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摘 要:德國歷史學派“歷史的方法”從德國自己的民族實際出發(fā)研究經濟學,強調經濟研究的國度特殊性。同樣,中國民族經濟學的研究也應強調國度特殊性,即研究主體的國度性和研究對象的國度性。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是中國民族經濟學研究的一部分,其國度特殊性體現在研究對象人的特殊性上。人的特殊性包括如民族所處地理環(huán)境、擁有的自然資源、所屬文化氛圍等方面。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要突出研究對象的主體特殊性,即民族性。在方法上,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方法論,借鑒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歷史研究的方法,既要注重數理統(tǒng)計方法的應用,又要采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自始至終,我們應堅持民族性這個特殊性來研究少數民族經濟學,任何脫離民族主體去研究少數民族經濟的觀點都是要受到質疑的。
關鍵詞:歷史學派;國度性;民族經濟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8)08-0085-03
19世紀40年代,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德國產生了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學派——歷史學派。德國歷史學派從國度特殊性的角度來研究現實經濟問題,認為國家與國家間沒有共同的歷史,也不存在共同的規(guī)律。歷史必然會對現實造成影響,這種影響是一個自然發(fā)展的過程,其發(fā)展結果都有其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歷史學派“歷史的方法”要從歷史發(fā)生過的事實去歸納、比較、綜合、推理,在此過程中要采取多種研究方法,而其核心就是以國度特殊性的視角去研究問題,而國度特殊性是歷史的反映,也必然影響歷史的發(fā)展。
一、“歷史的方法”強調國度特殊性
德國歷史學派強調國別和歷史,否認一般經濟規(guī)律,突出德國的特殊歷史條件,采用針對特殊國度經濟狀況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歷史學派的“歷史的方法”。我們之所以要突出歷史學派在經濟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我們是從一般與特殊的辯證統(tǒng)一中來研究具體經濟問題的,而這種統(tǒng)一又是長期歷史演化的結果。李斯特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學派的先驅,就在于他對歷史的重視,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是其特殊歷史條件造就的,所以他稱自己的體系為“國家經濟學”。
舊歷史學派代表人物羅雪爾運用和擴展了“歷史的方法”,他認為哲學和數學方法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輔助方法,不能解決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和主體問題,而觀察和類比是“歷史的方法”中值得借鑒的方法。在《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中,他認為經濟發(fā)展是獨特的,不可能有脫離主體而普遍適用的規(guī)律,僅存在共同的經濟形式。
新歷史學派的“歷史的方法”是德國歷史學派的延續(xù),在方法上,承繼了歷史學派的“歷史主義方法”,即強調了不同國家的特殊性。新歷史學派“歷史的方法”的主要代表就是施穆勒的“歷史歸納法”。他認為,所謂歸納就是從個別的論斷里找出根本的法則,而個別的論斷主要是靠觀察和經驗得出,他不承認一般的經濟規(guī)律,而強調對歷史的歸納。他認為,歷史的過程是現實過程的前提,要對現實經濟過程中的因果關系得出合理的認識,就必須對歷史的過程進行研究,從研究歷史的已知現象得出的結論推斷現實。無論是舊歷史學派,還是新歷史學派,都一致強調歷史的特殊性和“歷史的方法”,從一定意義上說歷史的特殊性就是國度的特殊性。
二、國度特殊性與中國民族經濟研究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在歷史的某一階段,在某一特定國家,對國度性研究將是必然選擇。通過對若干國家在特定社會形態(tài)、歷史階段的國度特殊性、經濟矛盾的研究,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世界一般性經濟規(guī)律。
中國民族經濟研究具有國度性,其國度特殊性體現在主體的特殊性、地域的特殊性、文化的特殊性、經濟差異性等方面。在研究各國民族經濟學時,李斯特將他自己的體系稱為“國家經濟學”,施正一也曾寫過《中華民族經濟學》一書。在中國國度特殊性前提下,主體的特殊性是最為重要的內容,主體的特殊性體現在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民族演變歷史的復雜性中。費孝通先生曾經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運用人類考古學的方法對此做了詳細論述。
如果說國度特殊性體現在主體的特殊性、地域的特殊性、文化的特殊性、經濟特殊性等方面,那么其根本就在于主體的特殊性上。從國家間關系層面看,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民族,如德意志民族、大和民族、中華民族等,德國歷史學派代表著德意志民族的利益,研究德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從國家內部關系層面看,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是中國民族經濟研究的一部分,其特殊性也體現在主體的特殊性上。
主體的特殊性就是人的特殊性。人作為社會經濟的主體,是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的條件,人的因素應該是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重點研究。而且對于少數民族經濟研究來說,不能把它作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因素對待,而是應該把它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探討,也包括對少數民族的研究。對于民族經濟研究來說,人的因素同其他經濟因素相比地位尤為突出,而對于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來說,人的因素及其矛盾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對象。
三、國度特殊性對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啟示——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對象的主體特殊性
