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衛(wèi)
[摘 要]歷史課程的設置是學生了解世界發(fā)展的主要途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高中歷史教師也逐漸開始改變教學模式,逐漸加強歷史材料的運用。歷史材料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歷史材料的運用,能夠有效增強高中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通過歷史材料增強高中歷史教學育人功能,高中歷史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收集歷史材料;將歷史材料與當前社會相結(jié)合,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設置思維碰撞,落實育人目標;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關鍵詞]歷史材料;高中歷史教學;育人功能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22-0076-02
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而隨著教育體系的改革,素質(zhì)教育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階段教育教學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也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歷史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思想和集體意識的主要手段。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加強歷史材料的運用,將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歷史材料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現(xiàn)階段的高中歷史教材大部分都是針對我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史進行描述,所以歷史教材本身的內(nèi)容比較枯燥,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不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將歷史材料融入高中歷史課堂之中,能夠?qū)⑷宋镄蜗蠡蚴菤v史故事更加清晰地展示出來,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歷史的學習之中,加強學生對歷史的了解。
(二)有利于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課堂氛圍比較枯燥,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不高,學習興趣較低,導致學生對于歷史的了解只局限于書本中的表面知識,不會主動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為了達到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打造充滿樂趣的學習氛圍,進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歷史材料的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的發(fā)生背景和原因,加強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當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為了確保課堂教學任務能夠順利完成,會加快知識的講解速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忽略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歷史材料的運用,并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材料的應用策略
(一)課前將所需的材料準備好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在課前將課堂所需要的材料準備好。選取的材料應該與教材內(nèi)容充分結(jié)合,在書本知識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加強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另外,歷史材料的運用,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人民版教材中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教師可以先準備有關洪秀全的資料,通過洪秀全的介紹引出當時的社會背景,加深學生的印象,便于學生更好地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的原因。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如果只是靠教師的講解,學生雖然對教學內(nèi)容有所了解但記憶并不是十分的深刻。教師可以收集有關辛亥革命的歷史材料,甚至可以將相關的影視作品提供給學生參考學習,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材料觀察了解到辛亥革命的全過程,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二)課中加強對于歷史材料的運用
在課堂學習之中,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的材料帶入課堂之中,在講解書本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這些課外的歷史材料。這種方式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尤其是對于一些抽象的歷史概念,課外材料的運用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在課后,為學生提供歷史材料進行復習
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就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對于高中歷史而言,由于知識點較多,比較復雜,單單靠課堂上的時間,學生并不能掌握所有的知識點。要想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記憶,需要學生在課下積極地對知識進行復習。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歷史材料,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幫助學生節(jié)省復習的時間,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利用歷史材料增強高中歷史教學育人功能的策略
(一)讓學生自主收集歷史材料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幾乎所有的事件都是真實存在的。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歷史材料。為了能夠選取出符合教材內(nèi)容的資料,學生首先需要對教材進行大概的了解,所以說學生收集材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
如學習《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相關的資料。學生可以針對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等進行資料的收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了解到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加強了對知識的記憶。而且學生收集的材料還可以運用到教師的教學之中,對教師教學內(nèi)容起到補充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材料,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對資料進行整理的過程中能夠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革新推動進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學生能夠了解到百家爭鳴是歷史上第一次的思想解放運動,其奠定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
(二)將歷史材料與當前社會相結(jié)合,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
在高中設置歷史課程,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歷史事件中吸取教訓,積累經(jīng)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qū)v史與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狀況相結(jié)合,引發(fā)學生的思想共鳴。
如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這段悲慘的歷史進行回顧,并選取出部分經(jīng)典的素材供學生閱讀。讓學生在對課外歷史材料進行學習的同時,引發(fā)情感共鳴,幫助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吸取教訓,積累經(jīng)驗,進而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同時還可以對現(xiàn)階段中國與其他各國的關系進行分析,讓學生對當前的政治形勢進行討論,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國家強大,人民的生活才能夠有所保障。
(三)設置思維碰撞,達到育人目標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舒適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在課堂中形成主動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主動交流,讓學生在對問題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歷史的認識,從而達到歷史教學的育人目標。
如在《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課前應為學生準備好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圍繞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點、弊端和影響等展開討論,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并且可以將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對比,加強學生思維的碰撞,將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來。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課外的歷史材料,將歷史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加強對歷史事跡的理解與感悟,促進學生思想的進步。
如在《一國兩制》一課的學習中,有些學生可能會對“一國兩制”的可行性存在質(zhì)疑。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課外的歷史材料,分別將港澳臺地區(qū)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大陸地區(qū)相比較,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我國實施“一國兩制”的原因和意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香港回歸和分割時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思考香港回歸的過程和回歸的意義。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一國兩制”實施之后我國的發(fā)展變化進行探究,尤其是人民生活所發(fā)生的變化,進而使學生對“一國兩制”有更深入的了解。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應當牢牢把握全面育人原則,善用歷史材料,增強育人功能。高中歷史教材中的事件和人物都是教師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重要素材。教師應在教學中加強對歷史材料的運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學習歷史中的文化精髓,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想要將高中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更好地展示出來,教師不僅要在課前準備充足的歷史材料,還要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地收集歷史材料,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落實育人目標,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明富. 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影視資料的選擇和運用[J]. 課程教育研究, 2012(28).
[2] 方茁厚.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落實情感教育的育人功能[J]. 教育實踐與研究(B), 2008(12).
[3] 姜春蓮. 中學歷史課程中人物教學與育人的研究[D]. 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6.
[4] 干偉. 基于育人功能的職業(yè)高中歷史教學初探[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5] 楊二蘭. 授人以智,育人以德[J]. 文教資料, 2016(5).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