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輝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肝膽胃腸外科,河南 汝州 467599)
細菌性肝膿腫(pyogenic liver abscesses,PLA)為常見肝臟疾病,多由于細菌侵入肝臟所致的繼發(fā)感染,如未有效、及時治療可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PLA治療中多以手術療法為主,其中腹腔鏡手術引流為臨床常用術式,臨床應用效果良好,但隨著現今臨床醫(yī)學影像學、經皮穿刺引流介入器械的日益發(fā)展,病灶定位更加精確,超聲引導經皮肝穿刺引流的有效性、安全性也逐漸提升,可更好地滿足臨床需求[2-3]。鑒于此,本研究將觀察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刺引流治療PLA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本院2013年10月‐2017年9月治療的86 例PLA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入選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4~78 歲,中位年齡 49歲;膿腫直徑 6~13 cm,平 均(9.85±1.63)cm。對照組男23例, 女20 例;年齡22~75歲,中位年齡50歲;膿腫直徑6~14 cm,平均(10.05±1.76)cm。兩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由影像學檢查確診,且為單發(fā)膿腫;②可耐受研究相關治療者。排除標準:①伴有阿米巴性、結核性肝膿腫;②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病、血液疾病者;③肝功能失代償者,無法正常接受治療。
對照組實施腹腔鏡肝膿腫切開引流術,將套針管分別于臍下緣、劍突下切口置入,用于腹腔鏡探查口、超聲刀操作口等,對腹腔、肝臟實施探查,并依據病灶部位對患者體位、其他操作孔位置進行調整,應用超聲刀于膿腫頂開口,吸凈膿液,將膿腔分隔組織分離后對膿腔進行徹底清潔,將引流管置入膿腔并另取孔引出體外。觀察組則實施超聲引導經皮肝穿刺引流,于超聲下經皮穿刺(依據術前設計穿刺引流路線,最大限度規(guī)避肺部組織、大血管等),將膿液抽取后置管引流,并將膿液送檢培養(yǎng)鑒定,隨后對膿腔進行沖洗,以便于膿液引出。兩組術后均實施抗生素治療,待膿腔基本消失、未見明顯引流液流出,即可將引流管拔除。
觀察兩組臨床臨床療效、臨床指標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出院前依據兩組膿腫吸收情況、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等評估臨床療效,其中膿腫已完全吸收,不適癥狀消失為治愈;膿腫吸收≥50%,不適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膿腫吸收<50%,不適癥狀改善顯著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對兩組治愈、有效、顯效占比進行統計,得出總有效率。并對兩組膽瘺、切口感染、胸腔積液等發(fā)生情況、手術時間、拔管時間、體溫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觀察。
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與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比,對照組相對較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體溫恢復時間、拔管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與觀察組手術時間相比,對照組相對較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例(%)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體溫恢復時間/d 拔管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3 89.35±14.71 4.12±0.78 14.96±6.73 18.78±8.24觀察組 43 49.68±9.23 3.85±0.73 15.39±7.21 19.07±9.10 t值 14.980 1.657 0.286 0.155 P值 0.000 0.101 0.776 0.877
PLA屬于外科較為常見且嚴重疾病,多伴有肝區(qū)疼痛、高熱及寒戰(zhàn)等表現,同時可致患者感染性休克、敗血癥等而增加其死亡風險[4-5]。PLA發(fā)病迅速、病情進展快,并由于病灶多位于重要臟器,極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選取一種有效、適宜治療方案以提升PLA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極為重要,抗生素、外科引流為PLA既往治療主要方法,其中開腹手術作為一種重要引流術式,但其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術后恢復緩慢,臨床應用效果不佳[6-7]。近年來醫(yī)學技術日益發(fā)展,其中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腹腔鏡手術在PLA治療中逐漸開展,但臨床上針對選取何種術式治療PLA卻存在較大分歧[8]。
腹腔鏡手術為現今臨床上科學含量較高術式,其憑借病灶鎖定準確、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勢已獲得患者高度青睞,而將腹腔鏡肝膿腫引流術用于PLA治療中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9]。超聲引導經皮肝穿刺引流為現今PLA治療中重要手段,與腹腔鏡手術相比,其操作相對簡單、損傷輕微且療效確切,患者耐受性良好,其中針對單發(fā)膿腫直徑>3 cm者在使用抗生素基礎上,實施穿刺引流即可獲得良好效果與預后[10]。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體溫恢復時間、拔管時間、住院時間相比無顯著差異,與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手術時間相比,對照組相對較高,由此可見,超聲引導經皮肝穿刺引流可取得與腹腔鏡手術較為相似的引流效果,但相比之下,前者治療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后相關并發(fā)癥,這對保障術后治療安全性、提升患者身心康復質量具有積極影響。但臨床實踐也發(fā)現,具體術式選取中也應依據患者實際情況而定,如針對膿腔較大、多房分離及互不交通者則需考慮腹腔鏡手術以保障充分引流。
綜上所述,將超聲引導經皮肝穿刺引流用于PLA治療中效果確切,可促進膿腫吸收,手術時間短且術后并發(fā)癥少,可作為PLA治療中首選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