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其君 彭潔敏
(貴州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傳統(tǒng)民居在社會的現(xiàn)代化過程中正經(jīng)歷著快速地變化。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以來,許多苗族村寨的民居都正在經(jīng)歷著由木結構建筑到磚木結構建筑再到磚混結構建筑這樣的變化過程。導致傳統(tǒng)苗族民居變遷的原因有很多。在傳統(tǒng)民居向現(xiàn)代民居演變的過程中,傳統(tǒng)建筑儀式不斷蛻變,有的永久地消失了,有的以變異的形式出現(xiàn)。本文嘗試以黔東南苗族傳統(tǒng)落地式建筑為例,從技術人類學的視角考察傳統(tǒng)民居變遷中建筑儀式的蛻變,探討傳統(tǒng)民居文化的保護。
黔東南苗族民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被稱為吊腳樓的半干欄式建筑,一類是落地式建筑;前者多分布在雷山、劍河一帶,后者多分布在黃平、施秉一帶。吊腳樓因地制宜,依山而建,一般分為三層。一層即吊起的部分,通常用作豬圈和儲藏農(nóng)具的地方。二層為全家的生活區(qū)域,平面布局以堂屋為中心,左右為臥室及火塘間。三樓通常無實際用處,多做儲藏間,或者臨時臥室。落地式建筑一般只有兩層,第一層就是常見的生活空間,平面布局同吊腳樓大體相同。二樓做儲物空間。落地式建筑的牲口棚和廁所要另選址單獨建造,一般在主體房屋的一側,成垂直方向建造。筆者主要調(diào)查的是黔東南的落地式建筑,田野點是黔東南臺江縣施洞鎮(zhèn)的巴拉河村。該村位于施洞鎮(zhèn)政府所在地的南面,距鎮(zhèn)政府約5公里,地處清水江和巴拉河的交匯處,是一個河邊的苗族村寨。該村約有一半民居是傳統(tǒng)的木結構建筑,近些年的發(fā)展明顯呈現(xiàn)由傳統(tǒng)民居向現(xiàn)代民居轉變的趨勢。
傳統(tǒng)苗族民居的建筑材料,除了屋頂用青瓦覆蓋外(最早用樹皮或茅草),其它材料都是木材,主要有杉木、松木和楓木,其中杉木最常用,因為杉木不僅產(chǎn)量高,樹干直,而且抗蟲耐腐,比較堅固。傳統(tǒng)苗族民居的建筑結構為穿斗式榫卯結構。這種建筑是沿房屋的進深方向立一排柱,柱上承檁,每排柱子用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并以挑枋承托出檐。這種構架以柱承重,墻不承重,門窗可自由布置。整個房屋修建可以不用一釘一鉚。
傳統(tǒng)苗族民居建造所用的工具主要有木尺、墨斗(包括墨線、墨簽)、斧頭(有大小兩種)、鋸子(分大、中、小三種)、刨子(按刨身長短可分長、中、短三類)、鑿子、鐵錘、木錘(分大、中、小三類)、竹筆、木馬、丈桿、長木桿(立屋用)、棕繩(立屋用)等。
傳統(tǒng)苗族民居的建筑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前期準備。建造新房前的主要準備工作有擇屋基、備木料、請師傅。選擇合適的房屋地基是建房的第一步,擇屋基主要考慮家庭財力、家庭需要和風水觀念。備木料要根據(jù)待建房屋的規(guī)模來準備。村民一般砍伐自家林地的杉樹,如果自家沒有杉樹,就需要購買杉木。伐木時間一般在夏天,因為夏天易剝樹皮,木料也干得快。建房一般不用自然死亡的樹木,也不用被雷電擊過的樹木,用自然死亡的樹木或被雷電擊過的樹木建房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請師傅就是請掌墨木匠師傅,即建房的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一般情況下,好的木匠師傅在一個地區(qū)都是有名氣的,并不難找到。
2.筑屋基。筑屋基就是處理建房的地基,在選好的房址上將土地平整,為建房做準備。苗家多處山地,高低不平,需要“砍坡砌坪”,要對地基進行砌石、填補、壓實等處理。
3.制作木構件。制作木構件一般由掌墨師傅理清木材,選定構件,畫出開鑿卯眼的位置、形狀,標注記號。其它木匠根據(jù)掌墨師傅畫的墨線把木材鋸斷成節(jié),斧砍成型,鑿眼打榫,將所有構件的榫卯梢齒斫好。
