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俐行
摘要:粵劇臉譜,和我國各地方戲曲劇種的臉譜一樣,都是一種夸張性的面部化妝藝術。這種特殊的化妝手段,是通過強烈的色彩,運用裝飾的、象征的手法來刻畫戲曲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質。因此,當觀眾看戲時,通常一見臉譜角色登場時,看其妝容便知其人物是正義或是奸邪、善良或丑惡。這能使觀眾欣賞和理解人物性格,使劇中人的性格更鮮明的藝術手法,臉譜的勾畫和角色的身份,現如今已成為了一種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民族藝術。
關鍵詞:粵劇臉譜;色彩;臉譜角色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56-01
一、粵劇臉譜常用顏色及意義
臉譜簡單來說就是圖案化的性格裝扮和藝術化的表示,人物不同和角色不同,圖案與色彩就會有所不同,古代的面具和涂面化妝一般較為簡單,通常只有紅色、黑色、白色三種與人的皮膚相近的顏色。隨著戲曲劇種的形成,臉譜的色彩和圖案逐漸演變?yōu)閺暮唵蔚綇碗s,綜合繪畫、視覺、藝術特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幾種:(1)紅面面譜,是以紅色為主色彩勾畫的面譜,稱之為“紅面”,表示角色示正義、忠耿的人物特點。(2)金面面譜,統(tǒng)稱“金面”,是以金色油彩為主色調勾畫的臉譜,表示角色威嚴勇猛;(3)白面面譜,是以白色為主調色彩的面譜,統(tǒng)稱“白面”,是以白色為主調色彩的面譜,在戲曲臉譜中通常代表著多疑、善詐的奸臣。(4)黑面面譜,以黑色油彩為主的面譜,統(tǒng)稱“黑面”,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臉譜中,黑色象征粗猛,性格暴躁以及豪放的角色性格,多是性格剛烈的、忠猛威猛的武將。(5)五色面面譜,是以五種或五種以上的顏色畫成的臉譜,傳統(tǒng)粵劇稱之為“五色面譜”,主要是戲中鬼怪、妖魔或天上星宿,神仙下凡轉世等角色。(6)象形面面譜,主要是表現戲中的動物、妖怪,或是動物變成人的角色所勾畫的面譜。(7)陰陽面面譜,表現形式是在面部兩邊分面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顏色和圖案,陰陽面面譜較為特殊,也較為少見,它是由于劇情內容及戲中角色形象的需要,通過開面表現角色的特點的特殊面譜。以上七種粵劇臉譜,較為少見的是金面面譜與陰陽面譜,
隨著與各地方劇種的交流與接觸,粵劇從中吸收了別地方的特點,從最先的黑白臉變成了現在的“三塊瓦”、“五色臉”、“金銀色”等新的粵劇臉譜形式,大大地豐富了凈、丑行當各類人物的形象表現手法。及后,粵劇藝人進一步發(fā)展粵劇臉譜藝術,根據傳說、典籍的描寫,創(chuàng)作出一批顏色艷麗,極具個性的臉譜。如單雄信的“面如藍靛”,包拯的“面如生鐵”,關羽的“臥蠶眉”等就是鮮明的例子,從而使各類人物的特征更好的展現出來。
二、丑角臉譜的色彩特點
丑角臉譜,樣式不多,繪式較簡單。分為“文丑”和“武丑”,一般在劇目中是以喜劇較詼諧的角色出現,丑角化妝的特點是在鼻梁或眼窩問涂抹白粉,文丑俗稱小花臉,多以用長方形或橢圓橫尖型或是像生活常見的用具來做一個形態(tài)勾畫。底妝妝容較淡雅,武丑更多的是運用動物形狀來勾畫,其中蝙蝠形較為常用。除了以上的文丑武丑之外,還有一個女性角色叫彩旦,是在旦角中派生出來的。俗稱媒婆,也是較為詼諧幽默搞笑的一個女性角色,在化妝中以幾何圖形或在臉上點顆“痣”,或是加重臉部腮紅的位置來刻畫彩旦臉譜這個角色。
三、凈角臉譜的色彩特點
凈角臉譜款式較多樣,顏色豐富。最早的凈角臉譜是涂抹全臉,即在整個臉部只涂一種顏色,多用于黑色和白色,隨著時代變遷,粵劇先輩們的創(chuàng)新,現用于臉譜上的已不止于紅、黑、白三色,現能看到的是其它更多的顏色一起展現在臉譜上,用更復雜的臉譜來表現劇目的眾多角色。凈角行當分為“正凈”和“副凈”。正凈就是我們常能看到劇種五顏六色的“大花臉”,正凈的臉譜紋樣相對于下面所說的“二花臉”紋樣會較簡介大方。副凈又稱“二花臉”,在臉譜中紋樣較花俏。
四、“主色”是臉譜的標志性顏色
粵劇臉譜的用色規(guī)律一般分為三種:單色、雙色和多色。應用在臉譜上的顏色除了以上所說的紅、黑、白、金、藍,還有紫、灰、粉、綠等等十幾余種顏色。除了用來大面積涂抹在臉上外,還能運用在圖形的勾畫上,如眼窩、眉窩、鼻窩、嘴岔的位置突出人物的五官,還用于繪制額頭與腮紅邊上的花紋,作為突出骨骼、皺紋與肌肉的紋理。
“主色”是每個臉譜上必須有的顏色,它能刻畫出戲中角色的性格、氣度和品格的重要手段,色彩的不同展現出的含義就會有所不同。它是利用某種顏色的寓意和象征性來刻畫角色的性格、氣度的重要手段。
一個臉譜除了用“主色”之外,還需要用其它的輔助色進行刻畫,主色做底色后,用輔助在其之上勾勒與暈染,稱之為“副色”。
五、結語
總的來說,粵劇臉譜既有深厚的傳統(tǒng)和獨特的風格,作為刻畫劇種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化妝手段,臉譜是粵劇藝術不可分割的遺產,我們應該加以傳承與保護,使廣東本土文化粵劇有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