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chǎn)養(yǎng)殖新品種
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部第28號公告公布了經(jīng)第五屆全國水產(chǎn)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異育銀鯽“中科5號”、福瑞鯉2號等多個水產(chǎn)新品種。為推廣優(yōu)良品種,提高養(yǎng)殖效率,本刊將分期宣傳這些品種的繁殖及養(yǎng)殖技術。
滇池金線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Regan,1904),又名小洞魚,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鲃亞科(Barbinae)金線鲃屬(Sinocyclocheilus),營半洞穴生活,是滇池流域的特有種,分布于滇池及其流域所在河流、溶洞、暗河之中。滇池金線鲃,因其肉質(zhì)鮮美而被列為“云南四大名魚”之首。幾百年前,徐霞客來到昆明,游歷滇池時,在《徐霞客游記·游太華山記》中這樣記述滇池金線鲃:“魚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縷如線,為滇池珍味。”由于滇池金線鲃的稀有和美味,清代文人師范也有一首描寫滇池金線鲃的詩:欲泛昆明海,先問金線洞。洞水深且甘,嘉魚果誰縱。罟師向預言:秋風昨夜動,內(nèi)腴體外熱,銜尾游石空。本暢清涼懷,轉(zhuǎn)作羹膾用?;驊瞎傩?,或詣高門送。產(chǎn)非大避遠,擬向天庭貢。我時獲一二,不減熊蹯重。那羨瑤池仙,烹麟渝紫鳳。滇池金線鲃也曾是滇池流域的經(jīng)濟魚類,為沿岸漁民的主要漁獲對象,但20世紀60年代以后,酷漁濫捕、圍湖造田、水質(zhì)污染和盲目引種威脅了滇池金線鲃的生存,其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1986年滇池金線鲃已在滇池湖體消失,僅在湖周少數(shù)支流的溪流和泉池中保存有少量個體。因此,1989年,滇池金線鲃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被列為瀕危等級,2008年被IUCN Red List評為極度瀕危物種。
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瀕危物種,2000年起,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開始對滇池流域滇池金線鲃的數(shù)量、分布、棲息地、攝食生態(tài)及繁殖生態(tài)等進行廣泛調(diào)查與研究,并從野外引種親魚,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珍稀魚類保育研究基地開展保護、繁殖、種群恢復和可持續(xù)利用等研究工作。2007年滇池金線鲃首次突破人工繁殖,這也是繼中華鱘、胭脂魚之后,成功實現(xiàn)人工繁殖的第三種國家級保護魚類。經(jīng)過十余年不懈努力,現(xiàn)已具備年產(chǎn)千萬滇池金線鲃魚苗的能力,并最終實現(xiàn)了滇池金線鲃的人工增殖放流,2009年至今,已累計向滇池流域投放滇池金線鲃魚苗800萬余尾。
滇池金線鲃個體小、生長慢,2齡性成熟,體重為25g;肉質(zhì)雖好,但肌間細刺多、分叉;且易感染小瓜蟲病、死亡率高?;诖耍椖拷M開展生長快速、肌間刺弱化、抗病力強的滇池金線鲃新品種的選育,可提高滇池金線鲃產(chǎn)品的價值,同時,也為云南高原特色漁業(yè)和冷水性漁業(yè)的發(fā)展打開新的局面。
1.親本來源
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的親本是來自滇池入湖河流盤龍江上游牧羊河的野生滇池金線鲃。
2.選育過程
2004年~2007年間,基于前期對滇池金線鲃種群分布調(diào)查,從滇池入湖河流盤龍江上游牧羊河收集野生滇池金線鲃5000尾,作為繁育的基礎群體。
F1代選育:2007年3月,從基礎群體中,選擇性狀良好(健康、無疾病、無損傷、年齡4齡~8齡)的雌、雄個體作為繁殖親魚,進行多對多的人工授精,然后進行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獲得F1代。然后,進行F1代的選育,篩選出生長性狀較好(分別在1月齡、13月齡和24月齡)、簡單“I”形肌間刺占比較高(24月齡時)、抗病力較強(1月~6月齡時)的個體,獲得F1代選育群體,2齡成魚平均體重28g。
