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凸顯其主體地位。但由于很多教師缺乏有效的實施策略,課堂討論時機不當、聚焦不力、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師把控不到位,耗時多而收效寡。本文圍繞英語課堂討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鑒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堂討論;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51-0046-03
【作者簡介】卞學華,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蘇泰州,225300)高中英語教研員,高級教師,泰州市學科帶頭人。
在英語課堂中,不少教師為了所謂的完整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被動地設計了一些課堂討論,有的討論話題不清楚、任務不明確,學生無所適從;有的設計不合理,缺乏討論價值,學生參與率不高,甚至有借機閑扯的現象;有的討論缺乏必要的總結和點評,草草收場無果而終。這些討論流于形式耗費時間,很難達到升華課堂教學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為不少教師對課堂討論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對課堂上如何實施有效的討論活動缺乏必要的策略。針對上述現狀,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就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提出一些建議。
一、把握討論的時機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習是一個發(fā)現的過程,并不是所有問題都依賴于教師的講解,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問題雖然個人解決不了,但可以借助同伴的幫助,在與同伴的交流討論中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質疑、討論和探究,自己則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以組織者、倡導者、參與者的角色不露形跡地引領教學活動。但是,課堂討論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
1.在處理重難點時。
例題1:________________in his “new” clothes, the Emperor walked in the street proudly.
A. Dressed B. Being dressed
C. Having dressed D. Dressing
非謂語動詞是高中英語教與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本題相當多的學生錯選B項。此處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分詞短語being dressed到底表示什么?依據已有的知識,學生在相互討論中會發(fā)現,分詞的進行式表示分詞動作正在發(fā)生或進行,顯然“皇帝已經穿好了衣服”,所以直接用過去分詞即可。在討論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會很容易地解決同類型的問題。
2.在出現典型錯誤時。
例題2:Reading the letter, tears came into her eyes.(改錯)
這是高中英語翻譯和寫作中的典型錯誤,而且是一錯再錯。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反思,找出錯誤的根源,并且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可以布置如下的討論話題:非謂語動詞(或短語)作狀語時,其邏輯主語應該是什么?本句有幾種可能的表達形式?通過討論,學生會發(fā)現,非謂語動詞(或短語)作狀語時,其邏輯主語必須和句子的主語保持一致。此題中,非謂語動詞部分使用了獨立主格結構,該結構的主語與句子主語不一致,不可以省略。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聯想其他實例,牢固掌握這一基本原則。
3.在知識容易出現混淆時。
例題3:Its high time that we______________the dangerous cave.
A. leave B. left
C. have left D. would leave
由于“It is/was time”句型有多種含義,學生容易混淆,所以對這道題目,學生的選擇各不相同,而且每種選擇的背后都有其充分的理由。教師不要急于公布正確答案,而應讓學生在討論中將自己的理由講出來,在思辨中理解各種句型的含義和特征。本題每個選項的背后都有一個對應的句型結構,討論就能牽涉出一大片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解決了該題中存在的問題,而且?guī)椭鷮W生鞏固了一系列相關的知識。
4.在學生提出問題時。
筆者在講授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2006年版)第十模塊第一單元Reading的過程中,在文本分析即將結束時,有學生對課文的標題“Give a man a fish”提出了質疑,認為本文的重心和寫作目的應該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如何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所以課文標題應為“Teach a man to fish”。說實話,這個問題出乎筆者的預料,于是筆者提議大家反復研讀文本,師生一起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得出結論:提出質疑的同學的觀點是對的。后來筆者就本班討論的結果與教材主編進行了多次的溝通,專家們接受了我們的看法,2010年新版教材將課文的標題修訂為“Teach a man to fish”。
二、明確討論的主題
課堂討論主要是通過教師布置任務來引導學生認識、探索和解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展思維能力。要使課堂討論取得效果, 討論話題必須恰當,在組織課堂討論前, 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 充分挖掘教材, 并明確教材哪些部分適合組織課堂討論。(徐洪大,2008)具體明晰的主題能夠使課堂討論目標明確,確保討論的連貫性和有效性。
在討論主題的選擇方面應遵循以下原則:(1)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以此為突破口,設計一些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話題;(2)話題的提出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從多個維度進行探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3)話題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水平,聚焦學生中共同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集思廣益、解決問題。
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2010年版)第五模塊第二單元Reading是一篇題為“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的辯論稿,辯論雙方Lin Shuiqing和Qian Liwei圍繞“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哪一個更重要”發(fā)表了各自的見解。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理解支撐辯論雙方各自觀點的理由,難點是讀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提供支撐理由?;谝陨戏治?,筆者設計了如下兩個討論話題:
Topic 1: Whose opinion do you approve of, Lin Shuiqings or Qian Liweis? Please state the reasons for your choice.
