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創(chuàng)作的第一本小說《理智與情感》因文風的獨特、語言能力的嫻熟,受到眾多讀者關注與追捧。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語言學學科和翻譯學學科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正因此,《理智與情感》人物個性語言翻譯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本文主要就《理智與情感》人物個性語言翻譯作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理智與情感》;人物個性語言翻譯
作者簡介:孫佳(1982.2-),女,吉林大安人,碩士,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2
引言:
簡·奧斯汀不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而且文風優(yōu)雅,這也是她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独碇桥c情感》是簡·奧斯汀小說中的杰出代表,不僅表現(xiàn)出相當成熟的語言技能與寫作技巧,而且文風獨特,每個中文譯本版本都備受關注,尤其是小說人物個性語言翻譯更是獨具特色,具有較強的探討價值。
一、《理智與情感》的作者簡介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汀創(chuàng)作的小說。作者雖沒有在正規(guī)學校就讀,但通過翻閱與學習父親的文學藏書(父親從事牧師職業(yè)),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們一家都對流行小說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但多以庸俗消遣作品為主。少女時期,奧斯汀的主要習作就在于模仿這些流行小說,這也就是她作品中存在嘲諷基調的主要原因之一,20歲左右正式寫作,以長篇小說為主,共計發(fā)表六部,《理智與情感》出版于1811年,是她的創(chuàng)作第一部小說,隨后又發(fā)表了《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等等。
奧斯汀生活于鄉(xiāng)村小鎮(zhèn),環(huán)境舒適宜人,平時接觸與相處的人物都是性格和藹的牧師與地主等,所以,在進行作品創(chuàng)作時不會記錄規(guī)模較大的社會矛盾。奧斯汀具有良好的觀察力,能夠全面地看待問題,通過自己的觀察,真實客觀的描繪了自身周圍天地,多以美好的愛好與婚姻為主,她的作品相較于其他作者作品而言存在一定的喜劇性,對讀者具有較大的吸引力,這種戲劇性在愉悅讀者身心的同時也對人們的弱點進行了嘲諷,如愚蠢、自私等。感傷小說與哥特式小說興起于18世紀末,但這類小說庸俗無聊,與奧斯汀小說存在較大的差異,即奧斯汀小說體現(xiàn)了新的創(chuàng)作思想,對中產階段現(xiàn)實生活與原始自然環(huán)境進行了描述。奧斯汀小說肯定并繼承了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對假浪漫主義潮流進行了抨擊,在一定程度上為現(xiàn)實主義小說發(fā)展鋪墊了良好的基礎,雖然她作品的深廣度還有待提高,但在庸俗風氣改變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對英國小說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就以《理智與情感》來說,這部小說是奧斯汀以女性為題材采用諷刺藝術手法進行的創(chuàng)作,不僅將諷刺藝術貫徹于整個小說,而且抨擊了假浪漫主義潮流,以敏銳的洞察力、詼諧的筆調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年輕一代人的愛情故事。小說情節(jié)充滿戲劇性,同時人物個性語言更具特色,引人入勝。因此,探討《理智與情感》人物個性語言翻譯具有重要價值。
二、《理智與情感》人物個性語言的翻譯
(一)關注原文與譯文的關系,體現(xiàn)翻譯完整性
德里達強調翻譯需要在注重原文的同時重視譯文,即關注二者之間的關系,《理智與情感》人物個性語言翻譯也不例外。讀者在創(chuàng)造中扮演著主體角色,通過分析與理解原作,促進原作與譯本的轉換。
例1:小說第一卷的第二章,約翰 · 達什伍德夫婦針對繼母與妹妹資助問題進行了討論,在討論過程中,他兩互相配合,一個蠻不講理,一個百依百順,在丈夫表示在繼母在世期間應給予生活補貼時,他的夫人強調:“but if you observe, people always live forever when there is any annuity to be paid them.”
譯文一:不過,你留心觀察一下,人們總是永遠活著當有年金支付他們。
譯文二:不過,你留心觀察一下,人要是能領到一點年金的話,總是活個沒完沒了。
譯文一與譯文二都將“Observe”翻譯成“留心觀察”,該詞語在英語中的意思是注視,這種翻譯不僅忠實了原文,而且體現(xiàn)了作者意圖;但譯文一中的后半句翻譯屬于直譯,即依據字面意思進行翻譯,譯文二中的后半句翻譯則與人日常生活中的說話方式相符合。
例2:But hitherto the continuance of his preference seemed very uncertain,and the reservedness of his manner towards her contradicted one moment what a more animated look had intimated the preceding one.
