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9000年前,先人播下了第一粒種子,人類停下了疾行的腳步,開始靜下心來,耕耘土地,從漫無目的轉變?yōu)轳v足定居。
糧食決定著人類的命運,一部人類史,幾乎就是一部與饑餓抗爭的歷史。在中國,不為糧食著急的朝代不多。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曾經問管仲,如何永保天下安寧?管仲回答:控制糧食!他還說:“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知守在粟?!币馑际羌Z食最終是決定一切的。
農耕文明持續(xù)了幾千年的中國百姓常常在糊口與難于糊口間徘徊。清朝初年之前的一千五百多年,中國的人口很少出現過巨量增長,最主要原因就是糧食供給限制。明末,白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進才使中國的人口出現迅猛增長態(tài)勢。
任何災荒對百姓而言都是致命的,由此引發(fā)的與統(tǒng)治者抗爭,直至天下大亂,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周而復始地上演著,流民災民因缺衣少食難以為生而造反起義也成了天經地義之事。
李自成嘯聚山林,率眾起義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餓瘋了,其時已經到了“人相食”的境地。饑餓之民,倘能得到一碗稀粥剩飯,絕對會將施舍者視為天底下最大的恩人。陜北本來就土地貧瘠靠天吃飯,如果再遇上天災,百姓幾無生路。學者杜君立在《明帝國的潰敗》中,引述了崇禎二年禮部郎中馬懋才奉命入陜調查,將沿途見聞寫成《備陳大饑疏》的內容,其中說到“ 臣鄉(xiāng)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觀音土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因為無糧,先是吃草籽,繼而吃樹皮,待到樹皮吃盡,只得吃觀音土!當年紅軍到達陜北的時候,因為自然條件太差,難以發(fā)展。據說當地的糧食畝產只有五六十斤。通過東征,紅軍才既又擴充了8000人的隊伍,又解決了幾年軍需問題。實際上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吃飽飯”依然是當地百姓最大的渴求?!胺收?,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就是當時流傳在陜北延川的一首民謠,家家戶戶都是糠菜半年糧。
墨子說: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饑餓是排在第一位的。
饑餓折磨著人的肉體,也摧毀著人的尊嚴。明臣洪承疇被清軍俘虜以后,起初大義凜然,絕不跪拜小邦,并準備絕食殉國。不過在餓了幾天之后,其苦實在難忍,內心開始動搖。一碗米湯下肚,忽然又生出了求生的欲望,最終歸降了滿清。當然有史家稱,洪承疇是因為皇太極的那件貂裘加身、噓寒問暖倍受感動,而背叛了大明,但,抗不過饑餓也一定是重要原因。
有些人是不知道缺糧少食的痛苦的。1700多年前的那位晉惠帝不就因為百姓無糧可吃而發(fā)出了“何不食肉糜”的疑問嗎。光緒帝在避禍西安途中,某次肚子疼痛,原因是用餐時間相隔過久,但他并不知道,這是餓的緣故。跟晉惠帝有一拼的,是法國的瑪麗王后。有人告訴她,窮人正在挨餓,她認真地發(fā)問:他們?yōu)槭裁床怀缘案饽兀?/p>
糧食產量不高,一直困擾著人類。幾十年前中國的農業(yè)部門把畝產達500斤稱作“過黃河”,畝產800斤叫做“跨長江”。90年代以前糧食一直計劃供應,而且將粗糧細糧比例通過糧票嚴格控制。
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制定了吸引省內外人才的“人才九條”,條件十分優(yōu)厚。其中的“引進的人才全部供應細糧”讓人難以置信。須知當時河北的口糧供應中60%是以玉米面為主的粗糧。
改革開放,春風化雨。地還是這塊地, 人還是這群人,但政策給力,科技給力,人心給力,糧食產量神話般增長,噸糧田也不在話下。1993年糧票悄然告退,各種糧食敞開供應。
世界糧食計劃署說:“30年前世界糧食計劃署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中國人還不能得到足夠的糧食,僅僅30年的努力就已經可以養(yǎng)活13億人口,中國的成功對于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國家?guī)砹讼M??!?/p>
中國于2005年底已經從一個糧食受援國轉為捐贈國。
想起了相聲大師侯寶林回憶他年輕時挨餓的情形,他說大白天就躺在床上忍著,一動就更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