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金庸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報(bào)紙《明報(bào)》。他嘗說《明報(bào)》猶如自己的兒女。
1992年,金庸開始賣出《明報(bào)》的股份。其時(shí),有—位記者問金庸:“您曾經(jīng)說過《明報(bào)》是自己的兒女,可您現(xiàn)在卻要把它賣掉,這豈不是說,您要把自己的兒女賣了?!边@是一個(gè)兩難的問題,無論回答是與不是,都顯得不太正確。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金庸從容答道:“不是賣兒女,而是女兒長大了,要出嫁,這也是沒辦法的事?!?/p>
又一次,金庸應(yīng)邀到北京大學(xué)演講。一開始,他就對同學(xué)們說:“我剛從紹興過來。在紹興的蘭亭,有人讓我寫字。我說,這可不行,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寫字的地方,我怎么能寫?可是他們不干,非要我寫。于是我就寫了‘班門弄斧,蘭亭揮毫。今天,我來到北大,你們又要我在此演講,這又是—個(gè)怎敢當(dāng)?shù)男那?,于是,我又寫了‘草堂賦詩,北大講學(xué)。我是搞新聞出身的,做新聞的是雜家,跟專攻-學(xué)的教授不同,如果讓我做正式教授的話,那是完全沒有資格的,幸虧我當(dāng)?shù)氖悄銈兊拿u(yù)教授?!?/p>
還有,1999年,王朔發(fā)表了《我看金庸》一文,指金庸小說可與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并稱為“四大俗”。對此,金庸既沒有拍案而起,也沒有反唇相譏,而是心平氣和地說:“王朔先生的批評,或許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的能力所達(dá)不到的,才力如此,也只能這樣了?!苯酉聛?,他又說:“四大天王、成龍先生、瓊瑤女士,我都認(rèn)識,不意居然與之并列。不稱‘四大寇,或‘四大毒,而稱‘四大俗,王朔先生已是筆下留情了。我與王朔先生從未見過面,將來希望能通過朋友介紹,而和他認(rèn)識?!辈恢肛?zé)對方言過其實(shí),用語刻薄,反承認(rèn)自己才力有限,并稱贊對方“筆下留情”,且希望與對方交朋友。金庸先生的做人,可謂是做到了以誠待人,以心暖人的境界。據(jù)說王朔聞聽此言,亦大受感動,坦言:金庸的確讓我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