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
摘要:文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然而文言難教難學,一直是廣大師生的共識。本論文試圖通過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較閱讀,提高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提高文言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文言教學;古文;白話文;比較閱讀
一、前言
隨著語文教材編寫者對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選編的日益重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編選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內容上也來越貼近兒童生活,題材也越來越豐富,然而教材的受用者學生似乎并不買賬,據(jù)日常觀察以及對一些孩子的了解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古詩詞重要性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學詩的興趣不斷下降,學過的詩一知半解,相關文學常識疑問三不知,學得快忘得更快,更別提情感上的體悟與在生活中的遷移運用了。學生學習古詩只是機械地為了應付幾道試題。對于老師而言,古詩詞也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想說愛你不容易。是什么讓學生失了興趣,是什么讓老師對古詩詞失了信心,回歸教材,分析探索,或許能為古詩詞的教學帶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二、文言教學的策略探索
筆者在去年暑假聽王國均教授講古文閱讀課,王老師給大家看了《灰姑娘》的故事,而后告訴我們早在中國唐代就有這樣的故事,緊接著給我們看了《酉陽雜俎》片段,在場的老師都嘩然了,原來,灰姑娘還有這樣的前身,大家津津有味地讀的同時,也深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妙,原來,當現(xiàn)代文遇上古文,會碰出如此激烈的火花。筆者深受啟發(fā),是否也能將文言文與現(xiàn)代白話文結合出現(xiàn),讓學生們的心也為之一振。于是學習歸來,筆者也依樣畫葫蘆,果然學生的興趣高漲,對他們而言略顯生澀的古文卻絲毫不能阻撓他們的興趣,滋滋有味地讀了起來。這次的初探給了我莫大的信心,如此古文與白話的結合,能否打開語文古文教學的新天地呢!那么文言文與白話文該如何有機融合呢?為此筆者進行了更深的探索和實踐,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一、從古至今,相同主題古今文對比閱讀
學貴乎用,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能自如運用自己的語言。寫話是言語輸出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方式,但是學生往往下筆無一物,沒東西可寫。而我國古典詩歌往往借景傳情,以象寓意,其形象性特征,使其內在意義具有無限的豐富性。因此在古詩的基礎上進行白話文的寫話訓練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于是筆者選取了寫春景的古詩《詠柳》來嘗試教學。
教學片段設計:
學生活動一:了詩意
你仿佛看到了一顆怎么樣的柳樹?
學生活動二:悟詩情
詩人筆下的柳樹這么美,他想表達什么感情?
學生活動三:贊柳樹
如果你的眼前也有這么一棵柳樹,你想怎么夸夸它?和賀知章比一比,誰寫的柳樹更美?
學生小練筆如下:
春天到了,美麗的柳樹抽出了碧綠碧綠的枝芽猶如一顆顆精致的玉石。柳樹的枝葉在風中隨風搖曳,就像綠色的絲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這長長細細的柳枝十分均勻,就像一位偉大的理發(fā)師精心修剪出來的,可是這位理發(fā)師是誰呢?哦——原來是美麗的春姑娘,正拿著小巧的剪子,把柳樹剪得比之前更加美麗!
這樣的教學嘗試是有意義的,學生抓住柳樹的特點,模仿詩人運用比喻修辭把柳樹寫得栩栩如生,既明白了古詩的意思,又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用語言表述和展開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筆者認為杜甫的《絕句》,楊萬里的《小池》,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寫景的古詩,都具有鮮明的意象,都可用來嘗試寫作教學。不論是教學還是學習,僅限于課內都是有限的,相關性的延伸拓展能更好地提升古詩詞修養(yǎng)和興趣。
二、由今溯古,相同內容古今文對比閱讀
朱文君老師說過:白話時代的孩子也應該學習文言。文言對于接受白話教學的孩子而言較為陌生,文言中的虛詞、實詞與現(xiàn)代語法也大相庭徑,而這些不同也導致了學生的理解障礙,從而影響了學習古文的興趣。那么有沒有什么方法是可以降低古文教學難度,提升學習興趣的呢?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寓言兩則》中的《南轅北轍》給了我啟示?!赌限@北轍》以朋友和坐車人的對話,揭示了我們要朝著正確的目標努力,并且要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情節(jié)淺顯,寓意清晰,學生學習難度應該不大。而在《戰(zhàn)國策.魏策四》里也恰有《南轅北轍》的故事記載,何不以這篇文章做一次文言融合教學的實踐呢?于是我有了這樣一次教學嘗試:
教學設計片段:《南轅北轍》
生找文中朋友和坐車人的對話,并揣摩他們當時的心情,進行分角色表演。
師:這個寓言故事早在戰(zhàn)國時就有了,當時魏王想攻打趙國,大臣季梁就用這個故事勸誡他。那么古人又會怎么說這些話呢?
師出示小古文,生自己讀一讀。
請生找出臣與坐車人的對話,分別用橫線和波浪線畫出來。
對照著我們的課文,說說他們講的是什么意思。
師:我發(fā)現(xiàn)這篇古文里有好多的“之”字,他們都是什么意思呀?
季梁聞之 我欲之楚 君之楚 此非楚之路也
生:“ 我欲之楚 君之楚” 的“之”是“到”的意思?!按朔浅芬病钡摹爸笔恰暗摹钡囊馑肌?/p>
“季梁聞之”
師:那季梁是聽說了什么事呢?
生:魏王要攻打趙國這件事。
師:所以這里的“之”就是……
生接:魏王要攻打趙國這件事。
師:古人可真厲害,一個之字就能表達這么多不同的意思。不過你們更厲害,一下子就讀懂了古人的話。
我國古代私塾學習詩歌分三步走:誦讀——講解——背誦,背誦是學詩的第一步,然而光誦讀是沒有用的,還需要對詩歌有個簡單的分析,即使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這也是很有必要的?!傲嗽娨?,悟詩情”是學生學習古文的兩大基本要求,而在學習教材中的白話文為基礎,在加以學習古文,學生不僅有興趣而且古今互為參考,省去了了解文言大意的步驟,事半功倍。
文言文之于我們,應該是一種文化的修養(yǎng),一種藝術鑒賞力的培養(yǎng),就像德國人聽古典音樂一樣。詩詞古文它應深入我們炎黃子孫每個人的骨髓,成為我們中華兒女流動血液中的一部分。在當今小學生對詩詞古文缺乏興趣的時代,豐富古詩詞練習形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以教材為基礎,引入相關古文或進行相關的策略性知識訓練,讓小學生在自主的活動練習中學習,既滿足了她們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她們的自信心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路珊珊.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詞選編研究[D].聊城大學2014
[2]尹紅霞.課外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嘗試[J].文學教學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