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玲
[摘要]洛陽作為唐朝的東都,自古以來便是人們生活居住的繁華都城,而城外的邙山更是有名的風水寶地。唐人做什么都注重風水,他們認為為先輩選一個風水好的墓地能庇佑家族子孫后代。本文就洛陽唐墓中的有關(guān)風水體現(xiàn)作了一個整理研究。
[關(guān)鍵詞]洛陽 唐代墓葬 風水
一、洛陽地區(qū)的唐代墓葬
洛陽地區(qū)共有唐墓121座,共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初唐為7世紀前期至中后期共約60年,年代相當于高宗時期,這一時期的唐墓共8座,其中2座紀年墓;盛唐為7世紀晚期至8世紀40年代約50余年,年代相當于武則天、中宗、睿宗至玄宗后期,這一時期墓葬共35座,分別有19座紀年墓以及16座無紀年墓葬;中唐為8世紀40年代后段至9世紀初約六七十年,年代約為玄宗開元后期、天寶時期、至代宗、德宗,這一時期的墓葬共有45座,其中有18座紀年墓,26座無紀年墓葬,還有一座有紀年但墓主名字模糊不清的墓葬;晚唐為9世紀初至10世紀初約百年,年代為憲宗、穆宗至唐末僖宗,這一時期的墓葬共有33座,分別為17座紀年墓與16座無紀年墓葬。
二、唐墓中的風水觀念體現(xiàn)
風水是中國人探討與人類生與死相關(guān)的“宜忌”、“吉兇”的一種數(shù)術(shù),也是古代社會人們普遍信仰的行為法則。與風水相關(guān)的術(shù)法經(jīng)歷了秦漢魏晉四個朝代,最終在唐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風水理論。在唐代,卜宅兆的觀念深入人心,當時的官方禮典也將其奉為準則,《唐六典》云:“凡陰陽雜占,吉兇悔吝,其類有九,決萬民之猶豫:一曰嫁娶,二曰生產(chǎn),三曰歷注,四曰屋宅,五曰祿命,六日拜官,七曰祠祭,八曰發(fā)病,九曰殯葬。”《大唐開元禮》記載,唐朝不論官員還是庶人,死后都要“卜宅兆(六品以下筮宅)、卜葬日(六品以下筮日)”,并詳細記載了其占卜過程,把選擇葬地當做典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寫入了禮典。
(一)葬地的選擇
洛陽的唐代墓葬大都分布于邙山周邊和洛陽南郊的龍門鎮(zhèn)。
邙山墓地背倚邙山山脈,面前伊河與洛河兩河相匯水流平緩,這是中國傳統(tǒng)風水觀念中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史載玄宗時代的風水師僧泓就曾對張說提到:“貧道近于鳳棲原見一地,可二十余畝,有龍起伏形勢。葬于此地者,必累世臺座?!币酪旋埫}起伏形勢的宅葬之地即為大吉之地,而龍脈在風水學中即指山水的連綿走勢,這都是邙山墓地所具備的。而邙山與洛陽的風水形勝在正史中也有記載,《新唐書?地理志二》便稱:“都城前直伊闕,后據(jù)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碧拼娙藦埣苍鬟^一首詩《北邙行》來形容邙山墓地的繁忙景象,表達人們對葬于風水寶地邙山的向往追求。
龍門鎮(zhèn)是位于洛陽的另一處風水寶地,如果說邙山是當時世人們向往的墓地,那么龍門鎮(zhèn)便是唐代貴族們所向往的安息之所。在龍門鎮(zhèn)東南2公里是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東面是緩緩流淌的伊河,西面是風景秀麗的龍門西山(唐代曰萬安山),北面約5公里是隋唐東都洛陽外郭城南門定鼎門故址,唐代的上層貴族多葬于此。
(二)遷葬與歸葬
唐人對風水的追求是普遍現(xiàn)象,如《趙臣禮墓志》稱其于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卒于武威郡,千里歸葬于洛陽,“……乃合宗族子弟與家臣室老,爰請龜筮,謀通鬼神,啟口馬之秘書,得白鶴之勝地。以天寶六載十一月十二日,卜遠于河南縣伊汭鄉(xiāng)之原,其合禮也”。由于長距離的歸葬以及對吉兆的看重,趙府君從死亡到安葬經(jīng)歷了40多年,可見唐人對追求吉兆的執(zhí)著。
洛陽唐墓中遷葬與歸葬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沒有紀年的墓葬無法考證其歸葬與否,因此我們并不對其進行考察。洛陽地區(qū)56座紀年墓中就有10座遷葬墓,20座歸葬墓,共占紀年墓總數(shù)的53.6%,多于半數(shù)的紀年墓均存在歸葬或遷葬現(xiàn)象,這更加說明了唐代遷葬與歸葬的流行以及對風水寶地的看重。
