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彥
摘要: 本文結合武漢市光谷第二初級中學校本教研活動的點滴作法,從學校校本教研中研討“真問題”的背景,校本教研中“真問題”的形成和轉化策略等幾個方面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 “真問題”;“微課題”;“真研究”
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學校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要求越來越迫切,學校校本教研活動也隨之不斷深化。武漢市光谷第二初級中學自2014年8月由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托管以來,學校借力于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優(yōu)勢資源,以“聚焦問題式”研討活動為主要形式,結合老師們在一線教學中出現(xiàn)的“真問題”進行全員研討,形成策略,并逐步深化,轉化形成個人微課題,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校本教研中研討“真問題”的背景
當前學校校本教研的方式有很多,如:論壇交流、集體備課、課堂教學會診、微型課題研究等。而很多學校都提倡以“問題引領”的方式促使老師們思考和研究。而集體備課活動則是進行研討的一種主要形式。
2015年四月份,在調查我校集體備課活動中我們發(fā)現(xiàn),備課組活動研討的都不是“真問題”,基本為以下幾項內容:一是傳達各級教研教學會議精神;二是討論課程教學進度,討論教學內容重難點;三是安排布置相關工作,討論確定試題內容及編制;四是編制周末或長假作業(yè);五是說課和評課等。我們的問題研討變成了安排布置工作,完全失去了集體備課的意義。
2015年秋季開學初,我們提出了“聚焦問題式”集體備課的總體思路,要求各備課組以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研討,形成解決策略。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備課組活動的目的性較以前更明確了,但是又出現(xiàn)了新問題。備課組確定的問題“大而空”,難以落到實處。這樣的“問題研討”脫離了課堂教學實踐,研討的過程和結果不能夠解決教師的真實問題和困惑。針對此情況,2016年春季,我們又提出了以“教材文本解讀、重要知識點教法、難點突破策略”等具體問題為研討主題,進行備課組研討。學期結束,各備課組形成了一定數(shù)量和質量的問題策略,對老師們特別是新進年青老師的學科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我們認為以聚焦“真問題”為導向的集體備課研討活動值得繼續(xù)堅持和推廣。
二、校本教研中“真問題”的形成及轉化策略
進行“聚焦問題式”集體備課之初,我們在備課組內進行了指導性培訓,明確了問題的提出方式。如學科方面的問題:“如何將化學用語的記憶滲透到各個時間段更有效?”“如何設計新穎的課堂導入”“學生早讀精力不集中怎么辦?”;課堂管理方面的問題:“上課學生講閑話怎么辦?”“學生發(fā)言不積極怎么辦?”“開課前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學生作業(yè)方面的問題:“學生作業(yè)質量差怎么辦?如何對學生作業(yè)進行有效管理”“如何對學生作業(yè)進行有效評價”等等。
明確“提交問題,確定問題,研討問題,形成策略”的操作流程。有價值的“真問題”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必須經(jīng)過教師深思熟慮得來,我們在梳理問題的過程中要進行多次聚焦。每次進行問題研討前一周,各備課組先確定大致方向,各組員將其發(fā)現(xiàn)的問題以統(tǒng)一格式交備課組長匯總,由組長組織進行二次聚焦,審核問題的研討價值,最終提煉出要研討的“真問題”。
如九年級化學組在對第一單元課題一《物質的變化與性質》一節(jié)教材文本進行解讀時,前期老師們提出了如下問題:1. 學生沒有任何化學知識基礎,如何引導學生做好知識遷移?2. 怎樣設計新穎的課堂引入,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3. 怎樣利用好教材上的四個實驗,增強實驗的直觀性?
老師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可以看出有不足之處。第一,忽視了對教材文本的詳細分析,教材是教師把握教學內容本質最為重要的資源,對于其知識結構的羅列和呈現(xiàn),教材是如何處理的? 這應該是教師們重點探討的問題。第二,老師們更多關注的還是“怎么教的問題”,而忽略了“學生如何學的問題”,不了解“學”,如何談“教”? 第三,受“經(jīng)驗思維”之影響,帶有主觀臆斷的色彩,如學生沒有任何化學知識基礎,學生已有的化學生活經(jīng)驗以足夠讓他們進行知識的遷移。
經(jīng)過組長提議,組員合議,我們又形成了下列三個新問題:
1. 教材實驗三中為什么要用研碎前、后兩份膽礬分別加入水配成硫酸銅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其設計的意圖是什么? 2. 學生對“新物質”的理解其主要困難及深層原因是什么?如何幫學生理解“什么是新物質?”3. 怎樣利用好教材P9頁中的討論,將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質變化和化學變化這兩組概念及物質的用途進行有機融合?
經(jīng)過這樣的調整,所列問題既要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刻剖析,又關注對學生的學法指導,還要將學生的理解難點進行歸因分析,這樣的“真問題”能將老師們帶入到真正的科研氛圍中。組長提前通知組員作好發(fā)言準備,在備課組活動時就“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進行思維的碰撞,匯集大家共同的解決策略,再形成文字。在研究問題越來越具體,研究主題也越來越明確,“設計意圖”、“歸因分析”、“概念教學”這樣幾個關鍵詞浮現(xiàn)了出來。我們將其作進一步的深化,一個名為《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編排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概念知識遷移》的個人研究課題就隨之而產生了。
通過這種“真問題”的多次聚焦和深化,越來越多的老師們發(fā)現(xiàn)個人“微課題”研究原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難。正所謂“研究不神秘,問題即課題,思考即研究,結果即成果”,講的確實不無道理。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構建區(qū)域“研訓教一體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策略研究》之子課題《基于‘三小式校本研訓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6JA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