4.搭接和豎立木構架。搭接和豎立木構架,首先要把所有的房柱都串起來,做成屋架。房子的大小不同,排數(shù)和列數(shù)也都不同。一般一個屋架有五根或者七根柱子,都是單數(shù)。各房柱之間通過穿枋穿到預先鑿出的榫眼里串接起來,放到地基處排靠在一起。屋架做好后要選擇吉日立屋架,一般需要二十到三十個勞動力。立屋架要在木匠師傅的統(tǒng)一指揮下,通過用繩索拉、用木桿支的方式,將屋架立起來。柱子一般立在預先固定的石基上,以防受潮。每兩排屋架立好后,排與排之間用斗枋串接,柱與枋的主要連接點用木栓固定。屋架立好后就上寶梁。人們用兩根結實的粗繩將梁木的兩端系牢,把梁木拉到到兩中柱頂上,平穩(wěn)地放到預先鑿好的凹槽內(nèi)固定。這意味著一座房子的框架正式立成,親朋好友會前來慶賀。新屋框架立成后還需要上檁子,上完檁子后,再在檁子上釘椽子。
5.上瓦。傳統(tǒng)苗族民居屋頂過去蓋樹皮或茅草,現(xiàn)在一般蓋小青瓦。上瓦要請人幫忙,把小青瓦搬到屋頂,由瓦匠先把屋檐兩面鋪好,再蓋屋脊。屋脊正中用瓦片擺成元寶或品字形狀,檐角向上抬升成起翹,寓意騰飛。
6.安裝樓板和墻板。屋頂蓋瓦后安裝樓板和墻板,即在屋架上安裝推刨平整的木板,使屋內(nèi)外隔開,根據(jù)不同的功能需求對內(nèi)部的空間進行區(qū)域分割。
7.裝修與裝飾。傳統(tǒng)苗族民居的裝修和裝飾主要有門、窗、樓梯等的安裝和裝飾。門的裝飾主要是裝圓形或方形的“打門錘”。窗子用木條做成,有米字形、田字形、萬字形等各種圖案。落地式建筑的樓梯不建在房屋里面,而是建在墻壁外側,用木板搭建。此外,用作墻壁和樓板的木板多用生桐油涂刷,以防朽爛。
對傳統(tǒng)苗族村寨而言,建房是一件大事,它不僅有一套比較固定的程序,而且要舉行一系列的儀式。
1.看風水??达L水是擇屋基時的重要儀式。人們對房屋地址的選擇都非常的慎重,因為人們認為,房址的選擇不僅關系到居住是否舒適,還關系到全家人的運勢好壞。很多村民在家中不順的時候,往往將原因歸到屋基風水不好上。屋基風水的好壞需要請專門的風水先生來勘察。風水先生根據(jù)房主一家人的生辰八字,特別是男主人的生辰八字,與山、水、土、石、樹等因素相合的情況,勘察屋基的環(huán)境和地段。選址看風水可能是受漢文化的影響,據(jù)說民國以前沒有這么多講究[1]。
2.砍中柱??持兄膬x式主要是在備木料過程中進行。備木料最重要的就是選中柱。選作中柱的樹木必須高大挺拔,枝葉茂盛,墳墓和其它有禁忌的地方周圍的樹木不能選??持兄x擇龍日或馬日,要祭山神。選中樹木后,主人將用手搓好的麻繩和棉條(棉條要有大拇指粗細,長約一尺)一起捆扎在選中的樹干上,然后在樹根位置燒香,放置紙錢,澆灑一些自家釀制的米酒,朝東祭拜,祭拜后分東西吃??硺湎扔赡窘硯煾悼橙?,再由他人砍伐??车沟臉淠窘?jīng)過就地修枝、削皮就可以抬回家了。
3.動土。動土儀式在筑屋基前舉行。人們認為,土地是神圣的,一般不能隨便毀壞,要用某塊地建房,就得經(jīng)土地神的同意才行。動土儀式由鬼師做,要殺一只綠頭公鴨,沿著宅基地的四周淋上鴨血。主人支一張桌子,準備一碗粘米,在粘米里面插上三炷香,同時也要在老宅子里點上三炷香,意為星火相傳。主人要在粘米里放一些數(shù)量不等的零錢,具體放多少根據(jù)自家的經(jīng)濟狀況來定,但要是十二的倍數(shù)才行。桌子前面要擺三杯酒、三碗茶、一碗米飯、一碗肉。鬼師燒紙祭拜,希望保佑整個修建過程平安順利。鬼師做完之后,主人家要派家中的一個男孩重復鬼師做過的動作,以作祭拜。儀式結束后,同村的親朋好友拿著鋤頭、鐵锨前來幫忙,動工挖土,平整土地。
4.發(fā)墨。發(fā)墨是新房正式動工的標志。發(fā)墨要選擇吉日,主人要為木匠師傅準備一只紅公雞,支一張桌子,上面擺放一升米,米上插三柱香。掌墨師傅在神壇下面點香燒紙,然后殺雞敬祖師,最后把雞血和之前準備的米酒灑在地上。殺雞是很講究的,要找那些被人們公認為“命好”的人來完成。主人自己一般不殺雞,如果主人自己殺雞的話,表示沒有人來幫忙,同周圍親朋好友的關系不好。木匠師傅也不能,木匠師傅親自殺雞會被人看作是對祖師的大不敬。祭祀后,掌墨師傅把墨線的一端用釘子固定在柱稍上,另一端由主人在柱根捏線,掌墨師傅在柱中間吊墨線彈在柱子上。整根柱子著墨,墨線筆直均勻,表示吉利,否則就要重發(fā)。