F2代選育:2009年3月,F(xiàn)1代選育群體性成熟,從中選擇性狀良好(健康、無疾病、無損傷)的雌、雄個體作為繁殖親魚,進行多對多的人工授精,然后進行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獲得F2代。然后,進行F2代的選育,篩選出生長性狀較好(分別在1月齡、13月齡和24月齡)、簡單“I”形肌間刺占比較高(24月齡時)、抗病力較強(1月~6月齡時)的個體,獲得F2代選育群體,2齡成魚平均體重32g。
F3代選育:2011年3月,F(xiàn)2代選育群體性成熟,從中選擇性狀良好(健康、無疾病、無損傷)的雌、雄個體作為繁殖親魚,進行多對多的人工授精,然后進行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獲得F3代。然后,進行F3代的選育,篩選出生長性狀較好(分別在1月齡、13月齡和24月齡)、簡單“I”形肌間刺占比較高(24月齡時)、抗病力較強(1月~6月齡時)的個體,獲得F3代選育群體,2齡成魚平均體重36g。
F4代選育:2013年3月,F(xiàn)3代選育群體性成熟,從中選擇性狀良好(健康、無疾病、無損傷)的雌、雄個體作為繁殖親魚,進行多對多的人工授精,然后進行魚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獲得F4代。然后,進行F4代的選育,篩選出生長性狀較好(分別在1月齡、13月齡和24月齡)、簡單“I”形肌間刺占比較高(24月齡時)、抗病力較強(1月~6月齡時)的個體,獲得F4代選育群體,2齡成魚平均體重40g,此時新品種育成,命名為“鲃優(yōu)1號”。
從2007年開始,以5000尾牧羊河野生滇池金線鲃為基礎群體,以生長為主要選擇指標,采用群體選育技術,經(jīng)連續(xù)4代高強度選育,2013年育成遺傳性狀穩(wěn)定、生長快、肌間刺弱化和抗小瓜蟲病強的優(yōu)良品種— —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圖1,圖2為培育路線)。
圖1 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成魚
圖2 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選育技術路線
1.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主要優(yōu)良性狀
(1)生長快,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較未選育滇池金線鲃生長速度平均快37.0%。
(2)肌間刺弱化,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I”形肌間刺所占比例比未選育滇池金線鲃增長了78.5%,即肌間刺弱化了78.5%。
(3)抗病力強,相比于未選育滇池金線鲃,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小瓜蟲感染死亡率降低了52.9%。
2.中試情況
2015年~2016年分別在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文山州西疇縣、保山等地區(qū)開展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的中試養(yǎng)殖,采取池塘養(yǎng)殖方式,養(yǎng)殖密度為260尾/m2~300尾/m2,共養(yǎng)殖1900余萬尾,養(yǎng)殖面積263畝,養(yǎng)殖周期2年。
其中,會澤滇澤水產(chǎn)養(yǎng)殖有限公司養(yǎng)殖1300萬尾,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商品魚比未選育滇池金線鲃體長平均提高21.5%,體重平均提高37.2%,“I”形肌間刺所占比例平均提高78.9%,新增產(chǎn)量41.2噸,產(chǎn)值1236萬元;西疇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養(yǎng)殖300萬尾,相比與未選育滇池金線鲃,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體長平均提高19.5%,體重平均提高37.1%,新增產(chǎn)量21.45噸,產(chǎn)值643.5萬元;西疇龍騰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養(yǎng)殖260萬尾,新增產(chǎn)量17.6噸,產(chǎn)值528萬元;保山養(yǎng)殖55萬尾,新增產(chǎn)量11.8噸,產(chǎn)值354萬元。
