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茜
班級文化(class culture),一般是指班級成員在班主任的引領下,朝著班級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針對班級文化建設中出現(xiàn)的問題,班主任如能多些追問、多些思考,不僅可以豐富和創(chuàng)新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還可以拓展班級文化的深度與廣度,使班級文化育人的功能更富成效。
追問一:怎樣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是建立良好班風的前提,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是集體感召力、凝聚力的靈魂。從組建班級的那天起,班主任就應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結合學校有關制度,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班級規(guī)章制度。如《“八色光”中隊一日常規(guī)》《每周訓練重點細則》《值日班長工作職責》《班級工作細化分配表》等。制定那么多班級制度,是否能真正促進學生自主管理?
實踐證明,班級制度建設有助于增強班級的向心力、凝聚力,但制定制度必須體現(xiàn)學生人人參與。因為他們既是制度的執(zhí)行者,又是制度的維護者。制定班級制度的過程就是認同班級文化、建設班級文化的過程。學生認同的制度,才能真正發(fā)揮“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作用,才是有生命力的制度。
學生是不同的生命個體,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不足,用一把尺子來衡量,無法客觀反映學生的真實狀況。因此,在制定班級制度時要兼顧目標性、規(guī)范性和人文性,體現(xiàn)多元評價激勵和改進的功能,讓學生在制度的引領下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如班級的個人評比欄,每月總結清零,給不同的學生重新出發(fā)的機會。
評價可采取分層與合作的方式。例如,為強化以小隊為單位的組際競賽,每個小隊用一只“小手”的圖形表示,“手指”部分記錄個人的收獲,“手掌”部分記錄小隊的成果。該評價方式將集體榮譽與個人自我約束、管理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感知“集體”的分量,并“通過集體”“在集體中”受到教育。
當學生體會到遵守制度、自我管理所帶來的良好班風、學風后,會在潛移默化中向著大家共同的班級建設的目標努力,最終實現(xiàn)自我管理。
追問二:人人做干部可以嗎?
班級文化建設離不開主人翁精神,而最直接的方法,是讓每個人都成為班級的管理者。班級管理者不是“官”,而是班級的服務者,班級文化的建設者,是班級的小主人。
為了給每個學生提供鍛煉機會,筆者采取了“班級服務員”崗位招聘辦法,從班長到管理水電的專管員,都是通過自我舉薦、他人推薦、競選演講、民主投票的方式產生。這樣的招聘活動,使學生樹立了為大家服務的意識和人人參與的民主意識。通過崗位招聘,班級中設立“赤、橙、黃、綠、青、藍、紫、白”八個小隊和班長部、學習部、班務部、紀檢部、“八色光銀行(管理班級獎勵卡)”五個部門,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工作服務范疇,以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為班級文化建設出謀劃策、各盡其職。“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班級文化,不僅增強了班集體向上的凝聚力,更是培養(yǎng)了每個學生的能力。
從小事做起,找到更多的“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工作坐標;由“點”到“面”,讓每一個學生真切地認識到自己在班集體中的那份“不可或缺”,從而更好地服務班級,使之成為班級文化建設最閃亮的那道風景。人人做干部未嘗不可。
追問三:家長課堂可行嗎?
班級文化建設離不開師生的努力,更離不開家長的傾力,這是一股強大的助力。每位家長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有著不同的職業(yè)特點,有著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社會資源,班主任邀請他們走進校園、走上講臺,無疑是給學生打開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的窗口。例如,戈同學的爸爸是位旅游達人,他走進“家長課堂”,為學生講授《旅游中的地理》一課。通過“家長課堂”,學生不僅游覽了祖國的大好山川,享受到旅途中的美景,更收獲了許多課外知識: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荒漠、戈壁、草原、海洋……“家長課堂”,不僅有利于學校、家庭與社會資源形成了共享,讓學生在充滿歡聲笑語的課堂中,吸收了新知識,開拓了眼界,而且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家校關系和親子關系,家長通過課堂教學真切地體會到教師的辛苦,從而教育理念逐步趨同,并與教師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建設班級文化,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作為班主任,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針對問題多觀察、多追問、多傾聽、多思考、多實踐,有效地融合多種資源,推進班級文化建設,形成一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環(huán)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拓展空間,讓學生在實現(xiàn)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轉變中,釋放成長的詩意。
(浙江省溫州市廣場路小學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