5.立屋。立屋是整個建房過程中最忙碌的一天。立屋儀式要在天亮之前進行。主人支一張桌子,上面放一碗水、一升米和一碗糯米飯。鬼師在桌前點香燒紙,把香插到米里面。燒香過后,鬼師喝一口碗里的水,朝著宅基地噴出,然后找來一根約二十厘米長的五倍子木棒,中間劃開,然后將五倍子木棒“啪”的一聲擲在地上。如果一面朝上,一面朝下,這就意味著大吉大利;如果兩面朝向相同,就要重擲。占卜過后,鬼師一邊嘴里念念有詞,一邊抓起一把熟的糯米飯撒向宅基地,緊接著拿巴茅草朝空中、地上揮動,意思是打掃好院落,請神靈們降臨。請神之后,鬼師要殺一只紅公雞,用新鮮的雞血淋在宅基地四周,砍下一只翅膀,找來一根約四十厘米長的帶枝叉的木棒,把雞翅膀連同剛剛占卜用的五倍子木棒和巴茅草一起綁到木棒上,先放在供桌旁邊,等到房屋立好之后把木棒綁在中梁下。木棒放上去就不會再取下來,很多人家立屋幾十年也還掛著這根捆雞翅膀的木棒。剩下的公雞煮熟之后繼續(xù)擺在供桌上供奉。
6.上梁。梁木是傳承香火、興家立業(yè)的象征,上梁儀式是所有建筑儀式中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儀式。梁木以舅家贈送的最為尊貴??惩炅耗局?,郎舅要用紅布包裹樹尖,然后帶領一些兒女雙全的親戚朋友抬回主人家。主人在家迎接梁木時要放鞭炮慶祝。
上梁之前,木匠師傅要對梁木進行加工。加工出的梁木木渣不能用來燒火,要由主人及時收拾干凈,妥善堆放,等上梁完成后再丟到河邊。木匠師傅開好梁口后就開始“祭梁”。主人在梁木前支一張桌子,將一只豬頭擺在桌子上,另準備一碗米飯、一碗熟肉和三個酒杯。木匠師傅在梁木上用斧頭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塊銀元砍成兩半,一半自己留著,另一半嵌到梁木中間,在銀元旁放一雙筷子、一支毛筆和一本記錄了上梁日期的老式日歷,用一塊紅布包裹,再用麻繩捆緊,然后取鴨血沿著梁木從左邊灑向右邊。
“祭梁”結束后就開始“升梁”?!吧骸庇小爸饕话肟鸵话搿钡牧曀祝魅思姨Я耗镜母磕穷^,主人家的親戚(郎舅)抬梁木的另一頭。升梁的人腰部系著主人家分發(fā)的紅布。木匠師傅在梁木上面放一只紅公雞。升梁一開始,幾十掛鞭炮齊響,公雞就會飛起來,寓意飛黃騰達。木匠師傅唱上梁的祝詞。升梁的人爬上事先備好的上梁樓梯,木匠師傅每唱一句,梁木就被爬在梯子上的人拉高一截,所謂“上一步,唱一步”,一直拉到房頂架好為止。
安放好梁木之后,大家坐在搭好的房屋木架上唱歌。大意是祝福主人家建好房子之后能夠人丁興旺,富貴雙全。這時郎舅會成為主角,他們對主人家的祝福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接下來就是“拋梁”。拋梁就是由郎舅從房梁上將糯米粑、糖果、零錢等撒下來。主人家的兒子將圍腰系在身上,站在中柱旁邊,用圍腰去接從上面拋下來的粑粑、糖果等,接得越多越吉利。在場看熱鬧的男女老少也在四周搶這些灑落下來的東西。此時鞭炮齊鳴,一片歡天喜地的景象。
7.立大門。新房裝好樓板、壁板和窗子之后就要立大門,也叫安財門或踩財門。立大門先要選好吉日,殺一只紅公雞,燒香紙,祭門神?!凹篱T神是一項重要活動,它關系苗家人丁安全和財富收入。”[2]主人家事先要親自到親朋好友家里告知踩財門的時期,請親朋友好來吃酒。立大門那天,親戚朋友來后敲門,主人不輕易開門,而要先用唱歌的形式盤問客人,客人也要用唱歌的形式回答主人,回答得到主人的滿意后,主人才肯開“財門”,讓親戚朋友們進屋來。主人和客人的對唱內(nèi)容多是對主人喬遷新房的一種祝愿,這種對唱有時會持續(xù)兩三個小時。
8.立神龕。立神龕要請鬼師。鬼師抱一只紅色公雞,跪在神龕面前,虔誠地請各代祖宗神靈安住在神龕上,細數(shù)家庭成員的情況,希望祖宗神靈能夠保佑每一個子孫。然后鬼師殺雞,將流血的雞頭碰觸神龕,拔幾根公雞頸部沾著血的雞毛粘到神龕上面,并在神龕下燒紙、進香,緬懷祖先當年遷徙時的苦難生活。進香要在神龕上面供奉三柱香,然后在神龕下供奉三炷香,最后兩邊各點兩柱香。神龕立好之后請鄰居在家里吃飯,把剛剛供奉過神龕的雞做成佳肴,先擺在神龕下請祖宗神靈享用,然后端到飯桌前請鄰居們食用。立神龕請到的老年人越多就越吉利。