總體而言,中試中,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較普通滇池金線鲃苗種生長速度快,肌間刺弱化,且疾病爆發(fā)率低,個體一致性高,表現(xiàn)出較好的穩(wěn)定性。
1.親本來源
為保證親本質(zhì)量,用來繁殖的親魚必須達到性成熟,且健壯無病,無畸形缺陷,魚體光滑、體色正常,鱗片、鰭條無損,生長良好。避免將初次性成熟的個體作為親魚,也不宜采用進入衰老期的個體作為親魚。2齡雌親魚36g/尾以上,雄親魚30g/尾以上;3齡雌親魚45g/尾以上,雄親魚40g/尾以上。親魚允許使用到15齡。
滇池金線鲃性成熟后,肉眼可區(qū)分雌雄。雌魚腹部有三個開孔,即肛門、生殖孔和泄尿孔,泄尿孔在生殖突起的頂端,生殖孔開在泄尿孔和肛門之間。雄魚腹部只有兩個開孔,即肛門和泄尿生殖孔,它的泄尿孔和生殖孔合為一個開口,統(tǒng)稱為泄尿生殖孔。
2.親魚培育
冬春季要做好親魚的培育,促進親魚性腺的快速發(fā)育,以獲得高質(zhì)量的精卵,親魚培育的效果主要與飼料、水質(zhì)等日常管理直接相關。
當水溫達到16℃以上時,將分塘飼養(yǎng)的雌雄親魚合塘,雌雄親魚的配比一般按2∶1或3∶1,投放時應一次性放足,池塘培育時,親魚放養(yǎng)密度為20尾/m3~80尾/m3,玻璃缸培育時,親魚放養(yǎng)密度為20尾/m3~50尾/m3。飼料以配合飼料為主,要求粗蛋白含量達到40%以上,投喂量為魚體的1%~3%,每天投喂2次,上午10∶00,下午17∶00各一次。
水溫控制在16℃~22℃,并且保持水溫穩(wěn)定。因為滇池金線鲃生活時對水質(zhì)要求較高,所以每天注入新水,保持水質(zhì)清新,促進親魚性腺發(fā)育成熟。冬季平時每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1/3,并使用一次沸石粉、微生物制劑、石灰、底質(zhì)改良劑等改善底質(zhì)、水質(zhì)。產(chǎn)卵前15天,每2天~3天換水一次,通過流水刺激,促進親魚性腺發(fā)育成熟。
1.催產(chǎn)
滇池金線鲃的產(chǎn)卵季節(jié)為春季,一般3月~4月份大部分雌雄親魚已性成熟,催產(chǎn)水溫16℃~22℃,最適水溫20℃。當親魚性腺處于IV期末期時,此時雌魚腹部膨大圓滾,肛門紅潤松弛,雄魚普遍能擠出精液,即對性成熟親魚使用馬來酸地歐酮(DOM)(按每公斤體重1mg)和促黃體釋放激素(LHRH-A2)(按每公斤體重1μg)肌肉注射進行催產(chǎn),雄魚劑量減半。
2.人工授精
催產(chǎn)完后,注意觀察親魚動態(tài),一般效應時間為24小時,效應時間前2小時~3小時,每小時檢查一次雌親魚,可輕壓雌魚腹部,若有卵粒流出,可立即人工授精,采用干法授精。用干紗布將雌雄親魚體表水分擦干,分別將性成熟的雌、雄親魚的卵子和精子從其腹部輕輕擠壓于干燥器皿中,用雞毛輕輕攪拌30秒后加入少許清水(以蓋過卵精為宜),再攪拌20秒,讓精卵充分接觸受精,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將清洗干凈的受精卵均勻潑灑粘附在預先經(jīng)過清洗消毒處理好的棕片上,待孵化。
3.魚卵孵化
魚卵孵化采用微充氣或靜水孵化法,先將粘附著受精卵的棕片取出放入5×10-6g/L度的霉菌凈水溶液中浸泡15分鐘,消毒后取出放入20m2~50m2的孵化池中孵化,水溫18℃~20℃,pH7.5~8.0,前四天每天對魚卵用相同方法消毒一次,孵化池中用氧氣泵增氧,經(jīng)150h完成孵化。孵化期間,魚卵需遮陽處理。
4.苗種篩選
根據(jù)滇池金線鲃仔稚魚食性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適時采用漿狀物-輪蟲-人工混合飼料的方式,出膜后幾天內(nèi)在育苗池的池壁四周,尤其是魚池的四個角落集聚分布;隨著卵黃囊的消耗,仔魚開始有攝食活動,活動范圍擴大到魚池的四壁和池底;覓食能力進一步提高后,仔魚主動集聚在浮游動物密集的區(qū)域,攝食大小合適的活餌。在仔魚進入稚魚發(fā)育前,仔魚開始攝食人工混合餌料,而且攝食強度逐漸增強。撈苗方法:日出及日落前人站在池中,用絹網(wǎng)制成的抄網(wǎng),將聚集的魚苗整群撈出,隨見隨撈,集中一批,培育一批,同步同期培育。
