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有兩則關(guān)于孔子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家門外來了一個人,來人是向孔子請教問題的。弟子子貢正好在院中,上前接待了此人。來人問:“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子貢想,這么簡單的問題我回答就好了,不必請教老師了。于是,他答:“四季,春,夏,秋,冬?!眮砣藫u著頭說:“不對,三季,春,夏,秋?!?子貢不干了,明明四季你非要說三季。于是,兩人吵得不可開交。
過了一會兒,孔子回來了,聽了事情的原委后,孔子說:“子貢你錯了,一年的確有三季。”來人高興地走了,一旁的子貢卻凌亂了。孔子又說:“你看那人全身綠色,分明就是蚱蜢。它們春天生,秋天死,一生只見過三個季節(jié),根本沒有冬季這個概念,所以對他們來說一年就是三季?!?/p>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孔子帶著仲由,在陳蔡宣傳自己的主張,經(jīng)費用盡,無奈之下準(zhǔn)備在一個飯館蹭飯。聽完仲由的來意后,老板說:“你只要能認得我寫的一個字,我就給你們免單?!?仲由偷著樂,我老師是圣人,難道還有我們不認識的字?老板在手心寫了一個“真”字,仲由毫不猶豫地回答道:“真?!崩习逭f:“不對,是直、八。” 仲由不服氣,兩人吵了起來。
無奈之下,孔子只好出面,并親自作答:“這個字的確念直、八?!崩习宕笙?,盛情款待了孔子和仲由。吃飽喝足后,孔子對仲由說:“你看那老板分明就是胡攪蠻纏之人,你和他辯論能辯出結(jié)果嗎?”
以上兩個典故據(jù)說為柏楊杜撰。
其實,一代圣人孔子非常喜歡辯論。無論是同老子、七歲小兒,還是同弟子辯論時,孔子一定據(jù)理力爭,毫不相讓。凡此種種,說明孔子的是非觀非常鮮明,一是一,二是二??擅鎸Α叭救恕焙汀爸卑巳恕睍r,孔子的態(tài)度明顯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你說得對,我不與你爭辯”。為什么在對待“三季人”時孔子的態(tài)度搖擺了呢?是辯論的水平下降了?還是立場有問題了?非也。恰恰因為孔子看清了“三季人”的本質(zhì),那就是自身的局限導(dǎo)致了見識的短淺,正所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于冰”,和他們廢什么話呢?
(選自《勞動時報》)
【素材解讀】
同一個人交流時,首先要識人,要判斷對方的水準(zhǔn)。對于明白的四季人,當(dāng)然可以好好交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對于“三季人”和“直八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退讓、躲避。否則就會陷入無休止的車輪戰(zhàn)之中,也許還會被他中傷,最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