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小五 編輯:袁藝睿 設(shè)計:嚴子伊
李好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茂名市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主要作品:《朝拜者》《豐盛的憂傷》《海在低處》。主要展覽:2018年1月,廣州南方報業(yè)集團289影像空間,《朝拜者》個展。2018年5月,北京798映畫廊《海在低處》攝影展。
《海在低處》這個名字來源于詩人東蕩子的一句詩“海在最低處”。李好用“低處”來隱喻大海的“弱處”。 盡管他眼中的海幽暗悲傷,濤聲喑啞。但是,在穹頂之下,它依舊無邊無涯,匍匐于低處,亙古未變地撫慰著大地。
從2011年到現(xiàn)在,李好在海邊行走和拍攝已經(jīng)超過七年。談及初衷,是因為在2013-2014年時,傳承千年的人工拉大網(wǎng)開始變得非常艱難,大海好像突然之間變得空空蕩蕩,沒魚可捕。老漁民非常焦躁和失望,他們在海邊徘徊和掙扎的形象令他深感震撼,于是產(chǎn)生了想要記錄下來的念頭。一開始漁民并不樂意拍照,甚至抗拒鏡頭,慢慢地接觸多了,跟他們混熟了,拍攝才變得順暢起來。如今,李好跟很多漁民和漁販子都成了好朋友,他的鏡頭就像他們的漁網(wǎng)和推土機一樣在海邊存在,這種存在似乎無形,有利于無限貼近,貼近大海,貼近漁民,貼近他們的內(nèi)心,試圖呈現(xiàn)出生活的原本。
而說到為什么照片里除了人以外,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魚、纜繩、漁網(wǎng)、推土機這些物品時,他答道這些物品是漁民的主要勞作工具,而魚則是他們的捕撈對象,所以在鏡頭里出現(xiàn)最多。漁民改變生產(chǎn)工具和勞作方式,譬如說用推土機代替人工拉網(wǎng),用更大的鐵殼船淘汰小木船,用更長的小眼漁網(wǎng)代替一般的漁網(wǎng),也只會加速大海的消亡,無法令他們的生活快速富裕起來。而選擇用黑白色來呈現(xiàn)這組作品,也是因為一方面能更有效地抽離色彩帶來的紛擾,另一方面可以集中有力地表現(xiàn)主題。
李好坦言喜歡大海,喜歡這里的漁民,喜歡看他們在海邊勞作。對他而言在海邊行走和拍攝是最好的消磨和享受,而非苦差。他的鏡頭不為勞動的辛苦高唱贊歌,只當個見證者,默默將他們的蛻變記錄下來。他什么都沒說,但你能感受到守候在岸上的漁民的焦慮與期盼,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人與自然的對決···
1 籮筐里的大魚
2 撈魚的姑娘
3 手捏小魚的漁民
4 拉網(wǎng)的漁民
5 海邊的狗和漁民
QQ&&AA
攝影之友: 大概是什么時候接觸到的攝影,最開始都在拍攝些什么?
李好:我最初觸摸到相機的時候好像是1997年,幾個小伙伴一起騎摩托車去湖南的張家界旅游,相機還是借朋友的傻瓜機,主要是記錄一下沿途的風景。那時候還不知道什么是“人文”或紀實攝影。
攝影之友: 是從什么契機開始這個項目的拍攝的,拍攝時的初衷是什么?
李好:我用相機關(guān)注大海在2008年就已經(jīng)開始,不過當時只是零散地拍攝大海,直到2011年5月才真正確定要拍攝大海的專題,那時候,我的《朝拜者》專題剛剛在茂名展出完畢,就特別想拍身邊的海,想拍一輯關(guān)于漁民海上勞作和生活的照片,當時只是覺得這片海的漁民總是漁獲不多,生活艱辛。后來隨著拍攝的深入才了解到大海的匱乏不只是我眼前這片海或者南海的問題,我國的東海、黃海和渤海也有,甚至更加嚴重,世界海洋因為人類的破壞已經(jīng)奄奄一息。
攝影之友: 為什么會選擇這條海岸線,所拍攝的這條海岸線對你有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李好:選擇這段海岸線是因為這里距離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較近,最重要的是這里集中了幾座漁村的幾隊漁船的近海作業(yè)。千百年來,這里是我們傳統(tǒng)的“漁場”,漁民活動最頻繁,有很多東西可拍,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