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
摘要:20世紀60年代后,在美國的紐約匯集了許多前衛(wèi)藝術家,他們用不同的表現形式試圖消解藝術與流行文化之間的界線,開創(chuàng)了前衛(wèi)藝術發(fā)展之路。其中,有一位來自日本的奇女子,她以圓點為創(chuàng)作母題,并將圓點不斷重復排列在畫面、雕塑與空間中,鏡子是她裝置藝術中最常使用的道具,她的圓點藝術既是她內心真實表現,也是其視覺世界的物化形式,她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日本當代著名前衛(wèi)藝術家草間彌生。
關鍵詞:前衛(wèi)藝術;波點;裝置藝術;夢境
中圖分類號:G634.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075-01
一、草間彌生的藝術背景
草間彌生,1929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一個富足家庭,但父母感情的破裂,致使草間彌生從小性格異常孤僻,并且還患上了一種視聽神經障礙癥,這使得她眼前的景象仿佛隔著一張滿是圓點的透明網罩。草間彌生在7歲左右開始出現大量的圓點幻覺,在她眼中的人和物都布滿了大小不一的圓點,而這些幻化的圓點卻一直相伴草間的創(chuàng)作生涯,疾病與藝術共存于草間彌生一生。草間的人生轉折出現在1955年她與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通信之后,她將自己的水彩畫作品寄給這位女畫家,請求她指點。1957年,草間彌生帶著她的作品只身一人來到美國闖蕩。在草間彌生抵達紐約一年半后,她帶著5件作品參加了與安迪·沃霍爾、賈斯培·瓊斯等年輕藝術家在第十街布拉塔美術館的一次聯展,從此以后,草間彌生的波點藝術作品開始被紐約的評論家所關注。草間彌生是一位集結超級藝術天后、波點女王、話題女、精神病患者等諸多稱謂于一身的藝術人物!草間彌生是以密集波點視覺而為人所熟知,這位“怪婆婆”是至今為止少有的能夠進入歐美藝壇核心的亞洲女藝術家之一,她比村上隆、奈良美智等人出道更早,與后者日式卡通風格截然不同,這種“彌生式”波普風格顯然是上世紀紐約時代的波普風潮同流的極端化癥狀色彩。
二、草間彌生波點的表達
l.波點的立體性。草間創(chuàng)作的畫并不是單純的平面點繪,她認為:“相較于平面、靜態(tài)的圓形,圓點則是無限大且具立體感的,圓點也是富有生命的,包括月亮、太陽與星星都是數億顆的圓點之一?!彼淖髌凡恍鑼憣嵥囆g的包裝,不管是交通工具、房屋還是人,都只是浩瀚宇宙中陷入漩渦的一個點而已。草間運用波點通過排列變化,組成扭曲的線形影響觀者的視覺體驗,突出構成的秩序感流動感,即使是利用二維的一種視覺欺騙,但同樣使人感受到空間立體扭曲。
2.網紋與波點。人們對草間彌生的認識來源于她的圓點藝術,除點元素外,其作品同時也形成了網紋圖案。草間彌生很多作品基本是采用單一色彩,這是她對“網繪”新的闡述。草間彌生說,希望自己能夠掌控這些點宇宙的奧秘究竟是有多深,無限宇宙的盡頭是否還是無限我覺察到這件事想要觀察自己生命這一個點,我要用天文數字的斑點編造出一張蒼白虛無的網。在作品《無限的網》中,雖然觀者看到的是使人眩暈的無數黑點,但其實此畫是草間在黑色的帆布上繪制白色網紋,因此,點與網紋是無法分割的。
3.自然規(guī)律與波點。草間很多作品中有植物脈絡的肌理、類似光暈、水流的肌理,類似動物皮膚的肌理,在著名作品《南瓜》中,排列有序的黑色圓點妝點在南瓜棱突起的輪廓上,每個南瓜棱的中間部分是由一條大點串成的,大點兩邊漸變排列著逐漸縮小的串串小點,隨著柔軟的形體起伏,猶如大自然動植物身上的紋樣,給觀者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當然,草間并不使依據真實自然景象去表現,而是將以往的所觀所感與自然規(guī)律相融合。
三、草間彌生波點“夢境”與現實的融合
草間彌生的人生充滿著疾病與痛苦,她的作品表達的感情卻是快樂的,她的心理與表現狀態(tài)的極大反差是常人所不會具備的,反映出“作者殤,觀者悅”的穿梭狀態(tài),她將自己最美麗的夢境打造出來,引人入夢。真實與夢境的沖突不僅存在于美妙詩歌的意境中,而且在草間彌生的創(chuàng)作中表現得酣暢淋漓,她快樂的作品建立于病痛的現實生活之上,如同鏡子一般可以折射出作者內心向往快的夢。草間彌生的作品,尤其是光電裝置作品,猶如大海上空中的海燕,迎風而動,有一種迷離的詩意。如此夢幻的草間彌生并不是單純粹去迷戀純藝術,而是將藝術與實相統(tǒng)一,把其圓點概念拓展到設計產品中,小到雨傘、飾品、背包,大到她為蘭蔻和LV等世界著名品牌設計的物件,昔日紐約轟轟烈烈的“前衛(wèi)女王”而今依舊引領時尚。至此觀者幡然醒悟,不禁深思草間彌生創(chuàng)造的究竟是夢幻還是現實呢?這種夢境與現實的融合為鑒賞者留下了與眾不同的感受體驗。
時至今日,草間彌生的作品依舊在全世界巡回展出,她被英國《泰晤士報》選為“20世紀200名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她用自己的方式“審判”這個世界與人,她清楚在自己的心目中何為天使,何為惡魔,她用自己獨具特色的作品開創(chuàng)了一條由現實的世界通往她所編織的屬于草間彌生的夢境之路。她對藝術設計的感受啟發(fā)已突破作品的簡單觀感,在形式設計后反映出能看穿認知表面的思想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