從建筑結構上看,黔東南苗族村寨中的木結構房屋、磚木結構房屋和磚混結構房屋普遍并存著,但總體上呈現(xiàn)出由木結構向磚木結構、磚混結構變化的趨勢。所謂磚木結構,是指建筑物中豎向承重的墻、柱等用磚或砌塊砌筑,樓板、屋架等用木料架構。磚混結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磚混結構,是指建筑物中豎向承重的墻、柱等用磚或者砌塊砌筑,橫向承重的梁、樓板、屋面板等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也就是小部分承重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大部分承重結構為磚墻。廣義的磚混結構還包括磚木結構和磚石結構。隨著水泥和混凝土技術的發(fā)展,鋼筋混凝土構件顯示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磚混結構中的柱、梁、板都逐漸改由鋼筋混凝土來制作,因此,通常所說的磚混結構一般指狹義的磚混結構,它是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水泥、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的應用而迅速興起的。本文所說的現(xiàn)代民居主要是指狹義的磚混結構民居。
選擇修建何種結構的房屋與人們的經(jīng)濟條件、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密切相關。與磚混結構房屋相比,當?shù)厝艘话阏J為木結構房屋更適應本地的氣候,不潮濕。但是,修建木結構房屋建造周期長,尋找合適的木材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砍伐木材、處理木材也非常耗時間。木結構房屋在立屋時需多人參與,要請人幫忙,僅憑一家人的力量無法修建。木結構房屋耐久性較差,特別需要注意防火。此外,隨著國家政策的調(diào)整,禁止濫砍濫伐,木材緊俏,修建木結構房屋成本也很高。
與木結構房屋相比,磚混結構房屋建造周期短,結構牢固,不需要經(jīng)常維修,而且修建成本較低,購買紅磚、水泥、鋼筋等材料都比較方便。磚混結構房屋有良好的耐火性,方便使用各種家電,而木房的電線只能使用明線,使用家電受到限制,容易發(fā)生火災。磚混結構房屋經(jīng)久耐用,衛(wèi)生方便,而木結構房屋不便像磚房那樣在屋里修建廁所。此外,水泥的平頂屋可以用來曬農(nóng)作物。因此,盡管人們認為磚混結構房屋陰冷、潮濕,不適應當?shù)貧夂颍€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磚混結構房屋。筆者調(diào)查的巴拉河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寨。該村曾是施洞一帶有名的天然渡口,而今水路運輸幾近蕭條。2009年,縣扶貧辦出資修建巴拉河橋,解決了村民們出行只能渡船的困難。隨后,鎮(zhèn)政府出資,村民出力,擴建了巴拉河村至施洞的公路。隨著交通的改善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巴拉河村的民居近年來有了顯著的變化(如表1所示)。
表1 巴拉河村不同建筑類型的民居數(shù)量及其比例
現(xiàn)代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程序和建筑細節(jié)等方面與傳統(tǒng)民居完全不同。
磚混結構民居需要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粘土磚、水泥、鋼筋、玻璃、砂、石子、石灰等。這些建筑材料隨著交通的迅速發(fā)展已源源不斷地進入到苗族村寨。目前苗族村寨用的粘土磚主要是可以承重的實心紅磚,購買地多為縣城或鄉(xiāng)鎮(zhèn)的磚廠。水泥是在混凝土中起膠結作用的一種水硬性膠凝材料,苗族村寨建筑中所用的主要是普通水泥。鋼筋是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中的主要材料,用于砌體中能增強砌體的整體性和抗震能力。鋼筋一般要到縣城或鄉(xiāng)鎮(zhèn)才能買到,鄉(xiāng)鎮(zhèn)一般有加工鋼筋的小作坊。其他建筑材料一般在鄉(xiāng)鎮(zhèn)都能買到。這些建筑材料,從技術的角度看,水泥、鋼筋、玻璃屬于現(xiàn)代的建筑材料,而粘土磚、砂、石子、石灰則屬于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只不過傳統(tǒng)苗族民居的建筑材料用的是木材,不用這些建筑材料,例如粘土磚,中原漢族很早就用它作為建筑材料,但對于大多數(shù)苗族村寨來說仍然是舶來品。
