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要: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文中簡稱賴特)倡導的有機建筑論和新的建筑空間概念是世界建筑史中的里程碑。1920年以后賴特開始嘗試設計直角以外的圓形建筑,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摩登的特征。本文闡述了圓形及衍變形的幾何學特征、審美心理學特性,選取賴特晚期作品中圓形要素運用的例證進行剖析,提出圓形要素在建筑中起到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圓形要素;運用;螺旋體建筑
一、圓形及衍變形的特性
1.圓形的幾何學特性
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聲稱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體,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證明了希臘人發(fā)明幾何學以來圓形就倍受寵贊。向心性和離心性是它的重要特性,也是圓形最具獨特魅力的地方。一般來說我們說到圓形首先想到的是正圓,在這里我們所指的不僅如此,還包括圓形的衍變形以及類圓形,例如二維平面中的橢圓、曲線、蛇線等;當圓形向三度四度空間發(fā)展,會衍變出其他的立面體,最基本的有球體、螺旋體、圓柱體、圓錐體等。賴特晚期建筑作品中對這些圓形及衍變形都有相應的運用。
2.圓形的審美心理學特性
實驗證明圓形形狀對于人類的視覺是具有吸引力的:兒童從一堆形狀不同的物體中會不自覺的先去拿圓形的玩具,兒童剛剛學會繪畫時也會不自覺的先去塑造不同的圓形。從審美心理學來看,圓形沒有尖銳的棱角,圓潤流暢的形體感也總能讓人們感到舒適。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曾經(jīng)說過“由克里特曾充分說明了圓的每一性質(zhì),但是不曾在任何命題里說到圓的美,理由是明顯的,美并不是圓的一種性質(zhì),美只是圓形在人心上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人心的特殊構(gòu)造使它可以感受到這種情感。你只要在這圓上去尋找美,不論是感官還是用數(shù)學推理在這圓的一切屬性?!眻A形使人們心理上產(chǎn)生出對中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是由圓形幾何特性中的向心性和人類初期經(jīng)驗所產(chǎn)生的,這種向心性可以起到舒緩壓力的作用,例如風靡歐美的減壓玩具指尖陀螺的設計就是利用了這個原理。著名心理學家梵·弗朗茲把圓形作為“自身”的象征。它從各個方面表達出人類心靈的完整性,如同早期天文學家的天體概念中的圓形一樣,包含了人類和自然界相互依賴的關系,這種哲學思想也是賴特晚期建筑作品中多運用圓形元素的根本原因,他認為,只有曲線圖形才是聯(lián)合大自然的構(gòu)圖基礎,對圓線的圖案非常感興趣 。
二、賴特晚期作品中的圓形要素
1939年-1945年,賴特繼續(xù)發(fā)展空間與結(jié)構(gòu)的可塑性和連續(xù)性的觀點。但是設計模式已經(jīng)逐漸發(fā)生轉(zhuǎn)變,作品中的直線形式建筑慢慢變少,比他原來所擅長的三角形,方形多了更多的弧線。直至賴特晚年,圓形已經(jīng)成為他建筑作品的主流,他強烈的反對方形,認為方形是人工化的、非人性的。
約翰遜制蠟公司總部的設計是賴特最早運用圓形和曲線轉(zhuǎn)角的作品。辦公區(qū)域的光線從鋼絲網(wǎng)水泥的圓形吊頂中間落下。這座建筑的許多轉(zhuǎn)角部分是圓的,墻和窗戶平滑的轉(zhuǎn)過,組成流線型的橫向建筑空間。后來約翰遜制蠟公司參觀人數(shù)眾多,賴特又為這個公司設計了實驗樓,在外觀上同樣采用了曲線轉(zhuǎn)角做處理,同總部相依相鄰,連為一體。這個作品可以看出賴特對待裝飾和早期的作品有很大不同。
賴特晚年時期設計了威斯康星州威斯康星州密爾瓦克希臘教堂,其中的設計大量運用了圓形要素。教堂的頂是一個弧面像帽子一樣的圓形屋頂,而大門的設計也是運用了半圓的弧形,二層也相應的圍繞著一圈半圓弧形的拱廊。
賴特為高登·斯特朗設計的天文館是他最初把螺旋形運用在設計中去。他通過這個案例重新規(guī)劃了瑪麗蓮州的蘇和·福魯山區(qū),設計了螺旋形的車道,通往山頂端的天文館。但是這個車道的螺旋形圖案對于斯特朗來說是一個古怪的想法,由于規(guī)模過大并沒有建成。