1.魚苗培育
仔魚期放養(yǎng)密度為8000尾/m3~24000尾/m3,稚魚期放養(yǎng)密度為3000尾/m3~6000尾/m3,幼魚期放養(yǎng)密度為1000尾/m3~2000尾/m3。
2.餌料
剛放入池塘的魚苗,可投喂輪蟲、蛋黃、豆?jié){及適口的配合飼料等。一般3日~20日齡魚苗投喂輪蟲,全池潑灑輪蟲,使水中輪蟲密度3個/mL~20個/mL,輪蟲投喂前需經(jīng)小球藻強化培養(yǎng)6小時以上。20日~45日齡投喂蛋黃、豆?jié){,20日~30日齡,投喂量為50g/萬尾~80g/萬尾;30日~45日齡,100g/萬尾~120g/萬尾。35日齡以上可在蛋黃、豆?jié){中拌入適量粉狀配合飼料。
3.投餌量
養(yǎng)殖過程中,應根據(jù)魚的體重、數(shù)量等來確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是按魚的體重和水溫來確定的。當水溫10℃~14℃時,投喂量為魚體的1%;水溫為14℃~18℃時,投喂量為魚體的1.5%~2.0%;當水溫為18℃~20℃時,投喂量為魚體的2.0%~3.0%;22℃以上時,投喂量為魚體的1.0%。
4.日常管理
魚苗養(yǎng)殖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水質(zhì)管理為中心,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巡塘
每天早上巡塘一次,觀察水色和魚的動態(tài),注意水質(zhì)變化,了解投喂效果。下午可結合投喂或檢查吃食情況巡視魚塘,夜間容易觀察滇池金線鲃的活動情況,夜間巡塘2次,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2)清洗食場
經(jīng)常清洗食場,堅持每月每立方水體用0.45mL聚維酮碘消毒一次。
(3)水質(zhì)管理
每天注入新水,以更新水質(zhì),保持水質(zhì)清新,有利于魚苗生長,同時促進浮游生物繁殖、減少魚病發(fā)生。
(4)控溫
一般要求水溫在16℃~22℃,保持水溫穩(wěn)定。冬季控制在16℃~18℃,夏季控制在20℃~22℃。每天的8∶00、16∶00測量水體溫度。
(5)工具消毒
所有的入水和接觸魚體的工具在使用前后均要消毒,做到專池專用,消毒藥物可以選用高錳酸鉀或強氯精。
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適宜在水溫25℃以下的水體中養(yǎng)殖,養(yǎng)殖方式以池塘養(yǎng)殖為主。
池塘條件:池塘底質(zhì)一般為礫石或水泥,水溫10℃~25℃,溶氧不低于5mg/L,微流水,遮陽。面積20m2~200m2,水深1.0m~1.2m,有獨立進、排水口,池底向排水孔以一定的坡度傾斜,以利于排水,應具備供電、供水、供氧、增溫系統(tǒng)等。
魚種放養(yǎng):根據(jù)苗種大小,調(diào)整放養(yǎng)密度,仔魚期放養(yǎng)密度為8000尾/m3~24000尾/m3,稚魚期放養(yǎng)密度為3000尾/m3~6000尾/m3,幼魚期放養(yǎng)密度為1000尾/m3~2000尾/m3,成魚密度為200尾/m3~1000尾/m3。
餌料:養(yǎng)殖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跟養(yǎng)殖普通的滇池金線鲃一樣,魚苗的餌料為輪蟲、蛋黃、豆?jié){等,成魚的餌料為配合飼料,一般為沉性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0%。
餌料投喂:應根據(jù)魚的體重、數(shù)量等來確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是按魚的體重和水溫來確定的。當水溫為14℃~18℃時,投喂量為魚體的1.5%~2.0%;當水溫為18℃~20℃時,投喂量為魚體的2.0%~3.0%;22℃以上時,投喂量為魚體的1.0%。
日常管理:與魚苗期間一樣,日常管理以水質(zhì)管理為主,可參照魚苗階段管理辦法。