修建磚混結構房屋的建造程序大致可以分為地基施工、主體結構施工、抹灰和飾面安裝工程幾個部分。地基施工,首先用白灰勾畫出地基的輪廓,然后人工開挖基槽,澆筑墊層混凝土,再砌條石基礎,關模扎筋澆地圈梁。地基完成后,主體結構才能施工,施工前還要把開挖基槽剩下的土運出去,以免影響主體結構的施工。主體結構施工主要包括磚砌體工程和鋼筋混凝土工程。具體工藝流程大致是:準備木磚—抄平放線、立線桿—整理和補植連結筋、綁扎構造柱鋼筋—磚塊澆水、篩砂—基層清理、排磚—拌制砂漿—分層砌筑—勾縫—養(yǎng)護穩(wěn)定—補砌梁底剩余部分墻體—養(yǎng)護—施工混凝土構造柱、圈梁—養(yǎng)護—預制板安裝。其中,構造柱、圈梁施工主要是鋼筋混凝土工程。主體結構完成后,房屋就基本上可以居住了,但要居住舒適,還要完成抹灰和飾面安裝工程,即要處理地面、墻面和頂棚。新建磚房的地面一般至少是水泥地面,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家在地面上貼瓷磚。
建筑結構的整體變化必然也帶來門、窗等建筑細節(jié)的變化?,F(xiàn)代化的防盜門或鐵門取代了傳統(tǒng)木門,鋁合金玻璃窗取代了傳統(tǒng)木格窗,而傳統(tǒng)木門的各部件不復存在,比如門錘、門檻、腰門等,各種圖案的傳統(tǒng)木格窗也逐漸消失。
傳統(tǒng)苗族建筑儀式是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滲透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傳統(tǒng)建房程序繁多,儀式隆重。然而,隨著傳統(tǒng)民居向現(xiàn)代民居的演變,有的傳統(tǒng)建筑儀式逐漸消失,如砍中柱、發(fā)墨、立屋等;有的傳統(tǒng)建筑儀式發(fā)生了變異,如上梁;有的傳統(tǒng)建筑儀式已經(jīng)簡化,如看風水、動土、立大門、立神龕等。
(一)逐漸消失。傳統(tǒng)木結構房屋的備料往往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一般從有建房想法開始,人們就著手準備木料,包括上山選木材、伐木、鋸板、刨光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而今人們更愿意選擇磚房,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備料過程的簡化。人們不再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備料,只需要去鎮(zhèn)上購買修建磚房所需要的材料就可以了。有些磚木結構房屋仍舊需要一些木料,人們也可以花錢購買,因為隨著電刨、電鋸、磨光機、修邊機等現(xiàn)代木工工具的傳播與應用,人們花錢買木料比自己用手工工具備料更劃算。這樣一來,過去在備料過程中舉行的伐木儀式就逐漸消失了。修建現(xiàn)代民居的主體是泥瓦匠,木匠的活基本上沒有。因此,修建傳統(tǒng)民居過程中的發(fā)墨儀式在民居變遷過程中逐漸消失。傳統(tǒng)民居修建過程中最忙碌的一天是立屋那天,需要請很多人幫忙。立屋前也要做一套祈求神靈保佑的儀式。修建磚房是完全不同的程序,沒有立屋的過程,自然也就沒有立屋前做的儀式。
