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藝虹
摘要:進入21世紀,中國合唱藝術迅速發(fā)展,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但繁榮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難以跟上當今多樣性合唱發(fā)展的觀念,其中對于合唱中的聲音觀念問題尤為突出。本文將從西方合唱、中國合唱、具有民族風格的中國合唱三個方面闡述合唱藝術多元化的聲音觀念。
關鍵詞:合唱;聲音觀念;民族風格;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085-02
一、前言
合唱作為聲樂的一種表演形式,聲音的表現力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合唱的聲音,主要是指合唱中所用到的音色,即我們經常會提到的整體音響效果,對合唱作品藝術風格的體現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要正視聲音觀念在合唱藝術中的重要性,選擇正確的合唱聲音演繹方式,首先要有與之相對應的最為理想的合唱聲音觀念。
二、西方合唱的聲音觀念
西方合唱的發(fā)展,從中世紀單聲部的格里高利圣詠開始,歷經復調藝術興盛的文藝復興時期、而后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時期,直至21世紀的今天,西方合唱音樂無論是創(chuàng)作技法還是演唱實踐,都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到高、從宗教到世俗的發(fā)展過程,合唱藝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梢哉f合唱是西方音樂的發(fā)端,更是西方音樂的基礎。西方合唱藝術是宗教文化,并隨著宗教音樂的發(fā)展而不斷得到發(fā)展壯大,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具有濃重的宗教情結,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合唱藝術與西方宗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唱詩班是西方合唱藝術表現的主體,唱詩班的演唱是用于教徒對上帝表達虔誠的信念,其演唱一般都在教堂或者音樂廳進行,不需要其他任何音響輔助的手段,伴奏也只用管風琴或者較為小型的樂隊,但更多時候是進行無伴奏演唱,他們認為純粹的人聲是最能表達世人對上帝的敬仰、崇拜和贊美之情。
因此,如今世界各國對于合唱的聲音運用大多是以直聲演唱方法為基礎,音質柔和連貫、松馳圓潤,音色明朗典雅,再配以混聲以及半聲的演唱方法,能較好地控制聲音變化,使演唱出來的聲音富有彈性,具有清晰的線條感和和聲感。
影響西方合唱聲音觀念的另一個因素,是合唱藝術中所追求的“和諧、統(tǒng)一”。西方音樂主要是以多聲部音樂為主,既有橫向旋律進行,又有縱向和聲配置,在結構中縱橫結合的和諧,正是西方音樂中多樣統(tǒng)一和對立統(tǒng)一的結合。也就是這種橫向連接和縱向疊置的音樂結構,形成了西方合唱藝術對聲音觀念“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標準。即使到了如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音樂時期,在合唱風格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合唱對于聲音的觀念仍以“和諧、統(tǒng)一”作為大前提,同時聲音的運用也在此基礎上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和豐富。
三、中國合唱的聲音觀念
跟西方合唱音樂從宗教中發(fā)展而來不同,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其合唱乃至整個音樂創(chuàng)作與音樂活動都是為反映當時中國的政治思想與社會生活而服務的。時至合唱藝術多元化發(fā)展的今日,這一類為政治服務的合唱作品仍然在中國合唱藝術上占有一席之地,可見其對中國合唱發(fā)展影響之深。縱觀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合唱,在社會歷史的背景下,合唱作品的題材內容一直緊跟著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啟蒙”、“救亡圖存”、“愛國頌黨”等思想精神口號成為每個歷史階段中合唱創(chuàng)作的主流,表現內容與勞動人民的戰(zhàn)爭以及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政治色彩,符合時代和大眾心理的需求,體現革命性,因此在這些合唱作品的音樂表現上絕大多數都是追求音響效果的豐滿、渾厚、宏偉,具有強烈的力量感和號召力?!犊箶掣琛?、《旗正飄飄》、《黃河大合唱》、《憶秦娥·婁山關》等合唱作品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并為世人所傳唱。
但合唱畢竟是外來文化,當初合唱以“學堂樂歌”的形式走進中國時,除了“合唱”這種藝術形式的概念傳入之外,對其演唱的方法、聲音運用等技術指導并未得到討論和研究,因此對于從未接觸過合唱的中國民眾來說,他們不懂得什么是合唱,怎樣去唱合唱。雖然在抗戰(zhàn)時期,這種無章可循的合唱用聲經過國內以及國外留學歸來的音樂家們對西方合唱聲音運用的傳授,中國合唱開始對聲音有了初步的觀念,意識到合唱需要有方法地歌唱。但是在當時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時期中,能接受到合唱聲音觀念的人畢竟只是少數,而像上述所提到的一些優(yōu)秀合唱作品也只能是由一小部分專業(yè)合唱團體演唱,大部分的普通群眾只是唱一些歌曲結構單一,只追求旋律朗朗上口,缺乏藝術性的“口水歌”,說白了就是將口號套進一堆音符中,借助音樂吼一吼來增強斗志。這一類的演唱多數在廣場、劇場或體育館進行,無論組織者還是參與者,他們講究的是演唱人數要多,要大膽唱,要唱得響亮、唱得整齊,氣勢要飽滿、情緒要激昂,而至于用什么方法演唱、怎么演唱一概不管,允許個性聲音的出現,對于歌唱毫無章法可言。群眾基礎薄弱,對歌唱理念缺乏,合唱在群眾歌詠中變成了“喊唱”現象,“大聲”也成了中國合唱最初的聲音觀念,這也給中國合唱的聲音觀念留下了后遺癥。
