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平
新課程理念的提出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的管理方式和評價方式都發(fā)生了變革,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碰到新形式、新難題越來越多,單靠教師個人很難勝任新課程的教學任務。所以集體備課,合作教學已經(jīng)被廣泛地推廣和運用。但遺憾的是合作教研卻一直得不到教師的重視。
一、合作教研的特征
傳統(tǒng)的合作教研的定義就是集體備課,合作教學。集體備課,合作教學實際只是合作教研的一個內(nèi)容,或者說是合作教研的一個組成部分。合作教研除了集體備課,合作教學外,它應該還包含教師集體就某一教學方法的探討、運用,教師集體對某一篇課文多角度的教學試探,它既有理論的指導,又有教學實踐的開展和成果的總結(jié)。
合作教研不是簡單的集體備課,合作教學。它涉及某一教學理論的運用,以及教學方法的探究,最終形成符合自己的學生實際和教師實際的理論模式和教學模式。合作備課時為了上課,是教學實踐;合作教研室為了教學而進行方法和理論的研究。
二、高中語文教學合作教研中面臨的問題
合作教研,不能等同于集體備課,更不能等同于教學。就高中語文而言,我認為,目前合作教研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一)教師并未真正理解合作教學的含義,導致合作教研往往流于形式。現(xiàn)在,許多學校都實現(xiàn)了以往教研組大把抓到現(xiàn)在分工更加明確的備課組形式的轉(zhuǎn)變,學校要求各備課組要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并把這種方式作為教學研究的指標對教研組進行考核,結(jié)果合作教研的定義被矮化,使的語文的教研工作走過場,并沒有實際的效果。
(二)語文教研重實踐,輕理論。一種成熟的教學方法的形成,應該是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沒有理論的支持,教學實踐是沒有生命力的。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在集體備課的時候只強調(diào)某一方法的運用,并沒有對學生以及這一方法是否適合學生、是否適合我們的情況進行研究,生搬硬套某一模式,某一方法。
(三)教師的合作研究,配合不密切。語文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的教學,它的教學工作量要比其它學科大得多,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大量的配合,但由于種種原因,在合作教研的過程中,教師配合不密切,怕承擔工作,導致集體備課形式大于內(nèi)容,并沒有真正的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
三、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語文教師合作教研方法策略
(一)合作教研應該以教師為主體。在合作教研中,教師是研究的主體,教材、學生、以及教師本身等是研究的對象,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篇課文,還應該在方法、理論等方面。
(二)創(chuàng)新合作教研的模式。開展集體備課無疑是現(xiàn)階段最好的合作教研模式,但我們不能把它停留在“備課”的這一階段,應以“備課”為載體,把教研分為實踐、理論、經(jīng)驗等幾個模塊,分步進行,明確教師的研究責任和方向。
(三)引入競爭評價機制,充分調(diào)動教師合作教研的積極性
我們常講教師在教學中應把評價和引導結(jié)合起來,對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回答問題等情況及時進行評價,對學生的進步和成績予以肯定和表揚,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其實,教師也一樣,當付出的努力獲得肯定時,也會給予他們很大的鼓舞。在教師教研合作的過程中,通過評價機制培養(yǎng)教師之間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這樣才能讓合作教研貫穿于整個的教育教學活動。
(四)合作教研強調(diào)的是合作,強調(diào)的是團隊協(xié)作的精神。但由于我們的政策,激勵等機制的不完善,合作教研的“合作”的內(nèi)涵沒有得到落實,教研走過場,落入了形式主義的窠臼。
在高中階段開展教師合作教研,尤其是綜合性的語文科目,不僅有助于落實新課程理念,也有利于營造寬松、平等、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構(gòu)建科學、高效的語文教育教學課堂。因此,以教師合作教研提升教學個性化內(nèi)涵,以教學個性化促進教師合作教學發(fā)展,讓每一個教師都加強學習、加強研究,以適應形勢的變化。讓備課組成為一個互相學習、共同研究的平臺,在相互觀摩中,在合作研究之中充分感受新理念帶來的課堂變化,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