(二)發(fā)生變異?,F(xiàn)代磚房不需要梁木,也沒有梁木的位置,因此,修建磚房本應沒有上梁儀式。但是,文化有自身的慣性延續(xù)和適應能力,上梁儀式畢竟是傳統(tǒng)建房儀式中最重要的儀式,它并沒有因為現(xiàn)代磚房取代傳統(tǒng)木房而立即消失,而是以一種變異的形式出現(xiàn)。在巴拉河村,人們在修建磚房時也象征性地上梁,但這一儀式已經(jīng)簡化。磚房上梁的時候,人們沒辦法像修建木房那樣一邊爬房架一邊抬梁木,而是用繩子將預先綁好的梁木拉到樓頂,然后隨便找一個地方暫時安放,只要是不直接放在樓板上就行,不再像過去放在專門的木馬上。梁木沒法像以前那樣再安放在預定好的木槽中,而是安放在樓頂中間,兩端放進預先留出的水泥砂漿洞里。磚房的梁木不是房屋必要構件,而是一種象征意義的物件,寄托著家族興旺的愿望。上梁儀式在有些人家修建磚房的過程中已經(jīng)完全消失,因為人們覺得平頂磚房沒辦法做上梁儀式,也不知道上梁儀式該怎樣做,特別是年輕人。在建房的過程中,人們更關心技術問題,而不是習俗問題。
(三)不斷簡化??达L水是建房的第一步。過去人們總懷有只有風水好的地方居住才心安的心理,而今這種心理要求逐漸減弱,很少有人專門為建房子看風水。隨著政府對土地的管理日趨嚴格和完善,農(nóng)耕用地不能隨意變?yōu)榻ㄖ玫?,人們不能隨便選擇宅基地,更多的是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建造新房??春靡粔K風水寶地,花大價錢買回來的事情少之又少,因為這需要得到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的審批。立大門是傳統(tǒng)民居建造中較為隆重的儀式之一。新建磚房也有立大門的儀式,但也大大簡化。有的人家在立大門的時候不是很熱鬧,只是找?guī)讉€人來唱歌,大概唱十分鐘左右,然后就請客吃飯了。這同過去人們要挑著糍粑、米酒遠道而來慶祝新居立成的熱鬧場景截然不同,過去非常熱鬧的長時間的對歌簡化為象征性的唱幾句就結束了。其它傳統(tǒng)建筑儀式,如動土、立神龕,也不斷簡化。
總之,在傳統(tǒng)民居向現(xiàn)代民居演變的過程中,傳統(tǒng)建筑儀式不斷蛻變,這些儀式似乎已沒有過去那樣重要,自然也就沒有過去那樣隆重,更多的是象征性地“意思一下”。
在少數(shù)民族村落,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向現(xiàn)代磚混結構民居變遷是一種趨勢。這不是由政府推動的,而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這種變遷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現(xiàn)代建筑技術的傳播不是促使其變遷的唯一因素,但卻是其變遷的必要條件。
技術力量是文化系統(tǒng)整體的決定力量[3]。傳統(tǒng)苗族民居的建筑儀式是依附于建筑過程的,或者說是建立在傳統(tǒng)建筑技術的基礎之上。當建筑技術發(fā)生變化,建立在原來技術基礎之上的文化也必然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民居建筑過程中的一些程序和儀式的消失,純粹由于建筑技術和建筑過程變化的原因,而過去建立這些程序和儀式基礎上的熱鬧場面、人情幫工、情感交流與維系等也不復存在。
從技術的視角審視傳統(tǒng)民居文化的變遷,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傳統(tǒng)民居文化保護的缺失。傳統(tǒng)民居作為實物可以保存,傳統(tǒng)工藝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可以傳承,然而,建筑過程中的那些儀式如何保護卻被人們所忽視。傳統(tǒng)苗族民居建筑過程中的許多儀式與漢族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儀式非常相似,明顯是受漢文化的影響。而在漢族地區(qū),這些儀式基本上已經(jīng)消失。如果缺乏有力的保護措施,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傳統(tǒng)苗族民居的建筑儀式也會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