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葉兒
[摘 要]文言文是我國古老的語言,是現(xiàn)代白話文的根基。為了能更好地達成“學習”和“傳承”的目標,在二年級引入處于文白轉(zhuǎn)型期的民國老課本的選文,對學生進行文言文啟蒙教學,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做好鋪墊。在課堂教學中,根據(jù)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運用了多種形式讀、搭建背誦展示平臺、指導仿說等教學策略,讓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喜歡學習。
[關(guān)鍵詞]文言文啟蒙;教學策略;二年級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5-0045-02
文言文是我國古老的語言,是現(xiàn)代白話文的根基。它不僅僅是文化傳承的工具和媒介,更是中華文化的遺產(chǎn),具有極大的價值。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目標: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這一目標有兩個關(guān)鍵詞“學習”和“傳承”。這兩個關(guān)鍵詞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的地位??墒牵F(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才有第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雖然淺顯,但是對從未接觸過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還是艱澀生晦的。如果在這之前能選擇一些合適的文章,為學生學習文言文進行鋪墊,建立一個爬坡式的學習模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之路就能更順理成章一些。
二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一年的語文學習已基本能過識字關(guān),現(xiàn)代文的閱讀也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基于對二年級學生語文認知特點的分析,在此階段適當?shù)匾胛难晕倪M行誦讀、學習,學生是能夠接受的。當然,要精選文本,由易到難,從音韻、語序等方面入手,為學生打開一扇文言文啟蒙的大門。民國時期小學國語課本中的課文產(chǎn)生在文言向白話轉(zhuǎn)型的特殊時代,教材編者們既盼能掙脫文言的束縛又企傳承文言典雅的神韻,文本言語處處烙上了文言的印記。這樣的老課文對二年級學生的文言文啟蒙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筆者為本班學生設(shè)計了用民國課文進行文言文啟蒙的課程,用讀文、背誦、仿說、仿寫等策略,帶著學生走入了文言文學習的大門。
一、多種讀法,讀中學,趣中學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笨梢姟白x”是理解文本行之有效的方法。率先倡導對小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的朱文君老師也曾說:“小古文怎么讀呢?方法其實很簡單,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庇捎谖难晕脑谛形摹⒂迷~等方式上和現(xiàn)代文有較大的不同,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在這個時候“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一遍一遍重復機械地讀,肯定會費時費力,使學生從心底里厭惡文言文,這就和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了。因此,在引導學生讀文言文時,教師要根據(jù)選文的特點,進行一些花樣性的朗讀,既避免機械反復朗讀的疲勞,又讓學生明白文言文表達的意思,享受到文言文朗讀的樂趣。
如,《蟋蟀》一文以姐弟倆的一問一答解釋了蟋蟀發(fā)聲的原理,問句“蟋蟀口小,鳴聲頗大,何也?”中的疑問詞“何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讀,使學生體會問的語氣,從而明白“何也”的意思,這樣難點就在朗讀中突破了。
又如,《不倒翁》一文36字,共8句話,簡短有趣地描繪了不倒翁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拿出不倒翁的實物,讓實物與文字一一對應。這樣,學生會覺得這個眼前的不倒翁就是從這36字的短文中走出來,再看實物進行朗讀時,自然就會趣味盎然。
讀法指導還有很多,如表演讀、互動讀等。同一篇文言文,可以從不同角度選擇多種讀法進行朗讀。在具體的教學中,圖文對照讀、實物與文字對照讀能幫助二年級學生快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互動讀、表演讀是學生最喜歡的朗讀形式。
