融合,開發(fā)更多的新型學習資源,制定更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