(三)隨葬品中的風水體現(xiàn)
隨葬品存在這一事實本身,就代表了當時世人的喪葬觀念,他們奉行事死如事生的行為準則,堅信人死后到了冥間會過著和在人間一樣的生活,因此會給逝者準備與其生活相關(guān)的用品飾品等,好讓逝者在冥間也過著和在人間一樣的生活。本文主要從以下四類隨葬品來說明隨葬品中的風水體現(xiàn)。
(1)鎮(zhèn)墓獸、天王俑(武士俑)。鎮(zhèn)墓獸與天王俑(或武士俑)在唐代墓葬中代表了四神,目前,兩件天王俑(武士俑)和兩件鎮(zhèn)墓獸即為四神這一認識基本得到了學術(shù)界的認可。它們大多擺放在墓室進門處,為墓主人鎮(zhèn)守陰間宅邸,免受陰邪鬼物的侵擾。這說明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世間存在鬼神,為了親神而遠鬼,便在墓中擺放鎮(zhèn)墓獸與天王俑(武士俑),人們認為代表四神的它們能夠使邪鬼災(zāi)害遠離墓主從而使墓主在陰間的生活安寧,從而更好的庇佑人間的子子孫孫。
(2)十二生肖俑。十二生肖自其起源之時便與古代的天文歷法、陰陽五行學說、原始宗教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關(guān)。十二生肖俑分別對應(yīng)著十二地支,其作為隨葬品最常見的作用是用來辟邪,保護墓主人安寧,并為生者祈求平安、寓意永生的美好祝愿。其多做人身獸首狀,按照對應(yīng)的十二地支的方位放置于墓室四壁或小龕內(nèi),不同屬相的生肖俑往往代表著不同的固定方位。在洛陽地區(qū)的唐墓,如李景由墓,便出土了鐵質(zhì)十二生肖俑,關(guān)林盧氏墓也出土了陶質(zhì)十二時俑。
(3)玉器。玉器自古以來便被認為是能夠通靈的,早在良渚時期,人們便用玉琮來與神靈溝通。在洛陽地區(qū)的唐墓中也隨葬了一些玉制品,如洛陽關(guān)林59號唐墓中隨葬的玉石罐,洛陽關(guān)林盧氏墓中的玉柱,以及杏園唐墓群中宋禎、鄭夫人等墓中隨葬的玉石珠。
如果說鎮(zhèn)墓獸、天王俑和武士俑是為了避免陰邪物的侵擾,那么玉制品就是為了幫助墓主人升仙到達極樂仙境的輔助品?!洞筇菩抡Z》中曾說道:“玉潤而潔,能和百神,真之墓內(nèi),以助神道。”
(4)鐵牛、鐵豬?!洞筇菩抡Z》中說道:“鑄鐵為牛豕之狀像,可以御二龍?!T鐵為牛豕之狀像”是御地下土、水二龍之意,這是當時風水堪輿的一種說法。在偃師杏園唐墓群中,李存、李郁夫婦等的墓內(nèi)都放置有鐵牛和鐵豬,有的則只放置其中之一,如李廿五女墓。墓中放置鐵牛鐵豬與上述玉器是當時唐代的一種鎮(zhèn)墓術(shù),但這種鎮(zhèn)墓術(shù)目前而言只見于晚唐,至多不會早于武宗時期,目前發(fā)現(xiàn)的鐵牛鐵豬大多屬于安史之亂之后的產(chǎn)物。
(四)道教與風水
在洛陽市北郊發(fā)掘出的兩座唐墓是當時唐代道教徒的墓葬,其出土的墓志上寫著極具道教色彩的志文:“其靈真真以此為拯陽覆陰施大道之側(cè)五精變化安魂之德子孫獲吉諸殃永息急急如律令?!边@些巫道詞句充滿了招神拘鬼、移殃化吉的意味。在其墓志底座的方孔內(nèi)還保存有道教煉師燒煉的“丹藥”,可以辨認出有朱砂、云母、白色水晶和紫色晶體等。這些東西與鎮(zhèn)墓獸等一樣,放在墓中是為了保護墓主人的安寧,不過因為墓主人生前是道教徒,所以采用了獨具道教色彩的方式。
三、總結(jié)
唐代風水文化已經(jīng)深入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并且系統(tǒng)化和程序化了,連國家禮典都將其寫入成為人們?nèi)粘P袨榈臏蕜t。葬禮“事死如生”的原則表現(xiàn)了古人對祖先的尊重和儒家的孝道觀念,這種觀念也被帶入了對風水葬地的選擇,因為要讓祖先的靈魂遺骸得到安息,所以要選擇風水好的地方安葬,這也是邙山墓地如此受世人歡迎的原因,因為其風水好的原因有的人甚至不遠千里到邙山來下葬自己的祖先長輩。雖然我們無法知道當時的風水師是如何為逝者確定下葬日期時辰的,但筆者相信在風水觀念濃厚的唐代,人們的下葬日期時辰一定是經(jīng)過了卜算的。洛陽地區(qū)唐代墓葬有很多紀年墓,都有各自的下葬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