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瓊
萬物皆于情,生于情,亦歸于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情是綠葉對花兒的襯托,是水對魚兒的衷心,是風兒對小草的輕撫,更是父母對孩子的絮叨。一個情字,足以讓地球上的生物活得有滋有味。
當了二十幾年的孩子王,也算頗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教學上也比較得心應(yīng)手,可一直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盲點:不管你怎么教,總是那么不盡人意,達不到理想的效果。一次意外的情景表演,卻讓我找到了教學古詩的突破點。
清晰的記得幾年前教學古詩《贈汪淪》,這是來自二年級上冊的內(nèi)容,對于剛?cè)雽W一年多一點的孩子,學古詩固然吃力。記得當時我是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去指導孩子識記意思,教完后,我問孩子們,這首詩的意思懂了嗎?“懂了”!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我當時也很高興,便指名一孩子回答,結(jié)果孩子將抄在黑板上的句意背了下來,我竊喜,認為達到教學效果。我再問:那這首古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不知道”。孩子們再一次異口同聲的回答,我愕然,驚異于我今天的教學效果------零效應(yīng)。
課間休息,有個小女孩怯怯地來請假,說媽媽要去廣州打工了,想去送送。我不禁眼前一亮,何不利用送別的場景來引導孩子們理解這首詩呢?我微笑著準了孩子的假。
上課時,我走上講臺,對孩子們說,老師今天想了解一下,咱們班上爸爸媽媽在外打工的有多少,請舉手。隨即,二十幾個孩子中居然舉起了十幾只小手,我的心隱隱做痛,為了生計,孩子這么小就成了留守兒童。我再問:“當爸爸媽媽外去打工時,你舍得他們嗎?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
“記得?!?/p>
“我抱住媽媽的腿坐在地上哭,不放她走”。
“我拖住他們的行李箱不讓他們走”。
“我哭著追趕開動的火車,可怎么也追不上”。
聽了孩子們的訴說,我的眼睛濕潤了。我話鋒一轉(zhuǎn),將孩子們引入課題:那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古詩,是不是也跟送別爸爸媽媽相類似呢?
“是的。”
那你們能不能想象出當時他們的送別場面呢?
“能”,孩子們充滿信心。
接下來便是三五成群的討論,我興致勃勃來到孩子們中間,加入他們的表演,給他們的演技添枝加葉。
匯報表演開始了,我再一次驚訝于孩子們的表演天賦:
一人劃“船”(船夫),一人雙手反后站在“船頭”(李白)做憂傷狀,岸上一人(汪淪)領(lǐng)著團隊腳踏歌聲由低到高,聞聽歌聲的李白忽然轉(zhuǎn)過身來做依依不舍狀,并情不自禁的朝岸上走,四目相對,禁不住淚流滿面;李白大聲感慨(其他人在一旁附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彪S即,李白跳下“船”,與汪淪緊緊擁抱。
表演完后,我問孩子們: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孩子們歡快的回答:
生甲:汪淪為李白送行,兩人都舍不得對方,友誼深厚。
生乙:好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生丙:汪淪對李白的情誼比桃花潭的水還要深。
……
呵呵,孩子們終于有所悟了。盡管答案不怎么標準,但畢竟他們感受到了其中的境界。我大致算了一下時間,從引入表演到表演完畢再到悟情共花費18分鐘。短短18分鐘,即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表演天賦,又活躍了課堂、快樂了孩子,更輕松學到了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往后的古詩教學,我常常樂此不彼地將學生領(lǐng)進快樂的學習情景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教學古詩《尋隱者不遇》時,學習完生字、新詞后,我根據(jù)古詩的意境(山、樹、童子、長者、師父),把孩子們分成三組,自選角色,自行設(shè)計表演,并大膽將孩子們帶出校園,來到校外的一座山腰上,沒做任何的表演提示,讓孩子們根據(jù)古詩內(nèi)容盡情表演。孩子們的表演天賦讓從教二十多年的我自嘆不如,其中有一組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們選擇了一棵松樹做背景,童子在樹下讀書,“長者”摘了幾根茅草含在嘴里做胡須,童子與“長者”的對話及為禮貌:
長者 :小朋友,你師父在家嗎?
童子:爺爺,你好!非常對不起,師父采藥去了。
長者:能告訴我在什么地方嗎?
童子:我只知道在這座大山里,現(xiàn)在霧太大了,我也不知道他確切在什么地方。抱歉哦,要不,您去家中邊休息邊等吧。
長者:不了,我還是下次再來吧!再見!
童子:爺爺再見!
回到教室,讓孩子們背詩,全部流利,說意思,對答如流,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wù)。
我將我的古詩教學方法告訴同行,讓他們也試一試,都說效果不錯。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快樂的學,從老師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槔蠋熚乙獙W、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期間的艱辛與收獲乃至快樂,唯親身體驗者最清楚。
快樂教,快樂學,快樂成長,乃素質(zhì)教育的宗旨。作為教師,理應(yīng)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快樂的天堂,讓孩子們盡情放飛夢想,追逐夢想,并讓夢想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