從天文館的螺旋形車道設計流產(chǎn)一直到二戰(zhàn)后,賴特在設計摩里斯商店時又回到了螺旋形的想法,他發(fā)展了兩個以坡道為中心主題的設計構(gòu)思,一個是在舊金山的莫里斯禮品店,另一個是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在設計舊金山莫里斯禮品店時,賴特就顯現(xiàn)出他對圓形的迷戀,不僅設計了螺旋形的坡道,還大量運用了圓形要素。建筑內(nèi)部空間沿著一個兩層的螺旋坡道上去,朝向宏偉巨大的圓形玻璃頂。
而其他各處的細部也都與圓形主題相呼應,組合式的照明燈具采用了圓形,桌子凳子采用了圓形,托著花卉植物的圓形托盤,通透的天花玻璃,都詩意的重復著圓形圖案。圓形圖案和圓柱形的空間結(jié)合這巨大的螺旋坡道,給人以驚人的空間流動、變換之感。
在功能方面,摩里斯禮品店的螺旋形坡道是從街道水平面通往天窗閣樓的水平面,裝飾性的意味更多一些。而在古根海姆博物館中的螺旋形坡道環(huán)繞中心圓轉(zhuǎn)了五圈,圍繞出了一個上寬下窄的圓柱形空間,形成建筑頂部向外伸展的賴特式的上大下小的形制特征。
整個建筑物的光線來自上面玻璃屋頂和螺旋墻上部的條形玻璃窗。大廳只是用作接待訪問的,古根海姆的圓廳就是藝術(shù)博物館本身。螺旋形的坡道有三個特點:首先,參觀者需要先乘電梯到頂層,沿坡道由上直下參觀,有助于避免疲勞;其次:螺旋坡道上的墻壁呈弧線形,讓觀眾有被包圍的感覺,比直線墻更有利于人們觀看展品;最后,正像《建筑論壇》中所介紹的一樣“它是繪畫的精美畫框”,建筑本身就是一個藝術(shù)品,更能烘托展品的藝術(shù)性。
通過以上案例能夠看出賴特創(chuàng)作的晚期作品中對圓形及衍變形的運用非常之多,設計者通過對圓形要素的運用可以讓人在精神世界中產(chǎn)生隨和神秘的氛圍,給人以詩意的感受。圓形要素的建筑,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空間和結(jié)構(gòu)的概念。從方形建筑拉肯大樓到運用弧線的約翰遜制蠟公司總部,再到圓形建筑古根海姆博物館,代表了賴特創(chuàng)作發(fā)展半個世紀所走的道路,從單一的盒子式的建筑一直到運用圓形要素的流動性、可塑性建筑,體現(xiàn)出了建筑大師晚期作品中所展現(xiàn)的純熟與精妙。
三、賴特運用圓形要素的意義
1開辟了建筑空間新領域
賴特一生中最大的貢獻就是他建立了空間設計觀念。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最常見的是方形和直線條,對建筑的認知也只是房屋的六面體。一直到晚期,對空間的理解發(fā)生了改變,這位老人的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連續(xù)的曲面和圓形要素。他領悟到,圓形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蘊含著動的潛力和無窮無盡的變化,開辟了建筑空間新領域,創(chuàng)造了當時罕見的靈活、連續(xù)、運動的圓形空間。
2體現(xiàn)了有機建筑思想
賴特認為建筑必須與自然環(huán)境相結(jié)合,而圓形建筑設計本質(zhì)上是有機的,圓形的曲線來自于自然,比直線更接近于自然,地球是圓形的、天體是圓形的、動物的運用軌跡是圓形的,他認為圓弧形的線條更飽滿,更富有彈性,沒有人會把直線的綠地放在大地表面,運用圓形或者曲線設計出的建筑,就好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像植物一樣富有生機 。只有圓形才能夠聯(lián)合大自然。
圓形建筑的設計陪伴了賴特的晚年,而這些建筑又像是一個句號一樣給他的人生做了無比精彩結(jié)尾。雖然他的生命結(jié)束了,但是他在建筑史上的影響卻一直都在?,F(xiàn)代主義的建筑大師們發(fā)展了他的流動空間理論,進一步追求圓形及其衍變形所引發(fā)的視覺動感;而他的有機建筑思想也對后世許多建筑流派影響深遠,環(huán)境建筑學、生態(tài)建筑學、覆土建筑、綠色建筑等等,無不引述著賴特崇尚自然的設計思想。
參考文獻:
[1]荊其敏,張麗安.《弗蘭克.勞埃德.賴特》[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p84.
[2]劉先覺,汪曉茜.《外國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p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