滇池金線鲃“鲃優(yōu)1號”易感染爛鰓病等細菌性魚病,小瓜蟲、車輪蟲等寄生蟲病和水霉病等真菌病,尤其是魚苗。在捕撈、放養(yǎng)操作時要避免魚體相互扎傷,加強水質(zhì)調(diào)節(jié),定期潑灑生石灰水。
1.爛鰓病
病原:魚害粘球菌
癥狀:發(fā)病初期,魚離群獨游,后體色變黑,停止吃食。肉眼檢查,可見鰓絲發(fā)白并粘有污泥,嚴重時鰓蓋腐蝕成一透明小區(qū),俗稱“開天窗”。
防治方法:保持養(yǎng)殖水體清爽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該病發(fā)生。發(fā)病時,使用五倍子(先粉碎后用開水沖融)潑灑,每立方水體使用五倍子2.0g~4.0g,同時每公斤餌料拌氟哌酸1.0g~3.0g投喂效果更佳。
2.小瓜蟲病
病原:多子小瓜蟲
癥狀:蟲體主要寄生在魚體的體表、鰭條和鰓上,形成白色小粒狀胞囊。嚴重寄生時,魚的表面覆蓋一層白色的包膜,鰭條腐爛,魚游動遲緩,漂浮于水面。個別寄生在魚的眼部,造成魚失明,可以引起飼養(yǎng)魚類大量死亡,是土著魚類馴養(yǎng)繁殖過程中的主要魚病。
防治方法:養(yǎng)殖水體太瘦常常引起該病,要加強水質(zhì)管理、消毒網(wǎng)具,并對新進入基地魚類進行魚病檢疫。發(fā)病時每立方水體使用0.4g辣椒粉和0.15g生姜,加水煮沸30分鐘后,連汁帶渣全池潑灑,有一定效果。每立方水體用0.1g瓜蟲靈,亦有一定的療效,瓜蟲靈(復合高聚碘六號)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隔天使用,連續(xù)使用三次。
3.車輪蟲病
病原:車輪蟲
癥狀:寄生在魚體的體表和鰓上,可能出現(xiàn)“白頭白嘴”或“跑馬”的癥狀。病魚魚體發(fā)黑,離群獨游,有的成群圍繞池邊狂游,可引起親魚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體0.5g~1g車輪凈全池潑灑一次。全池潑灑蟲必克(復方阿維菌素),濃度為0.06×10-6g/L,對車輪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4.水霉病
病原:多種水霉和綿霉
癥狀:肉眼可見病魚身上或鰓上長著似毛一樣的白色綿狀物,病魚食欲喪失,呼吸困難,游動緩慢。
防治方法:全池潑灑萬分之一的食鹽和碳酸氫納合劑(1∶1);或者使用霉菌凈水溶液全池潑灑,濃度為5×10-6g/L,隔兩天再潑灑一次。
5.出血病
病原:嗜水氣單胞菌
癥狀:發(fā)病初期,病魚口腔、下頜、眼眶、鰭條基部等部位出現(xiàn)輕度充血,食欲下降,剖開腹腔,可見腸內(nèi)有少量食物或無食物,隨后出現(xiàn)明顯出血,腹部出現(xiàn)腹水癥狀。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體使用1mL~1.4mL次氯酸鈉溶液全池潑灑一次,每立方水體使用0.2g戊二醛全池潑灑也有一定效果,隔兩天再潑灑一次。
6.腸炎病
病原:細菌性腸炎病
癥狀:病魚離群獨游,游動緩慢,體色黑,食欲差或不食。發(fā)病初期,腸壁局部發(fā)炎,腸腔無食物,腸內(nèi)黏液多;后期腸壁充血發(fā)炎呈紅色,腸內(nèi)只有淡黃色黏液,肛門紅腫,有紅色黏液從肛門流出。幼魚受害時死亡率高,此病常與爛鰓病并發(fā)。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體使用4.5g~8g土霉素全池潑灑一次,連續(xù)潑灑三天。每公斤魚食投放腸炎靈0.02g~0.05g攪拌,每天喂食兩次,直至癥狀消失。
1.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2.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3.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yè)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地址和郵編: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qū)教場東路32號,650223
聯(lián)系人:劉倩
電話:0871-65191652,13330493386
楊君興,潘曉賦,王曉愛,楊坤鳳,蔣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