譯文一:但到目前為主,他對她的偏愛是否繼續(xù)存在,似乎非常不確定,他對她的態(tài)度冷熱不定,時而熱情時而冷淡。
譯文二:但是迄今為止,愛德華是否仍然愛著她還很難說,他對她的態(tài)度搖擺不定,前一刻含情脈脈,一會兒又變得含蓄冷淡。
譯文一對“the continuance of his preference”的翻譯為“對她的偏愛是否繼續(xù)存在”,屬于直譯;譯文二中的翻譯為“是否仍然愛著她”,顯然,作者在翻譯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以達到補充原作,提高讀者理解的目的。每位譯者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理解翻譯能力,對于同一段話,不同的譯者會在了解與掌握原文化的基礎上依據原作內容與自身翻譯偏好及對語句理解進行差異化版本創(chuàng)作。
(二)考慮譯者主體性地位,體現(xiàn)譯文多元化特征
從某種程度上說,翻譯是事物多元化和文化雜質趨向的重要代表,譯本特色明顯,且呈現(xiàn)出一定的復雜性。翻譯策略雖然對文本效用、文化話語、文本主題與慣例具有較大的依賴性,但這種依賴并非一成不變的,一般隨著相關影響因素而發(fā)生變化,這種體現(xiàn)出強烈哲學思考特征的翻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翻譯標準的辯證觀,文本與文本之間存在彼此沖擊、相互影響與吸收的關系。
例1:達什伍德二女兒瑪麗安是一位聰明,懂得處世有才華的人,但做事比較毛躁,喜歡用夸張的語言或動作進行情感表達,幸福時會高興得失去常態(tài),傷心時也會心如刀絞。她十分熱愛自己的家人,她的姐姐喜歡愛德華,所以當她聽到愛德華朗誦威廉姆的詩(威廉姆是浪漫主義抒情詩人),對她的母親的說道:“But it would have broken my heart had I loved him, to hear him read with so little sensibility.”
譯文一:但如果我愛他,他讀得那么不敏感會傷了我的心。
譯文二:但如果我愛他,聽他讀得那么乏味無趣,我的心都要碎成一瓣一瓣了。
愛德華的這種肅然乏味的讀詩語調得到了瑪麗安的否認,并影響到了她的情緒。譯文一對“it would have broken my heart”的翻譯為“它會傷了我的心”,屬于直譯,口吻具有一定的正式性;譯文二中的翻譯“心都要碎成一瓣一瓣了”是一種比較隨意的聊天方式,形象生動地表述了瑪麗安情感表述較為夸張的個性特征。
例2:“I'm afraid",replied Elinor, "that the pleasure-ness of an employment does not always evince its propriety.”
譯文一:“我恐怕使人感到幸福的事并不總是可行性的事情吧?!卑@蛑Z回答。
疑問二:埃莉諾回應說:“怕只怕,做一件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并非總能肯定它是合適的。”
由此可見,不同譯者對同一句話的翻譯語氣與口吻存在一定的還差異,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譯者的理解能力與翻譯習慣不同。譯文一的翻譯口吻具有一定的正式性,考慮到了原作思想,譯文二的翻譯口吻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說話方式較為一致,但從整體上來說,這兩個譯本帶給我們不同的原作認識,體現(xiàn)了譯本多元化特征。相關翻譯理論強調,在了解各譯者主體性的基礎上維持原作完整性與譯文整體性,對譯者能動性發(fā)揮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在《理智與情感》中,不同的譯文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其不存在不足之處,只能說各有突出之地,任何譯文都具有有效性與實用性但也不能獨領風騷。這種考慮譯者主體性地位,體現(xiàn)譯文多元化特征的翻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廣大學者對翻譯標準的思考,所以,探討《理智與情感》人物個性語言翻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三、結論
總而言之,《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汀創(chuàng)作的第一本小說,無論是文風還是語言技巧都相當成熟,吸引著廣大讀者,通過探討小說人物個性語言翻譯,不僅可以進一步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思想,而且對翻譯研究的發(fā)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探討《理智與情感》人物個性語言翻譯,在語言學學科和翻譯學學科交流越來越頻繁的今天,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安昊; 孔德麟.主位推進在英漢語篇翻譯研究中的應用——以《理智與情感》的兩個中譯本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08).
[2]梁心愛.從德里達的“Relevant翻譯”思想談《理智與情感》的翻譯[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