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瑩徽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的一篇現(xiàn)代散文,選編入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二。對于《故都的秋》的教學,目前學界多從秋聲、秋色、秋味角度對秋景圖的分析去體會作家筆下故都秋景的“清、靜、悲涼”,進而從“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角度引入對作家“悲涼”心境的探討,多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作者的愛國之情,但對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家園之感”多有忽略。筆者認為,30年代的“故都北平”對作者郁達夫來說,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更是其內(nèi)心獲得休憩的“精神家園”。
本文在對文章進行細讀的基礎(chǔ)上,聯(lián)系郁達夫的早年經(jīng)歷,及他的《北平的四季》等作品,深入解讀《故都的秋》中蘊含的作家對北平所懷有的“家”的深情。
一、“家”的悠閑輕妙
郁達夫在《北平的四季》中,曾寫道:“中國的大都會,我前半生住過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數(shù);可是當一個人靜下來回想起從前,上海的鬧熱,南京的遼闊,廣州的烏煙瘴氣,漢口武昌的雜亂無章,甚至于青島的清幽,福州的秀麗,以及杭州的沉著,總歸都還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時候,當然還是北京——的典麗堂皇,幽閑清妙。”這里,作者除了寫北平作為過去皇城的“典麗堂皇”外,還寫了故都的另一個特點:悠閑輕妙。
關(guān)于北京的“悠閑清妙”,這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可以窺見一斑。作者在文中寫道:“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往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笨峙乱仓挥谢食歉氖忻癫艜羞@品茶的悠閑吧。也只有閑暇的、住在皇城根底的人才有足夠的底氣去“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
二、“家”的鄉(xiāng)土性
30年代的北平受外敵的入侵,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加上軍閥混戰(zhàn),更是動蕩不安。在此之前,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的主要陣地,吸引了很多的現(xiàn)代文學大家匯聚北京。近年來,隨著對“30年代文學視野中的北平形象”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文章中指出很多的現(xiàn)代文學大家和北平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有學者就曾經(jīng)指出:北京是“位于鄉(xiāng)村—城市連續(xù)帶中間地段的一個傳統(tǒng)城市,位于小城鎮(zhèn)(如魯迅的魯鎮(zhèn)、沈從文的邊城、師陀的果園城)和現(xiàn)代大都市(如上海和后來的香港)之間?!薄氨本┳鳛橐环N文化的共同體,替代了中國的國家與文化地位,成為中國文人的精神故鄉(xiāng)。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北京也是一個想象中的城市。既負載著真實的物理空間,同時又被文學建構(gòu)成一種文本形象?!币虼耍谶@些文本形象中,北平事實上成了作家們心中的第二故鄉(xiāng),也成了他們的精神家園。
這在很多作家的文章中可以找到線索。如在老舍筆下的直接抒發(fā)“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的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我之愛北平也近乎這個”。這是一種愛到深處最無言的愛。周作人也曾飽含深情地寫到:“北平于我的確可以算是第二故鄉(xiāng),與我很有些情分?!倍茏魅艘簧拇蟛糠謺r間,都是在北平度過的,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其對北平文化的情有獨鐘。此外,謝冰瑩、俞平伯等作家的散文中都流露出對北平的無限依戀??梢哉f,“北京繼承了中國古代那種地道的。非商業(yè)性的倫理道德,上海則是它的反面”。
當時受過歐風美雨洗禮的現(xiàn)代作家一方面渴望建立新文學,倡導自由、民主、平等。但受時代的局限,多數(shù)現(xiàn)代作家都苦于找不到出路,精神上處于一種漂泊無所托的狀態(tài),再加上國家此時面臨內(nèi)憂外患的困境。因此,對于多數(shù)現(xiàn)代作家來說,追求精神棲息的家園便成了他們內(nèi)心最真實的訴求,也形成現(xiàn)代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個追求精神家園的暗流。
作為曾經(jīng)留學日本的郁達夫,就曾經(jīng)體驗過這種孤獨。他的散文都是“自我的表現(xiàn)”,而且是“自敘傳”式的自我表現(xiàn)。我們讀郁達夫的散文往往能感受到他的孤獨,而從他的小說中,我們則更能體會到一種“零余者”的被排斥感。所以,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北平對郁達夫來說,不僅是一段時間的短住,也是其心靈的棲息地。
三、“家”的人情味
郁達夫曾寫到北平是一個“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鄉(xiāng)村的景象之田園都市”??梢姳逼郊挠枇似鋸娏业娜宋那楦泻臀幕楦?。在這里他可以找到陶淵明“復(fù)得反自然”的喜悅,可以找到“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田園生活樂趣。在《故都的秋》中,這樣的田園風景俯拾皆是,從牽?;ā⑶锊?,到落蕊,到掃街的掃帚,到秋蟬,再到秋雨、秋果,郁達夫筆下的這些秋景簡直可以構(gòu)成一幅田園風景畫了,這田園風景畫不僅有風景,更有人情。在北平,不僅田園景色是閑適的,連這里的人們都是“閑人”。在《故都的秋》中,一陣秋雨過后,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在這一問一答中,并沒有傳遞出什么有價值的信息,只是這樣簡單地重復(fù)著一個意思,但這其中蘊含著的是都市閑人之間的情誼,還有皇城根底的人特有的腔調(diào),這是老北平人才會有的閑聊。在這北京人的“閑聊”中,雖然我們感受不到實際的意義,但卻能感受到北京人之間濃厚的人情味。這富有人情味而又有田園風景的北平自然成了郁達夫心上眷戀的“家”。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無論是故都的自然風物還是人文景觀,都具有“家園”的氣息。正是這故都北平讓郁達夫的心靈在風云激蕩的年代里得以一時的休憩,也因此在文章里我們可以感受到郁達夫?qū)τ诒逼阶鳛椤凹摇钡纳钌畹木鞈僦椤T诮庾x課文時,除了分析“故都北平”背后蘊含的作者的愛國深情、憂患意識,更應(yīng)該去發(fā)掘“故都北平”中深潛的作者對精神家園的追尋,也只有這樣,我們對課文才會有多元立體的認識,也更有利于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作者通聯(lián):天津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