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發(fā)
這則故事聽起來雖說很稀罕、很緊張、很溫暖,但我一直未能落筆把它寫出來。究竟為什么?連我自己也說不清。并不是因為懶,也不是由于故事簡單,講完了也就完了。可能是故事里面有樣東西太過沉甸,難以用紙墨鋪展,或者怕鋪展不到位,折損我內心那份深深的感慨與崇高的敬意。雖然故事的發(fā)生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期間我還寫過不少文章。
那是發(fā)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也不知為哪般事由,我在那年冬春交替時節(jié),從青島部隊回南方老家探了一次親。
轉眼假滿。初春的南方,已暖意融融。我從北方寒冬里穿來的軍大衣,此時已然不合時宜,但還得披著、挽著,連同隨身行李,把它們帶回部隊。歸隊的交通,從慈溪到青島,可以是輪船,也可以是火車,但都須在上海中轉。那次我選擇的是火車。到達上海,我做的第一件事,當然是買好去往青島的火車票。在當時,盡管憑“軍人通行證”購票有一定的優(yōu)勢與保障,但有時也只能買到隔日票。為此,我只得在上海住上一晚。這一晚,一般都計劃在我的行程里,以免由于買不到當日票而超假。
我索性趕到市中心,住進了人民廣場旁的遠東飯店。
與我同住一個客房的,竟然還有一名陸軍軍官。由于當時沒有軍銜,對方的職級靠打聽,靠猜測。至于是否軍官,只要看一眼上衣的口袋就可明了。他跟我一樣,也是一名軍校畢業(yè)不久的排職干部。他的部隊在煙臺,也是探完親去歸隊,買的也是第二天與我同車次的火車票,而且還是同節(jié)車廂?;蛟S是取得了彼此信任,那名排長也不客氣,在第二天上午就叫我?guī)兔Γ瑤退セ春B啡∫慌_已修好的收錄機,因他自己還有另外事情要辦。我憑著對上海路網(wǎng)的相對熟悉和樂于助人的那份率真,也沒多考慮,反正自己在乘車前也沒什么事要辦,因此欣然應允。憑著自信,也為了節(jié)約,我沒去借助什么交通工具,從南京路朝著淮海路方向,一路步行。未成想,按提貨單的門牌地址,那個維修鋪居然在淮海路的縱深。待提好貨往回折返時,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通往遠東飯店方向的公交車,就算有,還都須中途換乘,在時間上更不劃算。于是,我還是依靠自己來時的雙腳。畢竟才提干不久,囊中羞澀,打的,是斷斷不敢想的。結果,整個往返,耗去了兩個來小時,遠遠超出了當初預計。那后半截的路程,我已近似小跑。那內心的懊惱,不由暗暗責問自己:誰叫你應承了這檔陌路相逢之下的爛差事?真是活該!做好事,就得有付出,就得有磨難,就該去糾結。
當我返抵遠東飯店,那名排長早已不見了蹤影,應該是丟下我顧自趕火車去了。這家伙,他倒是舍得放棄他這臺進口收錄機,萬一我失聯(lián)了呢?我心里嘀咕著,一邊快快收拾起行李。此時離火車發(fā)車時間只剩三四十分鐘了。我心急火燎,穿上軍大衣,提起行李,飛奔到一樓總臺。這該死的軍大衣,在這緊要關頭竟是個累贅,它似一捧捆在身上燃燒著的柴火,使我渾身燥熱,開始冒汗。我一邊退房結賬,一邊求助,打聽飯店有無自備車輛把我火速送到火車站??偱_除了服務小姐,旁邊還坐著一名小伙子,估摸是飯店的安保(當時還沒專門的制服和標識),回答說,沒有,但可以想別的辦法幫你試試。說完,小伙子迅速幫我提好行李,帶著我跑向就近的公交??空?。依稀記得我們上的是18路車。這條線經西藏路到火車站大約要經過六七個站點,這是我以往經常乘的一路車。小伙子一上車,徑直擠到司機旁道明原委,請求他的幫助。公交司機幾乎沒什么猶豫,馬上轉頭跟車廂里的乘客商量,說有位解放軍同志有急事要趕火車,由于時間緊迫,沿途不再???,有急事的現(xiàn)可下車。這時段,車上正巧沒多少乘客。意想不到的是,車廂里一片安靜,竟無一人反對,反而催促司機趕緊開車,送解放軍要緊。瞬間,我像是被一股巨大的暖流緊緊包圍住了一般,腦際不由一陣眩暈。汗水,又可勁冒出來許多。洶涌的感激之情,面對這一車素昧平生的好人,讓我一時語塞。
公交車迅速向火車站開去,在安全的情形下,司機居然還闖了幾個紅燈。我那懸著的心,隨著火車站的接近,時間一分一秒地扳回,才開始得到平復。送我上車的小伙子,本來與司機協(xié)調好后可以下車返回的,但他依然堅持著對我的護送。在與他簡短的交流中,我才得知他是一名曾在上海某部服役的退伍兵,暫時留在遠東飯店工作。難怪他對上海如此熟悉,又如此機靈,有見識。我沒忘問他的名字,在下車離去時還專門看了這輛公交車的車牌號。
跑進火車站,離開車僅剩五分鐘了,檢票口也正要關閘。謝天謝地,總算趕上,總算沒枉費這一車好人對我的護佑。這一趟,這一生,在上海這個大都市,我無疑欠下了一大筆今生今世也難償清的人情債。
火車上,與我同車廂的那名排長,早已不安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了。他看到我還未揩去汗水的額頭,聽完我趕車的這番經歷,甚是歉疚,最后還硬塞給我一大包他將帶往部隊的土特產。
回到部隊,我本該及時寫感謝信到上海的,可因好多事務竟把這事擱置了起來。也不知過去多久,正當我提筆去寫時,卻又把那倉促中記下的名字和車牌號記模糊了。懷揣著莫大的不甘與慚愧,這封發(fā)自心靈深處的感謝信,就這樣隨著歲月的推移而沉淀了下來,不覺中,已三十多年過去。期間,我曾在不同的場合,不止一次地,跟身邊的同事與親友說起過。每一次敘述,也多少減輕一點我內心的那份負累與虧欠。
在如今不可能發(fā)生,也不可能達成的事情,卻讓我遇上了。從遠東飯店到火車站,在那短短的幾十分鐘里,讓我看到了閃光的人性,感受到了人間最最真切的大愛與大義。此生能有這番經歷,真不知我上一輩子積了什么德。我再也不能遲疑,再也沒有理由,將這封三十年的感謝信,一直雪藏在心底。
那些曾經援助過我的好人們,愿你們平安,長壽!
責任編輯:曹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