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習 徐勤國
導讀:辣根又名馬蘿卜,以種根進行無性繁殖。本標準規(guī)定了辣根栽培的產地環(huán)境、生產技術、采收貯存和生產記錄等規(guī)范要求。適用于山東省露地辣根無公害栽培。
李培習,山東臨沭縣農業(yè)局,276700
徐勤國,山東行政總廚食品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18-01-08
本標準規(guī)定了辣根栽培的產地環(huán)境、生產技術、采收貯存和生產記錄等規(guī)范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山東省露地辣根無公害栽培,其他地區(qū)可參照執(zhí)行。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jù)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 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通則
NY 5010無公害食品 蔬菜產地環(huán)境條件
GB/T 17240-1998辣根貯藏技術
產地應選擇生態(tài)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的農業(yè)生產區(qū)域。環(huán)境空氣質量、灌溉水質、土壤環(huán)境應符合NY 5010的規(guī)定。
①種根標準 一般用上年選留的側根作種,進行無性繁殖栽培。要求大小、長度整齊一致,無病蟲害,長 12~15 cm,直徑 0.8~1.5 cm。
②種根處理 栽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浸泡10 min殺菌消毒后晾干。
①田塊選擇 選擇地勢高燥、排灌方便、富含有機質、土層深厚、肥沃疏松、pH值6.0~7.0的壤土或黏壤土為宜。
②施肥原則 肥料的使用應符合NY/T 496的規(guī)定。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追肥以前期為主,后期為輔。每667 m2施農家肥3 t、碳 酸 氫 銨 50 kg、過 磷 酸 鈣 30 kg、硫 酸 鉀30 kg,或相應比例的復合肥(忌施含氯肥料)。
③整地起壟 按原則施肥后深耕30~40 cm,使土肥混合均勻,并加工成壟,壟寬75~80 cm、壟高40~45 cm,在壟頂栽植。
①栽植日期 辣根耐寒性強,因而定植期很長,從11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均可定植,臨沂市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定植。
②栽植密度 行距75~80 cm,株距30~33 cm,每667 m2栽2 500~3 000株。每667 m2大田需種根 30~50 kg。
③栽植方法 用木棍在壟上作18~20 cm深的孔,孔與地面成30°~40°角。將種根頭部向上插入孔中,勿使種根彎曲,切勿倒植。為確保密度,種植時要足墑,定植后覆土3~5 cm。
①水肥管理 a.防旱排澇。出苗期保持土壤濕潤;雨季時要注意排澇,忌田間有積水。
b.第一次追肥。苗高在13~20 cm時進行第一次追肥,每667 m2用45%復合肥15~20 kg,距植株15~20 cm處開穴點施,施肥后適量澆水。
c.第二次追肥。在7月下旬8月上旬進行第二次追肥,每667 m2深施尿素15 kg、碳酸氫銨30 kg、鉀肥15 kg。
②除草 a.化學除草。苗前每667 m2用33%施田補(二甲戊靈)乳油100 mL對水40~50 kg對地面噴霧。
b.中耕除草。生長期間結合中耕松土時進行人工除草2次。第1次在全苗后一周內;第2次在苗高25 cm左右時。
③生長調控 當葉長達70~80 cm,有旺長趨勢時,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1~2次,間隔7~10天。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噴施符合GB/T 8321的要求。
遵循“以防為主,綜合防治,農業(yè)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①主要病害 瘡痂病、病毒病、炭疽病、軟腐病等。
②主要蟲害 蚜蟲、菜青蟲、小菜蛾、盲蝽象。
①農業(yè)防治 選用健康種根,清潔田間,冬耕曬垡。實行輪作換茬,連作期不超過3年。
②物理防治 使用粘蟲板、頻振式殺蟲燈等。
③化學防治 嚴格按照GB 4285和GB/T 8321的標準執(zhí)行。瘡痂病,發(fā)病后用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噴霧;病毒病,發(fā)病初期用20%鹽酸嗎啉胍可濕性粉劑750倍液噴霧;炭疽病,發(fā)病后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5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軟腐病,發(fā)病后用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倍液噴霧;蚜蟲,發(fā)生時用25%噻蟲嗪可濕性粉劑10 000倍液或5%氟啶脲乳油1 000倍液噴霧;菜青蟲、小菜蛾和盲蝽象等,發(fā)生時用1%甲基阿維菌素乳油1 000倍液或辛硫磷1 000倍液噴霧防治。
一般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葉片枯萎時采收。
先行清除地上植株,再挖出肉質根,削平頂部,去除毛細小根和泥土。將主根和側根分開,及時銷售、貯藏和加工。
結合收獲選留種根。應選擇生長健壯、整個生育期無病蟲害發(fā)生或發(fā)生較輕植株的側根,要求大小、長度整齊一致,長度15 cm左右,直徑0.8~1.5 cm。切根時,注意頂部要平,下部要斜,這樣在定植時容易分清上下頭,以防倒栽,也利于插栽。
辣根貯藏技術參照GB/T 17240-1998《辣根貯藏技術》執(zhí)行。
選好的種根,用細沙堆藏,先在地面用沙鋪一層寬1.5 m、厚30 cm的底盤,然后放一層種根,覆一層細沙。種根厚 10 cm,最高可堆置 80 cm,最后用30 cm厚細沙封頂,翌年春季挖出栽植。
建立田間、儲運生產技術檔案,生產過程中各道環(huán)節(jié)必須做好生產記錄,并建檔備查,記錄檔案保存期為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