在中國民族經濟研究中,國度特殊性既體現在研究主體的國度性方面,又體現在研究對象的國度性方面。中國民族經濟學的主體,從國度性上說,是中國存在的各個民族的人,統(tǒng)稱為中華民族。民族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作為主體的勞動者,并且是具有自主意識的勞動者。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是中國民族經濟研究的一部分,它的國度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上。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的研究對象,是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這一官方界定是否合理不需要爭論,因為它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否定它或重新界定它都會造成不必要混亂。從研究對象主體來說,55個少數民族分屬于不同語系,有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的民族只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與自己語言相一致的成熟而獨立的文字,這種語言文字上的復雜性要求研究者通曉各民族語言。民族構成的復雜性導致中國特有國度歷史的民族主體演化發(fā)展進程的特殊性。
從主體的地域性來說,55個少數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區(qū)域,氣候條件、自然條件、民族特性都是不同的,這導致其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隨著人口的遷徙和流動,同一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區(qū)域,同一區(qū)域生活著不同的民族,對于有關民族的數據統(tǒng)計越來越難。所以對于民族經濟的研究,一種是與區(qū)域經濟重合的,一種是與民族學、人類學重合的;所采用的方法,一種是偏向數理統(tǒng)計的實證分析,一種是偏向田野調查的實證分析。這種地理與自然分布的復雜性體現了中國特有國情下的數據統(tǒng)計標準的特殊性。
此外,中國少數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各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就使得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而這種特殊性,又需要我們區(qū)別對待。所以,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特殊性體現在各民族的特殊性上,從民族視角去研究經濟問題是解決現階段民族聚居地區(qū)經濟問題的有效手段,體現了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路線。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上,我們必須考慮民族因素,并把它作為主要因素,但要上升到學科理論角度上,我們必須運用系統(tǒng)抽象法,剝離出少數民族經濟的共性及其特殊性,建立范疇體系,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論證。
四、歷史學派“歷史的方法”對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的啟示
歷史學派“歷史的方法”是站在本民族角度研究問題。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過程中,由于強調主體特殊性的研究,所以一定要界定清楚“我者”和“他者”的界限。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應站在民族主體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問題,而不是“他者”的主觀臆斷,這對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尤為重要。同時在方法上,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強調“我者”的主體性,制定政策措施都應以“我者”為著眼點、為對象,而不是“他者”的主觀意見,或者是運用一般性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民族的特殊問題。
歷史學派“歷史的方法”強調根據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研究問題,歷史的過程是現實過程的前提。要對現實經濟過程中的因果關系得出合理的認識,就必須對歷史的過程進行研究,用研究歷史的已知現象得出的結論來推斷現實。中國少數民族處在不斷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對其經濟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某一個歷史階段,而要研究各民族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所以強調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統(tǒng)計、歸納、推理。
歷史學派“歷史的方法”是對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所采用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舊歷史學派采用的“歷史分析法”和“歷史生理法”更注重對現象的描述,而新歷史學派采用的“歷史歸納法”和“歷史統(tǒng)計方法”是在掌握大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強調對數據的統(tǒng)計和分析。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過程中,既要注重數理統(tǒng)計方法的應用,也要注重對現象的描述,同時采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調查法等。因而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在方法上不僅要采用一般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而且要借鑒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羅雪爾.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劉永佶.政治經濟學方法史大綱[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4〕張紅梅.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發(fā)展政策研究——兼論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對民族經濟政策的完善和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
〔5〕李小平.國家民族經濟政策的波尾效應對邊疆多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影響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6〕馬占彪.抓住西部開發(fā)機遇促進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A].大開發(fā)探索——西部大開發(fā)青海大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
〔7〕陳春萍,葉幸男.中華民族精神與民族經濟發(fā)展[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
〔8〕馬興勝,陳之敏.西部民族經濟的發(fā)展與“本土文化”的關聯效應[J].商場現代化,2008,(09).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