而對于大范圍的專業(yè)音樂領域上,在二十世紀50年代,中國所使用的關于音樂方面的教學理論外文書籍大多數都是從前蘇聯(lián)直接翻譯過來使用的;許多中國的音樂家都曾經有過到前蘇聯(lián)留學、交流的經歷;甚至連受邀訪華的外國音樂家中大部分也是來自前蘇聯(lián)的。可見不僅是政治體系,就連中國的音樂發(fā)展也深受前蘇聯(lián)音樂的影響。其中前蘇聯(lián)的聲樂體系對中國早期聲樂訓練的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對于合唱藝術中的聲音觀念,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前蘇聯(lián)的聲樂歌唱方法要求聲音洪亮,發(fā)聲位置不高;追求音色渾厚,發(fā)聲位置靠后。這樣的歌唱方法所形成的聲音粗曠厚重、慷慨激昂,完全符合當時中國合唱作品,特別是愛國題材合唱作品的聲音演繹需要,這也形成了當時中國合唱的聲音觀念,具有鮮明的歷史時代烙印。
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后,中國的合唱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也開始反生了變化,人們開始意識到之前對于合唱的聲音觀念存在誤區(qū),而一味學習前蘇聯(lián)所出現的弊端也逐漸浮現。這樣的歌唱方法所形成的聲音過于渾濁,音響效果單一,音色不夠通透,合唱作品的整體歌唱線條被破壞,力度缺乏松弛,和聲變得模糊不清,口腔音多再加上頭聲不足,導致高音出現音準偏差問題。同時由于中國的漢語言與前蘇聯(lián)的語言截然不同,對前蘇聯(lián)的全盤學習往往會導致演唱中國作品時出現咬字不清、詞不達意的現象。這種不加思索地生搬硬套前蘇聯(lián)歌唱方法所形成的“響亮、渾厚、激昂”的合唱聲音觀念明顯已經落后于中國合唱藝術發(fā)展的需求,于是探索新的合唱聲音觀念及用聲方法成了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
此時,西方合唱對于聲音的觀念逐漸被熟悉和認可,人們也意識到合唱中聲音“和諧、統(tǒng)一”的重要性,他們開始學習西方合唱聲音觀念所形成的演唱方法與技巧,尤其是把“直聲”應用到中國合唱聲音訓練中,講求氣息的支撐、發(fā)聲的位置、聲音的控制,同時也借鑒了意大利美聲唱法,使合唱的聲音不再是一片“吶喊聲”。這是中國合唱聲音觀念進步的體現,也使得對聲音藝術性體現的探究逐漸在中國的合唱發(fā)展進程中得到重視,而對如今向風格多樣化方向飛速發(fā)展的中國合唱藝術來講,中國的合唱聲音觀念仍然在更新、前進,并開始了“洋為中用”的新探索。
四、當下中國民族風格合唱的聲音觀念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的音樂文化。由于各個民族的居住環(huán)境、生活習性、性格特點以及人文風俗的不同,因此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音樂語匯和風格,產生了許多生動鮮明的民族音樂,其體裁豐富,如陜北信天游、客家山歌、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等,還有一直流傳至今的大量民歌,如云南的《小河淌水》、陜北的《三十里鋪》、湖北的《龍船調》、江蘇的《茉莉花》等。
另外,中國音樂文化的豐富也體現在了傳統(tǒng)文化上,中國擁有自古流傳下來豐富的民族樂器并流傳、創(chuàng)作了大量器樂作品,如古琴的《梅花三弄》、二胡的《二泉映月》、琵琶的《十面埋伏》、竹笛的《鷓鴣飛》等。而中國戲曲、說唱等民間音樂也是中國音樂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京劇、越劇、黃梅調、昆曲等;還有承載著中國上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詞,如最遠古的《詩經》、唐詩、宋詞等……
通過上述舉例,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個性和民族風格,因此通過合唱這種形式展現出來的民族音樂也是多種多樣的;與此同時中國淵博的民族音樂、民間音樂以及古文化底蘊,充斥著濃厚“中國味”,也激發(fā)了作曲家們運用合唱這種手法來對中國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素材進行再度創(chuàng)作的靈感,造就了如今眾多優(yōu)秀的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合唱作品。
合唱源于西方,而具有民族風格的中國合唱作品則是“洋為中用”的產物,形式是西方的,但其核心是中國的。運用西方合唱“統(tǒng)一、和諧”的聲音觀念作指導,去進行合唱作品的聲音演繹,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于演唱民族風格鮮明的中國合唱作品,如果只是單純引用西方的聲音觀念,似乎有失妥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歷史、不同的人文,注定中西方音樂藝術的側重點也會存在差異,西方音樂重音,而中國音樂重情,西方音樂注重統(tǒng)一,而中國音樂則注重多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一味將西方合唱聲音觀念灌注到具有多樣性的民族風格中國合唱作品中的話,就會使合唱作品中具有民族風格的韻味以及強烈而又細膩的情感表現變得蕩然無存。
要表現音樂風格,首先要掌握正確的聲音演繹方法,而要掌握正確的聲音演繹方法,就需要我們確立與之相對應的聲音觀念。而對于具有民族風格的合唱來說,由于作品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其聲音觀念也應隨著民族風格的多樣化而變得豐富多彩。合唱聲音的固有觀念在中國民族風格合唱中得到解放,多樣化的聲音觀念使得作品的聲音演繹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對應的聲音演繹。但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演繹民族風格合唱作品的聲音觀念仍然需要建立在西方合唱“統(tǒng)一、和諧”聲音觀念的基礎上,以此進行多樣化合唱聲音觀念的發(fā)展與實踐,從而形成符合中國合唱發(fā)展“民族性”需要的聲音觀念,在遵循合唱“共性美”的同時又不失去本土音樂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