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擎
作為一個旨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重要欄目,作為一個以訪談形式呈現的理論宣傳欄目,如何在問題設置中 “重黨性”“講政治”“明導向”?如何在引導專家回答中緊扣時代脈搏,提升黨報理論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是做好“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專家講習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訪談是記者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專家就某一個主題分層次闡述的理論文本。“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專家講習同一些理論訪談文本的不同之處在于,政治性更強,對準確性、權威性、指導性要求更高,這給記者提問帶來的挑戰(zhàn)也更大。在以往一些理論訪談中,有這樣一些問題。比如,問題設置過于寬泛,專家闡釋中,基本概念和常識就占去較大篇幅;問題不能走深走實,浮于表面,結果使得訪談對象的回答也過于淺顯。
教育領域有句話,“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睂μ釂栍浾邅碚f,同理。不是說記者當訪談對象的老師,而是記者通過較為扎實的理論準備,掌握較為厚實的理論素材,提出優(yōu)質問題?!靶聲r代湖北講習所”專家講習的訪談,不是在問題中簡單援引習近平總書記話語,疊加 “您怎么看”“您怎么理解”這樣的設問,而是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話語的深刻內涵、時代背景、現實所指,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總書記講話內容與現實發(fā)展結合起來,往深處問,往細處走。
拿《掃黑除惡:一場標本兼治、邊掃邊治邊建的攻堅仗——全面從嚴治黨專家講習之十》來說。這篇訪談聚焦的主題既有很強的政治性,又有法治專業(yè)性,如何在理論闡釋中把握尺度、展現準度、體現深度?這篇訪談從掃黑除惡行動的亮點與變化、“掃黑除惡”與“打黑除惡”一字之變的深意、如何依法推進等幾個層面設置問題,在參考歷史經驗和教訓,認真研讀專項斗爭相關重要文件,體現時代感、問題感的基礎上與訪談對象深層互動。為設置問題進行的資料收集、研讀材料、構思問題推進的層次等準備工作不會在訪談中呈現,但通過訪談在媒體上的最終呈現,讀者可以從字里行間感知和判斷記者設置的問題怎樣在引導專家,專家如何在回答中展現有價值含量的思考。
報紙作為大眾媒體,和學術期刊有很大不同。有的專家學者有嚴謹的學術文字表達規(guī)范,對大眾媒體上的理論文章未必有恰切的掌握。這就涉及如何平衡好記者和訪談對象關系的問題。有的時候,因為專家學者的身份,及其在專業(yè)領域的豐富學識,記者對訪談對象難免有仰視心理,提問時謙虛有余,底氣不足,怕問錯了,問淺了,問的不對專家路子。從“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專家講習的操作來看,有這樣幾點感受:
做對話者。記者有職業(yè)身份,訪談本質上是代表媒體和專家學者對話。要對話,得有“本錢”,這個“本錢”就是下苦功,既研究訪談主題,掌握盡可能多的對話素材,也研究訪談對象,在這個主題上,哪些專家學者有研究,有哪些研究成果,做到知己知彼。
做溝通者。很多“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專家講習訪談,問題設置并不是一次成型,到了訪談對象那里,也并不意味著就是“免檢產品”。有的時候,需要記者與專家再溝通協商,吸收專家有益意見。無論是面對面采訪,還是郵件約稿,抑或電話采訪,訪談也并不意味著問題交出去,坐等稿子來,簽稿組版。不少訪談往往會經歷幾個來回,比如有了新的講話精神,問題可能需要再調整,訪談內容需要再完善,闡述不足或不準確的地方,可能需要再 “返工”。這就是說,問題設置與闡釋回答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以求臻于至善。
做朋友。有的大家、名家因為個人時間、精力問題,會選擇甚至推掉一些媒體的專訪。從湖北日報“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專家講習訪談操作來看,一些大家、名家原本也表達了“另請他人”的意思,但記者反復溝通后仍然欣然接受。這里面有一個重要原因,對記者的問題設置有興趣,有表達的愿望。有的專家評價記者的問題設置:“看得出來下了功夫”“問的這幾個問題有價值”。記者和訪談對象之間,有時并不需要通過私人情誼、他人推介,通過問題和回答的優(yōu)質互動,就可以建立起簡單、純粹的信任關系。做朋友,就是在訪談上交心,這樣才能凝聚和團結一個學術功底扎實、思想積淀深厚、創(chuàng)新意識突出的訪談對象群體。
當年,恩格斯準備在奧地利發(fā)表關于馬克思《資本論》書評時曾對馬克思說:“由于幾乎完全不熟悉那里的讀者,一點也不知道應該抓什么,而這是最重要的?!边@正揭示了黨報理論宣傳的效果問題?!靶聲r代湖北講習所”專家講習致力于在以下兩方面探索和努力:
問題設置盡可能讓專家感到“為難”。為難不是刁難,而是讓訪談對象感覺問題有價值,不好簡單回答,要作思考停留。這種停留,可能是訪談對象此前已有論述,但面對記者提出的問題,要補充新思考;可能是這些問題雖然在訪談對象研究范圍內,但還沒有論述過;可能是訪談對已經有了新思考,記者的問題提供了展現思考的契機。
專家闡釋盡可能展現思想含量,作出理論增量。一般性體會,很難讓讀者產生思想共鳴,視野開闊,除了闡釋“是什么”,還力求讓讀者知道“為什么”、“應該怎樣”等,講清楚、講透徹,才能給人思想啟迪。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叉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與生活實際碰撞,入木三分,才能真正豐富如馬克思所說的“人的理論生活”,以“影響我們同時代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曾強調,“內容永遠是根本”。守牢黨報理論宣傳的重要陣地,精心策劃選題,下足功夫設置好問題,讓優(yōu)質提問和優(yōu)質闡釋深層互動,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才能充分發(fā)揮黨報理論宣傳的引導力和公信力,讓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展現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