Topic 2: Do you think it is possible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How can this be achieved?
這兩個討論話題既能引導學生關注文本,充分了解辯論雙方各自的觀點及理由,實現有效的“輸入”;同時又能喚起學生關注社會問題的意識,結合文本知識和自己的社會生活經驗,嘗試分析和解決問題,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達到積極的“輸出”。這樣的話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陳堅林,2000)
三、讓參與討論的成員有備而來
相當多的教師布置完討論話題,就立即要求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這時我們會發(fā)現,小組中多數學生只是聽別人滔滔不絕,自己卻不知道該說什么,這樣的討論儼然成了少數學生的“獨角戲”,不能調動所有成員參與的積極性。課堂討論經常使用的是Pair work或Group work等形式,但不管采取何種形式,教師要確保參與討論的成員都有備而來,并且要暢所欲言,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所以,教師要給足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各自首先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與見解,在此基礎上參與課堂討論,與同伴進行交流。
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的,對同一個話題,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尋求個性化的解決辦法。即便有的學生短時間內沒能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在思考過程中生成的疑惑和問題也有助于他們在討論中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或主動尋求同伴的幫助。這樣的討論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使每一位成員在討論中都有所收獲。
四、對討論的過程進行把控
課堂討論是一個非常靈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組織得當,就會充分調動每一個成員的積極性,最終產生超乎預想的成果。但在具體操作中經常會出現如下的問題:部分自覺性不高的學生借機閑扯,偏離主題;有的學生固執(zhí)己見,不愿接受別人的意見或批評,甚至將討論演變成爭吵;有的成員難以用英語表達,繼而全組使用漢語高談闊論;有的小組缺少核心成員,大家都一言不發(fā);等等。因此,教師要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討論前要明確要求和時間,并要求參與討論的成員盡量使用英語,不得談論其他無關的話題;注意尊重不同意見,既要積極主動表達個人看法,又要學會善于傾聽。
教師要走進小組,了解討論進展情況,掌控時間,參與互動,適時提醒,必要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尤其要善于引導“聚焦”,努力做到收放自如,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課堂討論既精彩熱烈又富有成果。
五、對討論進行及時評價
有的教師固守預設的時間安排,在課堂討論高潮迭起的時候一聲令下,宣布討論結束,繼而轉入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沒有總結、沒有點評,課堂討論明顯成了一種擺設;有的教師憑著自己的感覺和預設的思路,簡單通報討論結果,忽視學生的不同見解和生成的問題;還有的教師象征性地選取其中一組簡要介紹討論結果,忽略其他小組更為豐富的研究成果。觀察發(fā)現,課堂討論意猶未盡之際,參與討論的成員都希望有機會展示和分享本組的討論成果,讓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
另外,討論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碰到一些組內未能解決的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所以,課堂討論過程中或討論結束后,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展示討論的成果,及時總結代表各組的看法或意見。對討論中出現的分歧,可以在充分聽取陳述的基礎上組織二次討論,讓真相在討論中愈辯愈明,形成對話題集中的和正確的看法與結論。
此外,教師要及時對課堂討論進行有效的評價,并就如何參與課堂討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充分發(fā)揮課堂討論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教師可以從學生參與討論的態(tài)度、討論中的表現、討論的成果等方面進行點評,樹立好的典型;指導學生討論前要做好準備,既要充分發(fā)表個人見解,又要善于傾聽他人意見,要尊重別人不同的看法,要把討論當成一種學習方式;同時,要引導學生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避免小組歧視,杜絕個人英雄主義。合理的評價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徐洪大.提高中學英語課堂討論有效性的思考[J].英語教師,2008(08).
[2]陳堅林.現代英語教學與管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