二、展示背誦,為語言積累助力
文言文啟蒙教學貴熟不貴知。課堂上,如果教師只是細致地講解,不要求熟讀成誦,需要用到的時候還是無從想起,這樣的文言文啟蒙教學是不成功的。宋代的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理學家朱熹也有相似的言論:“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可見,熟讀對語文學習很重要,對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如此。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背誦不斷積累語言,最終達到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目標。
但是,二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學習的主動性相對較弱,所以對背誦這樣的學習,需要外力的幫助才能做到樂此不疲。基于這樣考慮,在教學中,教師應設(shè)置背誦展示環(huán)節(jié)。背誦展示環(huán)節(jié)是不受時間限制,一般來說每節(jié)文言文學習課都有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新課初始,組織學生進行回顧性的背誦;新課結(jié)束后,根據(jù)所學篇幅的長短,一般設(shè)置當堂背誦環(huán)節(jié)。除了課堂上,早自修也是背誦展示的時間。展示活動更是不拘形式:有時是富有競爭的小組積分背誦賽,有時是互動式的搶答背誦,有時是側(cè)重個人展示的表演性背誦。如,《楊柳》一文以狀物為主,就讓學生通過“小小講解員”的方式進行展示。除此之外,還有拍手背誦、單元擂臺挑戰(zhàn)賽等。在展示中,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積累了語言。
這個小小的背誦展示環(huán)節(jié),看似外顯,實則是促進學生對所學文言文的內(nèi)化吸收的過程。假以時日,這些富有節(jié)奏、音韻優(yōu)美的文言語句就會融入學生的內(nèi)在言語系統(tǒng)中。
三、仿仿說說,在實踐中學習表達
筆者所用的選文,都是經(jīng)過認真對比、精挑細選的,大都音韻優(yōu)美、語言凝練、表現(xiàn)力強。這樣的文字,積累感悟固然很重要,但是也要在必要時讓學生嘗試模仿運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表達。二年級學生對文言文表達形式的實踐主要體現(xiàn)在仿說這種形式上。
(一)在韻律整齊處嘗試說一說
文言文很注重用詞的韻律,追求韻律的整齊。如,《春風溫》一文寫道:“春風溫,秋風涼,夏日長,冬日短。桃花開,梧葉落,山鳥飛,野兔走。”它由八個動賓結(jié)構(gòu)的三字句組成,每句最后一個字凝練準確地概括了事物的特點,全文節(jié)奏感極強。尤其是前面四個分句,用兩對反義詞寫出了四季的特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后,可以讓學生模仿這種形式說一說,要求由低到高,先讓學生說一個事物的特點,如小草綠、國旗紅等。當每個學生都能說的時候,教師就要提高難度,要求他們模仿著說說兩個以上相關(guān)聯(lián)事物的特點。在模仿說話中,學生感受到文言文言語凝練的特點,學會了表達。
(二)文言詞嘗試用一用
有很多詞語是文言文的專屬用詞,有自己特有的意思。這些詞語如果不經(jīng)過學習,學生就不明白它的意思。這是學生學習文言文過程中所遇到的較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雖然選用的是民國時期課本的選文,相對年代較近,但是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文言詞語。當學生明白了意思之后,就可以讓他們嘗試著用一用。如,《放風箏》一文中人稱代詞“汝”和“吾”就和現(xiàn)代文的說法不同。在明白了“吾”“汝”的意思之后,我讓學生試著用一用,說一說。有的學生很快就能聯(lián)系當時的情境,指著老師說“汝是老師”,又指著自己說“吾是學生”。在說話間,這兩個文言文的人稱代詞已經(jīng)被學生很好地吸收內(nèi)化了。
(三)富于想象處拓展說
雖然很多選文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但字里行間卻充滿著想象。在富于想象的空間里,讓學生來仿一仿,別有一番情趣。如,《菊花》一文中“其瓣如絲,如爪”形象又富于想象地描繪了菊花花瓣的形狀。教學時,出示各種菊花圖,讓學生進行想象拓展仿說“其瓣如絲,如爪,如 ,如 ”。在對畫面的觀察中,想象的翅膀也被打開,“如鉤”“如盤”“如泉”“如線”等妙喻隨之呈現(xiàn)出來。
綜上所述,在文言文啟蒙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滲透性學習,將學生領(lǐng)入文言文學習的大門,讓學生終身受益。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