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
所謂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男女成婚,組成新的家庭,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槎Y自古代起就是一個嚴(yán)肅而重要的話題。在中國古代社會,婚禮作為禮儀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屬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五禮”中的“嘉禮”, 有一套特定的程序和儀式,也形成了一整套與婚禮相關(guān)的文化。
具有歷史淵源的儀式
“婚禮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關(guān)系非常緊密。”婚禮是一種具有歷史淵源的儀式,從古到今,幾經(jīng)變遷,與社會制度的變化息息相關(guān),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于人生的美好追求。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guān)系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據(jù)《通鑒外紀(jì)》記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shè)嫁娶,以儷皮為禮?!睆拇?,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jīng)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后,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xiàn)了“親迎于庭”“親迎于堂”的儀節(jié);再到周代,儒家典籍《禮記》和《禮儀》中規(guī)定了締結(jié)婚姻的“六禮”,“六禮”奠定了傳統(tǒng)婚禮的基礎(chǔ),后世歷朝歷代的婚制都多數(shù)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變化而來。
那時候的婚禮還叫做“昏禮”,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jié)發(fā)之恩,并不認(rèn)為這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禮儀從頭到尾都簡樸干凈,夫妻“共牢而食,合巹而酳”,而后攜手入洞房。次日拜見舅姑,三月后告見家廟,從此,新婦正式融入夫家家族。
婚服也不是喜慶的大紅色,而是端莊的玄色禮服。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燭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遠(yuǎn)去的女兒;夫家也三日不舉樂,安慰思念雙親的新娘。整個儀式寧靜安詳,卻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國講究倫常,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是我們常說的“五倫”,而夫婦關(guān)系是家庭關(guān)系的開始,所以是非常莊重嚴(yán)肅的一件事。古人又將婚禮視作“合兩姓之好”,一個謹(jǐn)慎、莊重的婚禮是一生幸福的開始,就是要讓新人熟知夫婦之道,為日后的家族家風(fēng)打下扎實(shí)的基礎(chǔ),這也是規(guī)范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所以,古代婚禮莊重、嚴(yán)肅,卻內(nèi)涵豐富。
婚禮之前講究多
據(jù)《儀禮》記載,按照周禮制度的規(guī)定,婚禮共有“六儀”,即6種儀式。
一為“納采”,即議婚,商議婚配。在中國古代社會,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叭。ㄈⅲ┢奕缰??匪(非)媒不得?!?所謂納采,就是采擇之意,即男子選擇妻子。男方欲擇某家之女為妻,便托媒妁試探女家之意。若女家同意,則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擇之禮。納采的禮物,因人而異,因時代而異。“周制,婚禮下達(dá),納采用雁?!笔且?yàn)椤把泔w成行,止則成例?!薄秲x禮正義》云:“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jié),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納采也有用羊的。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黨。
二為“問名”,即詢問女子之名及生日。經(jīng)納采,女家同意后,男家再派人到女家,詢問女子之名和生日。因古人迷信,需占卜女子之名,以預(yù)測婚配的兇吉。
三為“納吉”,即訂婚。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以占卜而問天意是中國古代男女之間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決定性因素。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寫在“庚貼”上托媒妁送到女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八字帶回男家?!鞍俗帧笔盏胶?,男女雙方要先將其供于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內(nèi)家宅平安(無吵架、生事、失火、打碎物品、失盜等時間發(fā)生),則再請先生“批看八字”了。在批“八字”之時,還須參照雙方屬相及陰陽五行等。這其中各項(xiàng)之間是絕對不能相克的,如有一項(xiàng)相克則婚姻之事只好作罷。如果八字完全匹配,親事算初步定下了。
四為“納征”,即送彩禮。即民間俗稱的“過大禮”、“下彩禮”。“征”有“成”的意思。“過大禮”之后,兩家的婚姻就算成立。納征是中國古代婚姻習(xí)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用于納征的物品因地域、時代、地位、貧富等因素各有差異。古代民間“過大禮”一般情況下的物品是:金簪一對、金環(huán)(鐲)一對、金戒指一對、豚肉、喜酒、羊、喜糕、紅綢二尺四寸,烏紗綢七尺、紅蠟四對、爆竹、禮香各兩把、耳飾一對、姜花、禮餅各若干。男方要擇定吉日,鼓樂吹奏,將庚貼用紅綢系好,連同禮單將禮品送到女家。媒妁則引導(dǎo)男方家長親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對來的客人盛情款待。女家接受聘禮后,要取出其中一部分聘禮,另外再加上十二種禮物,送還男家作為答禮。聘禮無論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為偶數(shù),取其成雙成對之意。
五為“請期”,俗稱“擇日”,即確定成婚吉日,即男家要請“先生”擇選結(jié)婚的“黃道吉日”之后,告知女家?!秲x禮》記載:“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主人致辭之后,媒人告以婚期?!庇纱丝磥恚湃说恼埰诓皇呛唵蔚母嬷?,也是有一定儀式的。其實(shí)婚約鑒訂之后,女家已然是“自受聘后一任擇日成親?!卑堰x擇結(jié)婚日期的決定權(quán)交給了男家。之所以用“請”字,是表示一下客氣,男家不敢自專,請求女家同意的意思。
六為“親迎”,顧名思義,是指在約定的日期,新郎親往女家迎接新娘,亦稱迎親。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在漢代以前古人的婚禮均是在晚上舉行的,而且著黑色衣裳,乘黑色的車子,執(zhí)燭,一切均與夜色相匹配。到了唐代才開始有了白天結(jié)婚的習(xí)俗。
成婚之日的繁瑣流程
成婚之日,按照《禮記》的要求,新郎要穿著禮服,遵從父命帶領(lǐng)著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jīng)過一番揖讓,新郎執(zhí)雁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后,新娘就從房里走到東她父親跟前,聽從父親的教誨。隨后,新娘隨新郎登上彩車,并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zhuǎn)了三周后,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隋唐以前,親迎用的都是車,直到宋代以后才流行使用“花轎”。當(dāng)然,親迎的隊伍中樂隊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娊?jīng)·關(guān)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說的就是那位“好逑”的“君子”欲琴瑟鐘鼓地將“窈窕淑女”娶回去??梢娀閼c樂曲在中國具有相當(dāng)?shù)臏Y源。
花轎迎至男家,街坊鄰居(主要是小孩)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糖果等向空中揚(yáng)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新娘子下轎的時候雙腳是不能著地的。這是古人出于對天地諸神的敬畏,故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一詩記敘了這一習(xí)俗:“青衣轉(zhuǎn)氈褥,錦繡一條斜?!彼未臍譃橄?,稱做“傳席”或“傳袋”,直到洞房前,是“袋袋相傳”,不斷煙火的意思。
當(dāng)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平安安,還要邁火盆,意為避煞,以火壓邪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預(yù)示新人未來的生活紅紅火火。宴后,新郎、新娘脫去禮服,入新房。
第二天早晨,新娘還要行“見舅姑儀”,即拜見公婆。明代以后,又有“歸寧”的習(xí)俗。即在婚后的第三天,新郎、新娘一同回女家,拜見新娘父母,俗稱“回門”或“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